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钢结构施工概述

2024-11-18 10点热度 0人点赞

第一章 钢结构施工概述

第一节 钢结构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主体钢结构包括:混凝土核芯筒内的劲性柱、外筒结构、楼层结构(包括塔顶转换层和空中漫步道)和天线桅杆等。

劲性柱共设置14根,沿混凝土核芯筒周边布置,为工字型截面型式。

钢结构外筒是电视塔主要的垂直承重及抗侧力结构,包括三种类型的杆件:立柱,环和斜撑。外筒共有24根立柱,由地下二层柱定位点沿直线至塔体顶部相应的柱定位点,全部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柱截面尺寸由底部的钢管直径2.0米逐渐减小到顶部的1.2米,柱内填充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60。斜撑的材料为钢管,其直径大小为Φ850~Φ700。斜撑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采用相贯节点刚接形式。外筒的环梁共有46组,环梁材料亦为钢管,环梁直径均为Φ800。环梁与钢管混凝土柱通过外伸的圆柱节点相贯连接。所有现场节点均为焊接连接。

内外筒之间共设置37层楼层。楼层钢结构为主次梁结构,主梁一端与混凝土核芯筒连接,另一端与钢外筒连接。考虑内外筒存在垂直位移差,连接节点采用铰接。部分楼层采用重型桁架和悬挂结构。

在+178.400~+272.000米和+287.600~+318.800米,围绕核芯筒外侧旋转而上设有空中漫步道,对应核芯筒楼层处设置休息平台。漫步道悬挑横梁长度约1.4米,采用H型钢。

连接桅杆天线和外筒钢管混凝土柱的转换层从+438.40米至+448.80米,高10.4米。共设置八榀转换桁架,中间与椭圆钢环连接,外端与钢外筒连接。混凝土核芯筒顶标高居于转换层之下约200mm,待结构稳定后中间填充柔性垫层。转换桁架上下弦杆采用600x1200的箱形截面,斜杆采用600x1000的箱形截面,竖杆为Φ600的钢管。

桅杆天线高度达156米,位于塔体顶部,下部采用格构式钢结构,上部采用全钢板焊接成箱形截面。桅杆天线平面形状为正八边形和方形两种形式,底部正八边形平面轮廓为10.0m x 10.0m,顶部平面轮廓为0.75m x 0.75m。

工程钢结构总重逾5万吨。

图3.1.1.1 新电视塔结构外框轴测图

第二节 施工特点及难点

2.1 钢结构特点

2.1.1 结构形式特殊

本工程的主体结构由混凝土核芯筒和钢结构外筒组成。其混凝土核芯筒为一等截面(内净尺寸17m×14m)椭圆柱体,设有大量建筑孔洞,细长而柔;其钢结构外筒为由24根圆锥形立柱、46组环梁及分布其间的斜撑组成的变截面椭圆筒体。由于钢结构外筒自下而上作45°扭转,因此使外筒所有构件均为三维倾斜,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为目前国内外所仅见。

内外筒之间分区域疏密不均地设置了37层楼层。由于楼层的大量缺失,整个结构既似塔桅,又兼有超高层的特点,因此使得内外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工作值得重视,也使结构施工阶段的稳定问题凸现。

在塔体顶部,设置由内环、外筒和桁架等主要构件组成全钢结构的转换层,其上尚有格构结构和箱型截面组成的天线钢桅杆,考验着施工承包企业的技术应变能力。

2.1.2 体量大,高度高

整个工程钢结构重量逾5万吨。钢结构外筒基础平面为一长轴80米,短轴60米的椭圆。由于其中心与混凝土核芯筒的中心不重合,偏差达9米多,使安装作业半径倍增。塔体高达454米,其上天线桅杆长达156米,整个结构高610米,雄踞世界之最。俗话说:“高一分,险三分”,给结构施工带来较大风险。

2.1.3 构件重,高空焊接量大

钢结构主要构件立柱钢管的截面直径为2000mm~1200mm,壁厚为50mm~30mm,单位长度重量达2.4t/m~0.9t/m,最大分段重量达数十吨;部分楼层桁架重50余吨,转换桁架每榀最重更是达100余吨。构件重量重,安装作业半径大,对于合理选用起重机械和构件单元划分提出了要求。

钢结构外筒均采用钢管构件,高空节点为焊接等强连接。焊接量大,且高空作业条件差,如何优化节点构造型式,改善高空作业条件,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2.1.4 安装精度高,影响因素多

根据投标技术文件,钢立柱的安装精度为1/2000,且不大于5mm,远远高于一般超高层建筑和塔桅的安装要求,这就为测量定位和施工过程控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除了测量、焊接等影响安装精度的因素外,由于结构的扭转和超高度,在恒载作用下变形显著且关系复杂;随着结构高度的升高,在季度温差、昼夜温差及因日照引起的结构温差作用下使结构的变形控制难度大增。而不同材质的内外筒,因线膨胀系数的微小差别引起的变形差,也显得不可忽视。

2.2 工程对钢结构施工的要求

2.2.1 施工环境

新电视塔工程紧邻珠江,岸边原有一环卫码头,经适当改造后,可供部分钢结构水运至工地,而获舟楫之利。由于裙房施工有工期要求,将会对塔楼钢结构施工总平面布置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全盘考虑。

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广州市近几年气象资料分析,常年平均气温22.0℃,最热7月平均气温28.5℃,最冷一月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气温39.1℃,极端最低气温0.0℃,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广州市区电视塔拟建区域秋冬季的平均风速较春夏季要大,年平均风速1.8m/s,虽近二十五年来未出现十级以上大风,但在多风季节,仍将给结构吊装带来相当的风险。正常年景,3~6月份湿度大且雨量充沛,亦将对施工特别是高空焊接带来重大影响。而广州年平均雷暴日为77.1天,新电视塔又处于雷电灾害多发区。施工阶段的防雷和避雷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2.2 钢结构与其它各工序之间的搭接施工

