1A41504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2024-07-22 40点热度 0人点赞

1A415040主体结构工程施工

1A41504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混凝土结构具有许多优点,如:强度较高,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强度都能充分利用;可模性好,适用面广;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延性好,适用于抗震抗爆结构,同时防振性和防辐射性能较好,适用于防护结构;易于就地取材等。由于适用于多种结构形式,所以混凝土结构在房屋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混凝土结构的缺点:自重大,抗裂性较差,施工过程复杂,受环境影响大,施工工期较长。

一、模板工程

(一)模板工程概述

模板工程包括模板和支架系统两大部分。模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成型的质量;支架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施工的安全。

(二)常见模板及其特性

(1)胶合板模板:所用胶合板为高耐气候、耐水性的I类木胶合板或竹胶合板。优点是自重轻、板幅大、板面平整、施工安装方便简单等。

(2)组合钢模板:主要由钢模板、连接体和支撑体三部分组成,优点是轻便灵活、拆装方便、通用性强、周转率高等;缺点是接缝多且严密性差,导致混凝土成型后外观质量差。

(3)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它是以热轧异形钢为钢框架,以覆面胶合板作板面,并加焊若干钢肋承托面板的一种组合式模板。与组合钢模板比,其特点为自重轻、用钢量少、面积大、模板拼缝少、维修方便等。

(4)大模板:它由板面结构、支撑系统、操作平台和附件等组成,是现浇墙、壁结构施工的一种工具式模板。其特点是以建筑物的开间、进深和层高为大模板尺寸,由于面板为钢板组成,其优点是模板整体性好、抗震性强、无拼缝等;缺点是模板重量大,移动安装需起重机械吊运。

(5)组合铝合金模板:由铝合金带肋面板、端板、主次肋焊接而成,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的一种组合模板。其重量轻、拼缝好、周转快、成型误差小、利于早拆体系应用。但成本较高、强度比钢模板小,目前应用日趋广泛。

(6)早拆模板体系:在模板支架立柱的顶端,采用柱头的特殊构造装置来保证国家现行标准所规定的拆模原则前提下,达到尽早拆除部分模板的体系。优点是部分模板可早拆,加快周转,节约成本。

(7)其他还有滑升模板、爬升模板、飞模、模壳模板、胎模及永久性压型钢板模板和各种配筋的混凝土薄板模板等。

(三)模板工程设计

1.设计原则

(1)实用性:模板及支架应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位置准确,且构造简单,支拆方便、表面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等。

(2)安全性:模板及支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控制工况进行设计,应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并应保证其整体稳固性,保证施工中不变形、不破坏、不倒塌。

(3)经济性: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投入,增加模板周转,减少支拆用工,实现文明施工。

2.设计要求

(1)应对模板支撑脚手架的工程结构和脚手架所附着的工程结构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当验算不能满足安全承载要求时,应根据验算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2)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模板支撑脚手架上的施工荷载标准值,且一般工况下不应低于,有水平泵管设置时不应低于。

(3)模板支撑脚手架应根据施工工况对连续支撑进行设计计算,并应按最不利的工况计算确定支撑层数。

(4)模板支撑脚手架独立架体高宽比不应大于3.0。

(5)模板支撑脚手架应设置竖向和水平剪刀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剪刀撑的设置应均匀、对称;

②每道竖向剪刀撑的宽度应为6~9m,剪刀撑斜杆的倾角应在之间。

(6)模板支撑脚手架的水平杆应按步距沿纵向和横向通长连续设置,且应与相邻立杆连接稳固。

(7)模板支撑脚手架可调底座和可调托撑调节螺杆插人脚手架立杆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且调节螺杆伸出长度应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插入的立杆钢管直径为42mm时,伸出长度不应大于200mm;

②当插入的立杆钢管直径为48.3mm及以上时,伸出长度不应大于500mm。

(8)可调底座和可调托撑螺杆插入脚手架立杆钢管内的间隙不应大于2.5mm。

(四)模板工程安装要点

(1)模板及其支架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其支架必须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底座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模板的木杆、钢管、门架等支架立柱不得混用。