为了满足总工期的要求,土建地下室必然与钢结构安装搭接施工;为了满足内外筒结构的整体刚度以及大型塔吊对混凝土核芯筒的受力要求,混凝土核芯筒、钢结构外筒以及楼层须同钢结构的吊装顺序同步施工,并保持适当的步距。这对工程的总体协调管理和钢结构吊装过程中的施工控制都将产生影响。钢管柱内混凝土的浇筑,以及混凝土楼层的施工与钢结构多道工序的施工交叉搭接,紧密相关。

2.2.3 工期要求

钢结构的安装工期虽逾两年,但随着施工高度的升高,吊装作业工效逐渐降低,施焊相对困难,测量及变形控制的难度增大。天线桅杆施工时,“华山天险一条路”,作业面也更为狭窄,加上气候影响,各工序交叉搭接,施工进度仍十分紧张。

2.3 钢结构安装的难点和关键

综合广州新电视塔的结构特点和工程要求,可见本工程的钢结构的施工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技术风险应予重视。钢结构安装的难点和关键归纳如下:

2.3.1 起重设备的选择、布置和吊装单元的划分

根据钢结构施工的周边环境条件和混凝土核芯筒先于钢结构施工的特定条件,选择合理的起重机机型、数量和布置位置,满足大半径、超高度的结构安装和施工进度要求,是钢结构安装的基础条件之一。超高空塔式起重机的转换和拆除也是一个难题。因结构构件的体量较大,形式多样,单件重量重,如何合理划分吊装单元,充分利用起重设备的性能,并减少高空散装和高空焊接,提高安装效率,是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2.3.2 高精度的测量、校正和定位

鉴于本工程形体复杂,空间节点坐标多变,安装高度高,而结构安装精度的要求十分严格的情况,选择合理和可靠的高精度测量技术,包括基准控制网的设置,测量仪器的选用,测点布置,数据传递和多系统校核等,是本工程结构安装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之一;而在超高空进行大型构件的校正和定位也是本工程的难点。

2.3.3 结构(构件)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问题

由于本工程钢立柱双向倾斜,楼层缺失处钢外筒与混凝土核芯筒之间多无永久的可靠连接。因此,在施工荷载、风荷载等作用下,结构在施工阶段的任一时刻,如何确保结构稳定亦是关键问题之一。合理的吊装顺序和有效的临时支撑系统则是必不可少的施工措施。

2.3.4 超高空作业的安全操作设施

本工程由于结构形式特殊,绝大部分均为凌空作业,如何设计合理的安全操作系统,包括垂直登高、水平通道、作业平台和防坠隔离措施等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设计这一安全操作系统,除安全可靠外,尚须兼顾周转方便,校正、焊接等设备的放置,超高空作业中改善人员心理状态视觉屏障的设立以及防风防雨措施等。

2.3.5 施工阶段的结构验算、施工控制和施工监测

针对本工程内外筒因不同材质而存在的变形不协调问题;特殊结构形体引起的扭转问题;在结构自重荷载、温度荷载、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安全问题;在施工荷载(如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作用下结构整体或局部可靠度问题,均必须进行各施工过程的结构验算和分析,用以指导施工和控制施工。为了确保结构在施工阶段全面受控,必须建立贯穿施工全过程的施工控制系统,以信息化施工为主要控制手段,并根据结构验算和分析结果,对结构温度、结构应力和变形的特征点进行施工监测。施工监测宜与结构的健康监测相结合。

2.3.6 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确保超高空焊接质量

钢结构外筒构件连接主要采用全位置等强对接焊,焊接要求高,焊接工作量大,焊接操作条件差。因此,选择合理的焊接手段、工艺参数和焊接工程的组织至关重要,事关结构施工质量和进度。而合理的焊接顺序对结构变形的控制亦不容忽视。

2.3.7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合理搭接

从底板施工起,钢结构即与混凝土结构交叉施工。而塔楼施工时混凝土核芯筒外所附的塔式起重机等施工荷载对混凝土的强度等有一定要求;钢管内浇筑混凝土和钢结构安装搭接穿插,相互间亦有影响,处理好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合理搭接,亦是本工程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

2.3.8 塔顶钢结构转换层和天线桅杆的安装

塔顶钢结构转换层,构件布置较复杂且单件重量重,而在安装时,塔式起重机的起重量因超高而折减,结构安装的难度较大。天线桅杆长达156m,又安装在454m的塔顶。如何充分利用塔吊进行桅杆的安装是可供的选择之一;提升或顶升工艺的采用仍不可避免。施工时桅杆的重心高于提升(顶升)点,在桅杆提升过程中如何保持垂直度,以及克服风荷载等是施工的关键。

第三节 钢结构安装总体技术路线及总体施工流程

3.1 安装总体技术路线

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作业环境,工期要求,资源配置情况,以及综合考虑了各种技术经济条件,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如下的施工技术路线,其可表述为:

1)塔楼安装

以外挂内爬式塔吊和重型履带起重机为主要施工机械,以每一环作为施工区段,根据起重能力和楼层(支撑)布置状况划分吊装单元,以楼层梁或临时支撑作为施工阶段外筒结构稳定构件,自下而上,柱、斜撑和环梁同步施吊,综合安装区段钢结构。

2)测量

在底板面及周边可通视区域建立平面和空间测量基准网,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及垂准仪沿混凝土核芯筒外壁垂直传递,建立测量中继站;以分段柱端中点及环梁与柱交点处设测点。通过两个测站互相测校,在避免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进行每一组柱的精确定位;以液压千斤顶组进行构件校正纠偏,以临时装配板作临时固定,适时采用GPS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复核。

3)焊接

以半自动焊为主,手工焊为辅,根据焊接规程和焊接工艺评定要求,按规定的焊接顺序,对称连续施焊,严格控制焊接质量和焊接变形,及时进行焊缝的无损检测。

4)安全设施

以施工电梯为主,爬梯为辅进行垂直登高,以楼层梁,临时支撑及环梁作水平通道,每外筒节点分设三个可整体装拆全封闭作业平台,在适当的区域设置防坠隔离设施。

5)天线安装

改外挂内爬塔吊为外附自升塔吊,进行天线桅杆格构结构和临时辅助钢结构的安装,在格构结构内适当的部位分段组装实腹式天线段,设液压可调导轮导轨系统作导向及抗风纠偏装置,以钢绞线穿心式液压千斤顶为提升设备,由计算机多参数自动控制,实现实腹段天线的超高空连续提升、一次就位安装。

6)结构施工验算及变形控制

根据多种载荷条件及不同施工工况,采用两个以上的结构验算程序,进行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通过施工控制及信息化手段,指导安装全过程,对结构关键点进行温度、内力和变形的全过程监测,确保结构施工受控。

3.2 关于钢结构安装总体技术路线的几点说明

3.2.1 起重机械的选择和布置

1)主要施工机械选择

本工程选用CC2000(300t)履带起重机两台和M900D(1200t·m)塔式起重机两台作为钢结构安装的主机。

2)CC2000(300t)履带吊施工内容

两台CC2000(300t)履带起重机沿C区外围±0.000标高处开行,与80t、150t履带起重机配合,负责柱脚安装,C区混凝土底板、核芯筒初始段的施工配合,塔吊安装;与M900D(1200t·m)塔吊配合,进行+100.000m以下钢结构安装及其余钢结构构件的翻驳就位工作。

3)CC2000(300t)履带吊开行区域的处理

由于钢结构施工时,A区地下室已施工至±0.000混凝土平台,故拟搭设专用钢栈桥,将CC2000(300t)吊车等施工荷载直接传递至底板上,基本上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和受力。这种施工措施在其它工程中经常采用,技术上是成熟的。

4)选用CC2000(300t)履带吊的优点

和多台外附式塔吊相比,采用CC2000(300t)履带起重机固然增加了搭设栈桥的代价,但“失之东隅,取之桑榆”,将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将得到补偿。首先由于CC2000(300t)履带吊的起重能力大于重型塔吊,且其沿周边开行,使作业半径大为减小,为最初几环钢外筒结构及楼层安装带来极大便利:柱子的分段重量可达80t,减少钢柱的分段不仅可减少高空焊接和提高安装效率,而且大大简化了临时支撑和降低定位的难度;+27.600至+32.800米楼层有四榀钢桁架,单榀最重达50余t,采用CC2000(300t) 履带吊后,可实现整榀安装,而避免高空散装。采用CC2000(300t)履带起重机施工成本低于重型塔式起重机,可适当减少机械配置的数量,而且没有外附式塔吊因依附钢外筒所传递的施工荷载对钢结构变形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CC2000(300t)履带起重机后,也使外挂于混凝土核芯筒的塔吊可以从2000t·m降低至1200t·m,从而减小塔吊对混凝土核芯筒的施工荷载。

5)塔吊施工内容

两台M900D(1200t·m)外挂内爬塔吊负责塔楼除CC2000(300t)起重机安装以外的其他所有钢结构。其中一台经置换成位于塔楼顶的自升式外附塔吊,负责天线桅杆的安装和配合工作。

6)塔吊使用工况选择

一般框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其塔吊多以内爬形式设置,且借用核芯筒内电梯井筒居多。但本工程由于选用重型塔吊,其塔吊的固定和爬升净空要求大于核芯筒内电梯井的尺寸,勉强布置,将影响核芯筒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施工。由于核芯筒平面尺寸相对小(14m×17m),即使能布置内爬塔吊,由于不满足两台塔吊同时作业的净距要求而只能设置一台,这样又不满足结构安装的进度要求,内爬塔吊还不能满足塔顶天线桅杆结构的安装。

而采用外挂内爬塔吊则能较好的解决内爬塔吊不能解决的矛盾,塔楼至顶均可保持两台塔吊同时作业,而且为塔吊的超高空转换提供了便利。外挂内爬的塔吊形式是塔吊设计和制造时的既有配置,但对混凝土核芯筒会产生不同于内爬时的施工荷载。为了确保核芯筒能满足外挂塔吊的要求,我们首先尽可能减小外挂塔吊对核芯筒的施工荷载。其一,在满足结构安装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塔吊的起重能级(现为1200t·m);其二,减小塔吊的悬臂段长度(现控制在28m以内);其三,减小塔身与核芯筒外壁的距离(现控制在3m左右,兼顾核芯筒模板系统的作业空间);其四,增大附墙支架的间距(一般塔吊支架间距12m,现调整为20.8m,相当四个楼层高度);其五,我们通过调整塔吊爬距(现控制在10.4m,即1/2支架间距),使混凝土核芯筒与钢结构安装高度之差控制在25~35m。按照这一爬距进行爬升,可以使其中一台位于同一环低端的塔吊始终处于被安装结构的上面,这样,在爬升至细腰段进行钢结构安装时,有效避免由于钢外筒距离核芯筒较近而产生的相碰问题;而位于同一环高端的塔吊位置虽然低于被安装钢结构,但是这一区域的钢外筒与核芯筒有一定距离,不会产生相碰情况。施工至细腰处时的塔吊立面和平面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3.1.3.1 细腰段时塔吊立面布置图