(2)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润湿,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3)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的隔离剂。

(4)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5)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6)用作模板的地坪、胎模等应平整、光洁,不得产生影响构件质量的下沉、裂缝、起砂或起鼓。

(7)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

(8)模板安装应与钢筋安装配合进行,梁柱节点的模板宜在钢筋安装后安装。

(9)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

(10)模板支撑脚手架在浇筑混凝土、工程结构件安装等施加荷载的过程中,架体下严禁有人。

(五)模板的拆除

(1)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底模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1A415041的规定。

底模及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表1A415041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梁、拱、壳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100

2)不承重的侧模板,包括梁、柱墙的侧模板,只要混凝土强度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即可拆除。一般墙体大模板在常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即可拆除。

(2)模板的拆除顺序:一般按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的拆模顺序进行。

(3)快拆支架体系的支架立杆间距不应大于2m。拆模时应保留立杆并顶托支承楼板,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可取构件跨度为2m按表1A415041的规定确定。

二、钢筋工程

(一)普通钢筋

混凝土结构用的普通钢筋,可分为热轧钢筋和冷加工钢筋两类。

热轧钢筋按屈服强度(MPa)分为300级、400级、500级和600级。

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可采用HRB400、HRB400E、HRBF400、HRBF400E、HRB500、HRB500E、HRBF500、HRBF500E钢筋。箍筋宜采用HPB300、HRB400、HRB400E、HRBF400、HRBF400E、HRB500、HRB500E、HRBF500、HRBF500E钢筋。

冷加工钢筋可分为冷轧带肋钢筋和冷拔螺旋钢筋等(冷拉钢筋和冷拔低碳钢丝已逐渐淘汰)。

(二)钢筋的性质

钢筋的力学性能,可通过钢筋拉伸过程中的应力一应变图加以说明。热轧钢筋具有软钢性质,有明显的屈服性;冷轧带肋钢筋呈硬钢性质,无明显屈服点,一般将对应于塑性应变为0.2%时的应力定为屈服强度,并用表示。

钢筋的延性通常用拉伸试验测得的延伸率表示。钢筋延伸率一般随钢筋(强度)等级的提高而降低。

钢筋冷弯是考核钢筋的塑性指标,也是钢筋加工所需的。钢筋冷弯性能一般随着强度等级的提高而降低。低强度热轧钢筋冷弯性能较好,强度较高的稍差,冷加工钢筋的冷弯性能最差。

钢材的可焊性常用碳当量来估计。可焊性随碳当量百分比的增高而降低。

钢筋的化学成分中,硫(S)、磷(P)为有害物质,应严格控制。

(三)钢筋配料

钢筋配料是根据构件配筋图,先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简图并加以编号,然后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根数及重量,填写钢筋配料单,作为申请、备料、加工的依据。为使钢筋满足设计要求的形状和尺寸,需要对钢筋进行弯折,而弯折后钢筋各段的长度总和并不等于其在直线状态下的长度,所以,要对钢筋剪切下料长度加以计算。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一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一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上述钢筋如需要搭接,还要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方式。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

(四)钢筋代换

(1)代换原则:等强度代换或等面积代换。当构件配筋受强度控制时,按钢筋代换前后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当构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或同钢号钢筋之间的代换,按钢筋代换前后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当构件受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代换前后应进行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

(2)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并办理相应手续。钢筋代换除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外,还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

(五)钢筋连接

(1)钢筋的连接方法有:焊接、机械连接和绑扎连接三种。

(2)钢筋的焊接:常用的焊接方法有:闪光对焊、电弧焊(包括帮条焊、搭接焊、熔槽焊、剖口焊、预埋件角焊和塞孔焊等)、电渣压力焊、气压焊、埋弧压力焊和电阻点焊等。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纵向钢筋不宜采用焊接接头。

(3)钢筋机械连接:有钢筋套筒挤压连接、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包括钢筋镦粗直螺纹套筒连接、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等方法。

目前最常见、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

(4)钢筋绑扎连接(或搭接):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当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8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架的拉杆等)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结构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均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5)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构件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数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6)在施工现场,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抽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六)钢筋加工