图3.1.3.2 细腰段时高端塔吊爬升框与外框筒平面相对位置图

另外,我们在施工顺序的安排上考虑塔吊上支架作用的核芯筒部位的混凝土龄期大于七天,在广州这样的温、湿度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是能够满足要求的。由于位于北侧的塔吊布置部位,混凝土核芯筒留有观光电梯预留孔洞,须在塔吊支架作用部位设置合理的构造措施进行补强,充分利用既有劲性结构,并增设临时水平钢梁等以确保局部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性。采用上述综合措施,经整体和局部验算,采用外挂塔吊是完全可行的。

7)塔吊外挂内爬的优点

在本工程中,采用附着于核芯筒的外挂塔吊,与在周边设置外附塔吊相比,其优越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其高度可随结构升高而升高,不似外附塔吊的塔身受到超常高度的限制;其次,其作业面覆盖的效率大大高于外附塔吊,两台塔吊即可覆盖所有作业面。再则经过技术处理后,其附墙于混凝土核芯筒远比外附塔吊的附墙于钢外筒或核芯筒壁而不得不采用超长附墙杆来得可靠,且对钢结构安装影响小。鉴于本工程中采用外挂内爬塔吊比内爬或外附塔吊具有如此鲜明和突出的优点,虽然须对混凝土核芯筒作局部补强,但补强措施可靠易行,故是一种积极的关键选择。

3.2.2 钢结构构件安装顺序的考虑

钢结构构件安装顺序应考虑在安装过程中结构(构件)的稳定,尽快形成单元刚度,确保施工阶段的及时定位和不同气候或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安全。同时应兼顾焊接顺序,合理安排吊装和焊接的搭接施工。

1) 钢柱及其它构件的同步安装

鉴于本工程钢柱呈双向倾斜,又附带各种节点分段,有较大的偏心。为了确保钢柱在安装校正过程中的安全,在目前起重机械配置的可能条件下,每条作业线拟采用双机配合,柱、支撑(楼层主梁)、斜撑和环梁同步安装的方法。即以一台主机吊装钢柱,另一台主机安装与其相应的其他构件的方法边吊边校,并使其尽快形成单元刚度。这种方法可简化大量高空临时措施,保持较高的工效,并保证结构在任一时刻的稳定和安全。

2) 楼层结构与钢外筒同步安装

本工程钢塔楼共有37层楼层,其中少量是悬挂楼层,大部分楼层主梁与钢外筒相连。如果先安装钢外筒构件,不安装楼层钢梁,则必然要加设大量的临时钢支撑,才能保证钢外筒在吊装过程中的可靠定位和稳定。但是这样做,当安装楼层钢梁时,与众多的临时支撑必然发生置换上的困难。而先安装钢楼层结构,则其外侧又无所依靠。故拟采用钢外筒与楼层结构同步安装的方法,将是较为可取的选择。

3) 悬挂楼层的安装

本工程在标高+17.2m、+22.4m设有悬挂楼层,通过悬挂柱与上一层钢结构连接。悬挂楼层有自下而上的顺作法和自上而下的逆作法两种安装方法。所谓顺作法,即按常规的施工顺序,用承重临时支撑支承,将悬挂楼层安装到指定位置,待其上承重楼层安装完毕后,再与其相连接,最后拆除临时支撑。逆作法即先安装上部的承重楼层,然后自上而下,逐层安装悬挂楼层(即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球悬挂楼层安装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顺作法将需要较多的承重临时支撑,且可能超过下层(+6.800m平台等)的荷载许可。悬挂柱与上层承重结构的连接还要有特殊措施。逆作法则对安全设施的要求较高。经过综合比较,拟采用逆作法进行安装。即先将悬挂楼层构件分批就位于下层平台(以不超过楼层许可荷载为限),以分块(分片)组装,吊车吊装或局部提升的方法进行安装。安装操作脚手以部分悬挂和部分落地脚手相结合,确保施工安全

4) 塔顶转换层的安装

在标高+438.400m至+448.800m设有结构转换层。转换层以钢内、外筒及多榀桁架组成。由于内筒结构及钢桁架单件重量较重,只能采取高空散件分段组装,分段重量控制在30t内(桁架弦杆可整根吊装,避免分段焊接)。为了确保安装质量,所有分段构件均应在制作厂内预拼装,并设置定位板。按先内后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和焊接。两台外挂塔吊的位置已避让转换层的结构,以保证结构安装的正常进行。使用阶段钢内筒与混凝土核芯筒通过柔性垫层封闭,但在安装阶段,须另设临时刚性支承进行标高的控制和定位,在转换层结构完成后,适时进行置换,以满足设计要求。

5) 结构吊装顺序和焊接顺序的协调

由于结构安装进度和变形控制的要求,结构吊装和焊接不可避免地发生同时施工的情况。吊装不仅对焊接作业的安全,同时对焊接质量也会有影响,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错开。

3.2.3 结构安装精度的控制

鉴于本工程的超常高度和结构特殊形式已超过国家有关施工规定涵盖的范围,部分结构安装标准仍采用国标,实际上已提高了安装精度的要求,特别是对钢柱的倾斜度,又比国家标准提高了一倍,达1/2000,层间偏差≤5mm(国标柱垂直度1/1000,≤10mm),这一要求是非常高的。影响结构安装精度的因素非常多,除钢结构构件的制作精度必须保证外,在安装过程中还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测量

a.设置测量基准网

精确测量是保证结构安装精度的前提。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首先应合理设置测量的基准网,它包括场内和场外两部分,平面和空间相结合,并组成一个系统,定期复测,校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b.选择适用的高精度测量仪器(水准仪,全站仪和垂准仪等);

c.设置具备强制归心功能的测站,以减少对位误差,并尽可能减少由转站引起的附加误差;

d.采用合理的测量工艺和手段,提高数值传递的精度;

e.在保证良好通视条件下合理布置构件上的测点及提高构件上测点的设置精度;

f.采用双测站互校工艺,即在测校每一根钢立柱时由两台全站仪同时测定,以一台为主测量,另一台复测。如果测校一致或符合要求则通过;如果略有超差,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平差,以提高精度;如果测校结果异常,则必须作系统分析,查出原因方可继续,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度;

g.适时采用GPS系统进行复核。在基准网测设时,包括转站时,即应用GPS定位系统进行复核。由于GPS在低精度(≤10mm)情况下可随测随读,而在高精度(≤3mm)情况下,测读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吊装时随校随测的要求,只能以复核为主。而上述两套系统采用不同的基准(一为相对位置、一为绝对位置),测设结果必然会发生差异,对于结构测量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应设置测量技术专业组及时分析处理;

h.组建高素质的测量专业队伍,保证多项措施的不折不扣的执行。

2)校正和固定

a.校正工具和工艺的选用

测量精度仅是结构安装精度的一个基础条件,结构构件的安装精度还必须采用有效的校正手段和固定措施来实现。鉴于本工程结构构件重,双向倾斜,大偏心,凌空作业条件差,而精度要求又高的情况,采用常规的机械方式进行校正已不能满足要求,固拟采用手揿液压千斤顶组合操作装置来实现构件的校正,该装置轻巧灵便,易于安装和转移。虽为手动,但输出力大,可在20t~100t范围内任意选择,且拉力和顶力均可提供(拉力为顶力的1/3)。作业平稳连续,可用作精细调整,且具有液压和机械自锁机构,防止因泄漏而失效。拟在钢立柱连接节点,沿两正交直径的两端,中心对称,设置4个拉压双作用液压千斤顶,负责钢立柱倾斜度校正和标高的调整;在斜撑下端设置两个液压千斤顶,负责可能发生的钢柱的扭转方面的校正和辅助环向校正;在临时支撑一端设液压千斤顶,作辅助径向校正及适应核芯筒和钢外框筒由于施工原因造成的少量偏差。

b.校正后的固定

一旦校正结束,各连接节点处即用临时定位板进行固定。定位板采用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以适应复校及焊接变形调整的需要。

3)焊接变形的控制

a.焊缝收缩量的测试

由于焊接熔敷金属冷却收缩会引起构件或结构变形。根据一般经验估计,焊缝的横向收缩量为1mm/10mm板厚。如果不对称焊接,还会造成构件的偏斜。因此,除了强调对称连续施焊的要求外,选择合适的焊接顺序,包括不同构件的焊接顺序,如柱、环梁、斜撑的焊接先后顺序;同一构件分段之间的焊接顺序,如每环二十四段环梁分段的焊接顺序;单一构件的焊接顺序,如一个环梁分段两端焊缝的施焊先后顺序,等等,均会对结构的变形产生影响。本工程中,建议事先对各种节点焊接型式进行收缩变形量的测试,不超过焊缝间隙可调范围,由焊缝间隙调整进行补偿;超过焊缝间隙可调范围的,在构件制作时即留有收缩补偿余量。

b.焊接顺序的优化

柱、环梁、斜撑的焊接顺序,建议按环梁、柱、斜撑的顺序施焊。鉴于变形情况的复杂性,拟在焊接过程中进行实时变形监测,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即在焊接时,钢柱柱顶测点的棱镜保留着,由测站的全站仪作定时检测,并作记录,超过一定限值即予报告。根据测得结构的变形规律,对焊接顺序作优化调整,从而控制结构的焊接变形。在对环梁施焊时,由于有二十四个分段,焊接顺序不当,累积变形十分可观。拟采用间隔焊接的方法,即先焊十二个不连续的分段,再焊间隔的六个分段和三个分段,最后焊三个闭合分段,使焊接变形逐段消化,不使累积。在对环梁或斜撑单一构件施焊时,两个端点不可同时焊接,应先焊接一端,再焊另一端,使得先焊一端的收缩量,在另一端得到部分补偿。

4)温差引起施工过程中结构变形的对策

a.温度变化状况

温度变化,分为两种状况:第一种为不同时段的环境温度变化,如春夏秋冬季节温差或昼夜的气温温差;第二种为同一时刻的结构不同部位的温差,主要是由于太阳光照射情况下,阴面和阳面部位结构温度不同。

b.相应对策

根据广州市气象资料分析,四季温差最大可达40℃左右,而昼夜温差最大也近10℃。计算机以第43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计算,结构的平面位移尚不太大,但垂直方面位移可达120mm,且混凝土核芯筒与钢外筒因温度引起的垂直位移差为36mm左右。拟以广州市的常年平均气温22℃为标准温度,即作为钢结构制作和安装的温度基准。制作和预拼装阶段根据实时气温和基准温度的差值,进行修正。安装阶段,在附近(可通视部位)高层建筑上设高度基准点(该高层的沉降和变形应已稳定),进行温度改变时的跟踪观察。以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作参考,在测量定位时,作实时修正。

由阳光直射造成的结构变形则更为无序,难以用计算机仿真进行精确计算,而此种影响对细长结构又极为敏感。目前唯一的方法即避开阳光直射的时机,在结构适当部位布置温度传感器,选择结构温差基本消除的情况下(如阴天、夜间或凌晨)进行结构安装的最终测量定位。

5)结构自重作用下的结构变形控制和可能安装误差的调整。

a.结构自重作用下的变形

由于结构超高,自重引起的结构竖向变形显著,而由于结构扭转所引起的结构水平变位也应重视。在结构验算过程中,我们假定钢柱的每一分段均以设计坐标定位,以消除前道工序的累积误差。但在后道工序的影响下,钢柱节点的最大竖向压缩累积变形仍达30mm左右,不符合安装精度要求。而水平矢量位移也接近50mm左右,考虑到安装误差及温差的影响,不采取措施,亦难以符合结构安装精度要求。

b.变形控制和调整

根据施工阶段的结构计算结果,对结构由于自重引起的变形,必须采取预变形的特殊措施,才能满足结构变形控制的要求,即根据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形规律和数值,在深化设计、制作和安装阶段进行一维或多维(视变形值确定)的反向预调整。