(1)钢筋加工包括调直、除锈、下料切断、接长、弯曲成型等。

(2)钢筋宜采用无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进行调直,也可采用冷拉调直。当采用冷拉调直时,HPB300级光圆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400、HRB500级带肋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3)钢筋除锈:一是在钢筋冷拉或调直过程中除锈;二是可采用机械除锈机除锈、喷砂除锈、酸洗除锈和手工除锈等。

(4)钢筋下料切断可采用钢筋切断机或手动液压切断器进行。钢筋的切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

(5)钢筋加工宜在常温状态下进行,加工过程中不应加热钢筋。钢筋弯曲成型可采用钢筋弯曲机、四头弯筋机及手工弯曲工具等进行。钢筋弯折应一次完成,不得反复弯折。

(七)钢筋安装

1.准备工作

(1)现场弹线,并剔凿、清理接头处表面混凝土浮浆、松动石子、混凝土块等,整理接头处插筋。

(2)核对需绑钢筋的规格、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等是否与料单、料牌和图纸相符。

(3)准备绑扎用的钢丝、工具和绑扎架等。

2.柱钢筋绑扎

(1)柱钢筋的绑扎应在柱模板安装前进行。

(2)每层柱第一个钢筋接头位置距楼地面高度不宜小于500mm,柱高的1/6及柱截面长边(或直径)中的较大值。

(3)框架梁、牛腿及柱帽等钢筋,应放在柱子纵向钢筋内侧。

(4)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内角的平分角,圆形柱应与模板切线垂直),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

(5)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箍筋平直部分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可间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

(6)如设计无特殊要求,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

3.墙钢筋绑扎

(1)墙钢筋的绑扎,也应在模板安装前进行。

(2)墙(包括水塔壁、烟囱筒身、池壁等)的垂直钢筋每段长度不宜超过4m(钢筋直径不大于12mm)或6m(直径大于12mm)或层高加搭接长度,水平钢筋每段长度不宜超过8m,以利绑扎。钢筋的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3)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间应设置撑铁或绑扎架,以固定钢筋间距。

4.梁、板钢筋绑扎

(1)连续梁、板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梁端1/3跨度范围内。

(2)当梁的高度较小时,梁的钢筋架空在梁模板顶上绑扎,然后再落位;当梁的高度较大(大于等于1.0m)时,梁的钢筋宜在梁底模上绑扎,其两侧模板或一侧模板后装。板的钢筋在模板安装后绑扎。

(3)梁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双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不小于25mm的短钢筋,以保持其设计距离。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钢筋上,其余同柱。

(4)板的钢筋网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脚,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5)应注意板上部的负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篷、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以免拆模后断裂。

(6)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上。

(7)框架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特别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距要有30mm,以利浇筑混凝土。

(8)梁板钢筋绑扎时,应防止水电管线影响钢筋位置。

三、混凝土工程

(一)混凝土材料

普通混凝土是以胶凝材料(水泥)、水、细骨料(砂)、粗骨料(石子)、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需要时掺入)为原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1)普通混凝土常用水泥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水泥贮存应做好防潮措施,避免水泥受潮。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掺使用。水泥不得和石灰石、石膏、白垩等粉状物料混放在一起。

(2)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砂(河砂、湖砂、海砂和山砂)、机制砂和混合砂。按砂的粒径(或细度模数)可分为粗砂、中砂、细砂、特细砂。

(3)石子:普通混凝土用石子可分为碎石和卵石。石子粒径大于4.75mm。

(4)水: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的规定。

(5)矿物掺合料:通常有粉煤灰、磨细矿渣(高炉矿渣)、沸石粉、硅粉、复合及其他矿物掺合料等。

在混凝土中掺入矿物掺合料可以代替部分水泥、改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耐久性。通常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磨细矿物掺合料后,可以起到降低温升,改善和易性,增进后期强度,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提高耐久性,代替部分水泥,节约资源等的作用。掺加某些磨细矿物掺合料还能起到抑制碱一骨料反应的作用。

(6)混凝土外加剂按其主要功能分为四类:

第一类: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能的外加剂,包括各种减水剂、引气剂和泵送剂等。

第二类: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缓凝剂、早强剂、速凝剂等。

第三类: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包括引气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等。

第四类: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膨胀剂、着色剂、防冻剂等。

外加剂的选用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并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不同品种外加剂复合使用,应注意其相容性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满足要求方可使用。

为了预防混凝土碱一骨料反应所造成的危害,应控制外加剂的碱总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为了防止外加剂对混凝土中钢筋锈蚀产生不良影响,应控制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预应力混凝土限制在以下,普通钢筋混凝土限制在0.02~,无筋混凝土限制在。

混凝土外加剂中含有的游离甲醛、游离萘等有害身体健康的成分,含量应控制在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范围内。对于含有尿素、氨类等有刺激性气味成分的外加剂,不得用于房屋建筑工程中。

(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由具有资质的试验室进行计算,并经试配调整后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应为重量比。

(三)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

(1)混凝土搅拌一般宜由场外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或现场搅拌站搅拌,应严格掌握混凝土配合比,确保各种原材料合格,计量偏差符合标准规定要求,投料顺序、搅拌时间合理、准确,最终确保混凝土搅拌质量满足设计、施工要求。当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适当延长。

(2)混凝土在运输中不宜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否则,应在浇筑前二次搅拌。

(3)要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和转运次数,确保混凝土在初凝前运至现场并浇筑完毕。

(四)泵送混凝土

(1)泵送混凝土是利用混凝土泵的压力将混凝土通过管道输送到浇筑地点,一次完成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泵送混凝土具有输送能力大、效率高、连续作业、节省人力等优点。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泵送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不宜低于100mm;

2)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3)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不宜大于0.6;

4)泵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小于;

5)泵送混凝土宜掺用适量粉煤灰或其他活性矿物掺合料,掺粉煤灰的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经过试配确定,并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6)泵送混凝土掺加的外加剂品种和掺量宜由试验确定,不得随意使用;当掺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其含气量不宜大于4%。

(3)泵送混凝土搅拌时,应按规定顺序进行投料,并且粉煤灰宜与水泥同步,外加剂的添加宜滞后于水和水泥。

(4)混凝土泵或泵车设置处,应场地平整、坚实,具有通车行走条件。混凝土泵或泵车应尽可能靠近浇筑地点,浇筑时由远至近进行。

(5)混凝土供应要保证泵能连续工作。输送管线宜直,转弯宜缓,接头应严密,并要注意预防输送管线堵塞。

(五)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施工方案认真交底,并做好浇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应对模板、支撑、钢筋、预埋件等认真细致检查,合格并做好相关隐蔽验收后,才可浇筑混凝土。

(2)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还应洒水湿润;现场环境温度高于35℃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

(3)混凝土输送当采用泵送方式时,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25mm的输送泵管;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50mm的输送泵管。输送泵管安装接头应严密,输送泵管道转向宜平缓。输送泵管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输送泵管转向处支架应加密。

(4)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不大于3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不得发生离析现象。

(5)柱、墙模板内的混凝土浇筑时,为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其自由倾落高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1)粗骨料料径大于25mm时,不宜超过3m;

2)粗骨料料径小于25mm时,不宜超过6m。

当不能满足时,应加设串筒、溜管、溜槽等装置。

(6)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否则,应留置施工缝。

(7)混凝土宜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不再往上冒气泡,表面不再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时为止。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普通混凝土时,应快插慢拔,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4倍,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芯管、吊环、预埋件等,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应不小于50mm。当采用表面平板振动器时,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8)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9)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再继续浇筑。

(10)梁和板宜同时浇筑混凝土,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单向板宜沿着板的长边方向浇筑;拱和高度大于1m时的梁等结构,可单独浇筑混凝土。

(11)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直接用于结构浇筑。

(六)施工缝

(1)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3)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4)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5)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6)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钢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2)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3)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七)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

后浇带是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为克服由于温度、收缩等原因导致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在主体结构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则至少保留14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

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4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

(八)混凝土的养护

(1)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大类。现场施工一般为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又可分覆盖浇水养护、薄膜布养护和养生液养护等。