鉴于计算机模拟计算时,有关技术参数(包括边界条件)假定的近似性,其计算结果和结构的实际状态必然存在差异,在施工的初期阶段,必须对结构紧密监测,及时与计算结果对照分析,优化技术参数,以使计算机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安装过程中众多因素影响结构安装精度,安装位置偏离设计位置是必然存在的。为减小施工风险,拟每四个区段作一个标高的调整,即逢四及四的倍数环的钢柱在工厂制作时留有50mm的余量,根据现场实测情况,进行修割,作为标高上的补偿措施之一。

3.2.4 安全设施的设置和安全隔离的重要性

本工程由于结构楼层的特殊布置,使得大部分钢外筒安装时处于凌空状态,安全操作设施的合理设置显得特别重要。安全操作脚手除与通常工程中一样,须结合结构特点,布置垂直登高、水平通道、操作平台、临边设施外,有几点值得强调:

1)安全设施必须便于周转置换,周转过程中也必须保证安全。

2)安全设施,特别是操作平台,必须有视觉隔离屏障。

由于是超高空作业,一般人均有恐高症状,影响作业安全和效率。在上海东方明珠工程施工中专门就此作过科学测定和研究。设立有效的视觉隔离屏障后,人的心跳、血压和情绪均得到较大的改善,因此在工作时间较长及工作较为集中的操作平台上,与其它封闭措施相结合设置视觉屏障实属必要,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3)操作平台必须全封闭,以满足焊接时的防风防雨,以及防止零星物件的下坠。围护材料必须是不燃或阻燃材料,谨防高空火险。

安全隔离措施的重要性。

由于高空坠物危险性极大,即使是一个螺钉或一个扣件这种质量小的物件坠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使其破坏力不亚于一颗子弹,极易伤人。故必须采取多重防坠隔离措施。除操作平台封闭隔离外,在作业层设置安全平网或挑网,以及在坠落物可能伤及的部位,如工地内的建筑物上和专设人行道上必须设置多层隔离屏障,以防不测。

3.2.5 钢桅杆天线的安装和校正

本工程钢天线桅杆总长度156m,其中格构部分长92.2m,实腹箱型部分长63.8m,安装在+454m的塔顶上。这样一根桅杆,即使拔地而起,其安装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何况要安装在454m的高空,总高度要达到610m,其安装难度可想而知。

1)格构结构的临时调整与补强

根据最新版招标图,天线桅杆的结构作了较大调整,最小截面格构结构为对边距3.5m的八边形,其上边长2.5m的正四边形箱形桅杆已无法置于格构结构内,为了实现实腹钢桅杆的连续提升,快速就位,减少施工风险,拟在6.5m八边形截面以上设置临时钢框筒结构通过抱箍(避免焊接)与原4.5m及3.5m格构结构组成一体,不仅解决井字形平撑后装及3.5m八边形截面四角斜杆后装造成的不完整,形成可靠的提升承重结构,使实腹段钢桅杆在格构结构内顺利组装,而且该临时结构又可作为安全登高和操作脚手的支承结构,一举两得。临时钢结构在天线钢桅杆安装完成后,由塔吊拆除。

2)利用塔吊进行格构结构安装的必要性

尽可能利用塔吊来直接安装或辅助安装钢天线桅杆是一个积极的思路,否则构件的垂直运输将变的十分困难。塔楼安装时布置的两台外挂塔吊因平衡压铁将与天线杆相碰,无法作全回转作业,故须进行塔吊的置换。利用两台外挂塔吊实现此种置换是容易实现的。置换后的塔吊座落在塔顶桁架上,经验算桁架经适当处理后完全能承受塔吊传来的施工荷载。塔吊改为自升式外附塔吊,以尽可能满足吊装高度和便于拆除。其安装位置的确定,既要考虑到满足天线桅杆的安装,又要考虑到今后拆除的便利,施工时塔吊的起重能力为≤30t。

考虑到格构部分结构不宜进行顶升或提升作业。故拟用塔吊分段或分件安装至标高+541.700处。塔吊随着结构安装的高度而升高,并设附墙杆与桅杆连接,经验算,此工况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塔吊的正常使用。

3)钢桅杆实腹部分连续提升安装

实腹式天线桅杆一般内部装有天线设备,拟采用分节组装、整体提升的安装方法。即根据塔吊的起重能力和设备的允许条件分成若干段,由塔吊自下而上组装于+480.000m格构结构内部设置的承重平台上。为了适当减少提升的距离,桅杆的顶端于格构结构之上约15米。

实腹式一体化天线杆,结构自身重160t,考虑设备重20t,总重约180t,采用“钢绞线承重,液压千斤顶集群作业,计算机同步控制”的提升工艺,即在适当部位设置八只穿式液压千斤顶,与钢绞线配合,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作连续垂直提升。液压千斤顶的配置提升能力应为提升荷载的1.5倍以上;钢铰线的荷载为抗拉强度的三分之一以下。计算机可根据垂直度、油压等多项参数,实现多目标实时控制和自动连续作业。每小时提升速度6~12m。

天线杆提升过程中除结构自重外,最敏感的荷载是风荷载。为了保证高重心细长杆在提升过程中的稳定,不致倾斜,设置专用导轮导轨系统,以强制对中,确保提升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和抗倾覆。导轨固定在格构结构的适当位置,共设三组。在提升过程中,确保其中两组同时工作。根据导轮对导轨的反力,应对格构结构的适当部位作必要的加强。为了使天线桅杆提升至设计位置时能作临时固定,天线桅杆底部须增设起嵌固作用的接长段,接长段长为14.5米,待提升段与下部结构可靠连接后,再行拆除。

天线杆提升前应对组装完毕的结构和提升装置作全面的检查验收,并对提升阶段的气候条件作详细跟踪预测,选择适当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风速情况),才能实施提升。

天线杆的校正,利用事先设计于接长段上的两组导轮装置,增加其液压纠偏功能,进行桅杆的垂直度校正,并用楔块进行临时固定。天线杆垂直度的控制,在提升阶段装有垂直度传感器,作实时检测并将数据传递至计算机进行控制;在最终垂直度校正时,拟在天线杆的顶端和底端事先设测量标志(正交的两个方向),利用GPS进行定位测量,并在周围适当位置设置经纬仪进行复测。值得一提的是天线杆的垂直度在阳光照射下不断变化。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桅杆安装时,天线杆顶端日夜位移最大达300~400mm,而本工程对日照温差的影响更为敏感,故何时进行垂直度校测值得研究。

天线杆垂直提升工艺虽然是成熟的,但毕竟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尤为显著。关键是缩短提升作业的时间,减少天气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采用实腹段天线杆一次连续提升,估计4~6小时即可完成,再加上校正和临时固定,总共作业时间也不会超过10~12小时。相对于每节逐段顶(提)升的方法,时间成倍缩短,风险也大为减少,可确保提升安装作业的安全可靠。

如果根据连续提升施工工艺要求,对天线桅杆的3.5m格构结构可作适当调整的话,则整个天线桅杆的施工过程将更为完善和快速。

图3.1.3.3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桅杆天线提升实景图

 

3.2.6 临时支撑的设置

本工程由于塔楼楼层的大量缺失,在安装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当的临时支撑,以满足施工阶段构件的精确定位和结构稳定的要求,并兼作高空的水平通道。

1)临时支撑设置

为了确保每一组钢柱在安装过程中的定位及任一时刻结构稳定,经分析比较,认为每一区段(无楼层的)在安装时宜设置24根水平支撑。支撑一端铰支于混凝土核芯筒外壁,另一端铰支于钢柱与环梁连接节点的内侧面,呈径向布置。由于钢外筒环梁呈倾斜布置,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故根据外筒节点标高,选择相近标高的混凝土核芯筒内的楼层作为支撑内侧的标高。这样布置,一方面可减小支撑的倾斜度,另一方面便于作业人员以此作为通道,由核芯筒的施工电梯垂直登高后,便捷地到达每一个作业部位。临时支撑布置时,尚应避让塔吊支架和测量垂直传递路径有影响的部位。

2)临时支撑构造

根据计算,临时支撑承受一定轴力,同时因自重和水平通道上的施工荷载而承受弯矩。由于最长的临时支撑达30余米,故拟采用宽翼缘H型钢作为临时支撑的主材,便于长度的调节,同时在其上平面宜于设置走道。对于支撑过长的,则采用张弦梁结构,梁下设预应力钢索及撑杆,使支撑轻便,而易于转换。水平通道的结构可提高支撑的侧向刚度,保证支撑的平面外稳定。临时支撑的一端设调整装置,以满足钢立柱的径向校正和定位,以及适应混凝土核芯筒壁可能的施工误差。

3)临时支撑的周转使用

根据结构验算,结合考虑涂装等下道工序施工要求,及隔离层设置的需要,在无楼层的部位拟设置三道水平临时支撑,作周转使用,周转时可以塔吊辅助,以提高转换的效率。在由于其上楼层结构影响临时支撑转换的部位,拟采用卷扬机将临时支撑拆除,下放至其下的楼层平台上,进行转换。在某些部位必须保留通道的,如内力和位移监测点,可保留若干支撑作通道,至施工结束。

3.3 安装总体流程

3.3.1 钢结构安装作业流程框图

1)主要作业流程

第一节钢外筒安装

施工准备

  1. 测量基准网测设;
  2. 80t、150t、300t履带吊起重机组装;
  3. C区核芯筒、柱脚、底板施工;
  4. 钢栈桥的搭设;
  5. 工厂制作构件验收和现场接收;
  6. 1200t·m塔吊组装。

塔顶转换层钢结构安装

第i节钢外筒及相应楼层安装

(i=2)

+6.800米平台梁安装

1200t·m塔吊转换

施工临时钢结构的拆除

实腹式天线杆组装及提升固定

第i+1节钢外筒及相应楼层安装

(i=2,3,4,…,42)

塔吊的拆除

格构式天线桅杆安装

2)区段安装流程框图

区段中间验收

焊接及无损检测

塔吊爬升

栓钉、压型板施工

安全操作设施准备

测站设置

钢柱、支撑(楼层主梁)、斜撑、环梁安装及初校

楼层次梁安装

精确测量

3.3.2 钢结构安装作业立面布置

图3.1.3.4 C区混凝土核芯筒施工,柱脚吊装

图3.1.3.5 CC2000开行区域加固(钢栈桥搭设)

图3.1.3.6 塔吊安装

图3.1.3.7 钢结构施工第一环

图3.1.3.8 钢结构施工至第四环

图3.1.3.9 钢结构施工第五环

图3.1.3.10 钢结构施工第六、第七环

图3.1.3.11 钢结构施工第八、第九环

图3.1.3.12 从第十环至主体钢结构安装完

图3.1.3.13 拆除一部塔吊(补缺钢梁)

图3.1.3.14 塔吊转换(改成外爬式立于转换桁架上),补缺钢梁

图3.1.3.15 安装天线格构式部分,拼装提升段及安装提升装置

图3.1.3.16 提升安装完毕,并拆除塔吊

3.4 机械选用

3.4.1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

1).M900D-1(1200t·m)

M900D塔身48米,巴杆36.6米
半径(米) 20.0 25.0 30.0 32.5 35.0
起重(吨) 60.9 47.6 37.9 33.7 28.3

 