(2)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内),开始进行自然养护。

(3)混凝土采用覆盖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矿物掺合料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4)当采用塑料薄膜布养护时,其外表面全部应覆盖包裹严密,并应保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5)采用养生液养护时,应按产品使用要求,均匀喷刷在混凝土外表面,不得漏喷刷。

(6)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等。

四、预应力工程

(一)预应力的分类与特点

按预加应力的方式可分为先张法预应力和后张法预应力。在后张法中,按预应力筋粘结状态又可分为: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先张法的特点是:先张拉预应力筋后,再浇筑混凝土;预应力是靠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给混凝土,并使其产生预压应力。后张法的特点是:先浇筑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在其上张拉预应力筋;预应力是靠锚具传递给混凝土,并使其产生预压应力。

(二)预应力筋、锚、夹具与张拉设备

预应力筋可分为:钢丝、钢绞线、钢筋、非金属预应力筋等。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应考虑构件孔道长度或台座长度、锚(夹)具厚度、千斤顶工作长度、墩头预留量、预应力筋外露长度等因素,金属类预应力筋下料时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预应力锚具、夹具按锚固方式分为夹片式(单孔与多孔夹片锚具)、支撑式(墩头锚具、螺母锚具等)、组合式(钢质锥形锚具等)和握裹式(挤压锚具、压花锚具等)四类。预应力张拉用液压千斤顶分为:拉杆式、穿心式、锥锚式和台座式等类型。

(三)预应力损失

根据预应力筋应力损失发生的时间可分为:瞬间损失和长期损失。张拉阶段瞬间损失包括孔道摩擦损失、锚固损失、弹性压缩损失等;张拉以后长期损失包括预应力筋应力松弛损失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等。对先张法施工,有时还有热养护损失;对后张法施工,有时还有锚口摩擦损失、变角张拉损失等;对平卧重叠生产的构件,还有叠层摩阻损失等。

(四)先张法预应力施工

(1)台座在先张法生产中,承受预应力筋的全部张拉力。因此,台座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台座按构造形式,可分为墩式和槽式两类。

(2)在先张法中,施加预应力宜采用一端张拉工艺,张拉控制应力和程序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一般采用张拉时,根据构件情况可采用单根、多根或整体一次进行张拉。当采用单根张拉时,其张拉顺序宜由下向上,由中到边(对称)进行。

(3)预应力筋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采用消除应力钢丝或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的先张法构件,尚不应低于30MPa。

(五)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1)预应力筋孔道形状有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类型。孔道的留设可采用预埋金属螺旋管留孔、预埋塑料波纹管留孔、抽拔钢管留孔和胶管充气抽芯留孔等方法。在留设预应力筋孔道的同时,尚应按要求合理留设灌浆孔、排气孔和泌水管。

(2)无粘结预应力筋如同普通钢筋一样先铺设在支好的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张拉锚固。它的特点是不需预留孔道和灌浆,施工简单等,施工的主要工作是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张拉和锚固区的处理。

(3)按要求进行预应力筋下料、编束、穿束。穿束在混凝土浇筑后进行,也可在混凝土浇筑前(蒸汽养护时除外)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一般在普通钢筋绑扎后期开始铺设,并与普通钢筋绑扎穿插进行。

(4)预应力筋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

(5)预应力张拉要符合设计要求;通常预应力筋张拉方式有一端张拉和两端张拉;有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2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20m时,宜两端张拉;预应力筋为直线时,一端张拉长度可延长至35m。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4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40m时,宜两端张拉。

(6)张拉程序通常为:普通松弛预应力筋采用或(持荷;低松弛预应力筋采用或张拉顺序:宜按均匀、对称的原则张拉;预应力楼盖宜先张拉楼板、次梁,后张拉主梁的预应力筋;对于平卧重叠构件,宜先上后下逐层张拉。

(7)预应力筋的张拉以控制张拉力值为主,以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作校核。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每束钢丝不得超过一丝。

(8)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孔道灌浆。灌浆用水泥浆宜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调制的水泥浆,水灰比不应大于0.45,强度不应小于。

下载:1A41504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雅居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