M900D塔身48米,巴杆50.4米
半径(米) 20.0 25.0 30.0 35.0 40.0
起重(吨) 51.4 44.7 37.3 31.0 26.1

2).M900D-2(1200t·m)

 

3).CC2000-1(300t)

CC2000 主臂78米
半径(米) 14 16 20 30 46
起重(吨) 64.76 60.36 52.46 32.06 14.56

4).CC2000-2(300t))

CC2000 主臂66米
半径(米) 14 16 20 30 46
起重(吨) 93.76 86.56 61.66 32.96 15.86

3.4.2 主要辅助机械的选用

1).KH700(150t)

KH700主臂48米
半径(米) 12.0 16 20 30 40
起重(吨) 48.64 33.14 24.24 13.44 8.54

2).KH300(80t)

KH300主臂43米
半径(米) 10 15 20 30 38
起重(吨) 19.95 11.23 7.25 3.65 2.05

3).KH180(50t)

KH180主臂37米
半径(米) 8 10 14 18 24
起重(吨) 14.90 10.81 6.64 4.53 2.79

4).80t汽车吊

5).QM18拆除塔吊专用机械

QM18巴杆36.8米
半径(米) 13 15 20 30 36
起重(吨) 18 15.59 11 5.45 2.71

6).QW6拆除塔吊专用机械

QW6巴杆21米
半径(米) 7.5 10 12 15 18
起重(吨) 6 3.66 2.96 2.23 1.87

3.5 机械平面布置

1)C区坑底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17 坑底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KH700履带吊 1 主臂48米 C区坑底行走 吊装柱脚
2 KH300履带吊 1 主臂43米 C区坑底行走 吊装劲性柱、配合土建核芯筒施工
3 CC2000-1履带吊 1 主臂66米 场外 装拆KH700、KH300吊机,构件驳运

2)±0.000至+27.600(核芯筒)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18 ±0.000至+27.600(核芯筒)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CC2000-1履带吊 1 主臂66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钢结构、配合核芯筒施工
2 CC2000-2履带吊 1 主臂66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钢结构、配合核芯筒施工

3)+27.600(核芯筒)至第四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19 +27.600(核芯筒)至第四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M900D-1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36.6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楼层
2 M900D-2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50.4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楼层
3 CC2000-1履带吊 1 主臂66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楼层
4 CC2000-2履带吊 1 主臂66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楼层

其中,两台塔吊同时配合土建核芯筒施工。

4)第五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20 第五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M900D-1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36.6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临时支撑
2 M900D-2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50.4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临时支撑
3 CC2000-1履带吊 1 主臂78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
4 CC2000-2履带吊 1 主臂66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

其中,两台塔吊同时配合土建核芯筒施工。

5)第六、第七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21第六、第七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M900D-1内爬塔吊 1 塔身48 米,巴杆36.6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临时支撑
2 M900D-2内爬塔吊 1 塔身48 米,巴杆50.4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临时支撑
3 CC2000-1履带吊 1 主臂66米,副臂30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
4 CC2000-2履带吊 1 主臂66米,副臂30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

其中,两台塔吊同时配合土建核芯筒施工。

6)第八至第九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22 第八至第九环(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M900D-1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36.6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楼层
2 M900D-2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50.4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楼层
3 CC2000-1履带吊 1 主臂78米,副臂54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楼层
4 CC2000-2履带吊 1 主臂66米,副臂48米 外筒四周行走 吊装外框筒、楼层

其中,两台塔吊同时配合土建核芯筒施工。

7)第十环及以上(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23第十环及以上(钢结构)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M900D-1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36.6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楼层
2 M900D-2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50.4米。 核芯筒 吊装外框筒、楼层

两台塔吊同时配合土建核芯筒施工。

8)主塔结构安装完,拆除一台塔吊后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24主塔结构安装完,拆除一台塔吊后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M900D-1内爬塔吊 1 塔身48米,巴杆36.6米。 核芯筒 楼层补缺

9)塔吊置换后、安装天线机械平面布置图

图3.1.3.25塔吊置换后、安装天线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M900D-2改外附塔吊 1 巴杆50.4米 转换桁架 楼层补缺、吊装天线

10)M900D塔吊拆除机械平面布置图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工况 位置 施工范围
1 QM18屋面吊 1 巴杆36.8米 转换桁架 拆除塔吊

图3.1.3.26 M900D塔吊拆除机械平面布置图

3.6 主要机械设备汇总表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数量 设置位置 施工内容 备注
1 C0C200履带吊 2 钢栈桥 钢结构安装、构件短驳
2 M900D外挂内爬塔吊 2 核芯筒长轴两端 钢结构安装 主体结构安装完,留一台置换成外爬式,安装于转换桁架上。
3 KH700履带吊 1 基坑、拼装场地 钢柱脚安装和构件拼装
4 KH300履带吊 1 基坑、拼装场地 核芯筒下部劲性柱安装和配合核芯筒施工
5 KH180履带吊 1 堆场 构件驳运
6 QM18屋面吊 1 转换桁架 拆除塔吊
7 QW6屋面吊 1 转换桁架 拆除QM18屋面吊
8 行走式龙门吊 1 堆场 构件装卸 50t+50t
9 80t汽车吊 1 堆场 构件装卸
10 40t卡车 2 道路 构件运输

3.7 钢结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图3.1.3.27

在临近珠江一侧设一钢构件中转堆场,约4000m2(40mX100m),可堆放构件1500~3000t。

在构件堆场布置一台行走式龙门吊,进行构件卸车、堆放和装车。

钢构件拼装场地布置在A区,每个拼装场地约600m2 ,在CC2000(300t)履带吊起吊半径范围。

拼装构件范围根据吊装方案,涉及一定数量的构件(包括下部立柱、桁架、16环以上立柱与斜撑、天线等)须在地面拼装成单件后进行吊装。

 

雅居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