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安全文明方案_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与实例(专家精编)

2024-11-28 4点热度 0人点赞

第1章 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及审查程序

§1.1编制目的

为了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切实落实,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建质[2004]213号)(危险性较大工程是指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所指的七项分部分项工程,并要求在施工前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论证审查通过),编制一份合理完善的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1.2适用范围

本书所阐述的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方法及实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等活动中的七项分部分项工程,这七项分部分项工程是指: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1.3主要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

(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0)

(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10)《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11)《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14)《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1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

(16)《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

(17)《钢板冲压扣件》(JG 3061)

(18)《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

(19)《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 08-905)

(2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

(21)《直缝电焊钢管》(GB/T 13793)

(22)《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2)

(23)《碳素结构钢》(GB/T 700)

(24)《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

(2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 5036)

(2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2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28)《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29)《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JGJ 7)

(30)《钢网架行业标准》(JGJ 71.5—73.5)

(31)《钢网架螺栓球节点用高强螺栓》(GB/T 16939)

(32)《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 82)

(3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3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35)《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Y 77)

(36)《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

(3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38)《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 147)

(39)建(构)筑物设计文件、地质报告

(40)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等情况调查报告

(41)本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及相关文件

§1-4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编制程序如图卜1所示。

图1-1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2

§1.5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程序

1.5.1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由建筑施工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施工企业技术负

责人审查签字后,提交监理单位审查;监理单位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初审,监理单位总监理

工程师审查签字,即初审完成;再经工程安全、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专家论证会论证,依

据专家论证会论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必须依据专家论证会的意见和建

议修改完善后方可实施。

1.5.2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应是施工组织设

计的细化、完善、补充,且自成体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重点突出分部分项工程的特

点、安全技术的要求、特殊质量的要求,重视质量技术与安全技术的统一。

1.5.3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1)编制依据,分部分项工程概况;

(2)影响质量、安全的危险源分析及相关措施;(3)设计计算书和设计施工图等设计文

件;(4)施工准备和部署,质量检测和相关观测预警措施,现场平面布置图;(5)应急

预案;(6)安全专项工程安全检查和评价方法。

1.5.4专项分部分项工程安全评价,依据《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3、77)执

行。

1.5.5建筑施工企业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的工程

(1)深基坑工程

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含

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工程。

(2)地下暗挖工程

地下暗挖及遇有溶洞、暗河、瓦斯、岩爆、涌泥、断层等地质复杂的隧道工程。

(3)高大模板工程

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

10kN/m。,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4)30m及以上高空作业的工程。

(5)大江、大河中深水作业的工程。

(6)城市房屋拆除爆破和其他土石大

爆破工程。

1-5.6建筑施工企业自审查程序及

专家论证审查办法

(1)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专项施工方

案的自审查程序如图l_2所示。

(2)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由

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监理单位、业主、相

关设计单位参加,工程安全、质量监督部

门监督;建筑施工企业邀请的专家不应少

于5人,邀请的专家应经工程安全、质量

监督部门认可。

3

(3)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通过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应提出书面审查

报告,施工企业应根据审查报告进行完善修改。经完善修改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按程序复

审合格后,方可实施。

(4)专家论证会书面审查报告的内容为建议性的,审查报告是安全专项方案组织施工

前的必备程序,是工程验收的必备文件。

(5)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专家审查和修改程序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专家审查和修改程序如图l_3所示。

图卜3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专家审查和修改程序

(6)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有关设计计算,必须由施工方委托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

或经设计单位复核审查认可加盖正式设计出图章后方可有效。

(7)监理单位对专项施工方案审核的重点是该方案的编制、审核、组织、实施、应急

措施可行性以及行为主体和客体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规程。

§1.6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题与封面格式

(1)标题:“××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标注“按专家论证审查报告修订”

字样。

(2)封面内容设置:编制、审查、审批三个栏目,分别由编制人签字,公司技术部门

负责人审核签字,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

§1-7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中应重点注意的事项

1-7.1 编制安全专项方案应将安全和质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临时安全措施构建

4

的建(构)筑物与永久结构交叉部分的相互影响统一分析,防止荷载、支撑变化造成的安

全、质量事故。

1.7.2安全措施形成的临时建(构)筑物必须建立相关力学模型,进行局部和整体

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

1.7.3相互关联的危险性较大工程应系统分析,重点对交叉部分的危险源进行分析,

采取相应措施。

§1.8危险源分析及相关措施

1.8.1危险源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它们均包括人、物、环境等不安

全因素。危险源分析的重点是对基础沉降、荷载、爆炸等具有主动力学性能的危险源进行

分析,通过设计、计算,建立临时建(构)筑物等安全预防措施,达到安全施工目的。

1.8.2一般常见的危险源如火、电、人员等通过采取相关管理、预防措施杜绝事故

发生。相关措施和安全检查内容具体详见第2~10章等相关章节。

§1.9应急预案

一般包括预案使用范围,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系统及组织构架等,指挥部系统职

责及责任人,重特大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应急处理预案,其他事项。具体详见第2~10

章有关“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

5

第2章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2.1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2.1.1适用范围

(1)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并采用支护结构施工的工程;

(2)基坑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复杂、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上等的工程。

2.1.2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参照第l章1.4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2.1-3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l_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应包括深基坑设计情况及要求,现场环境,场地水文地质情况,基础类型等。

2.主要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3.基坑支护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1)基坑支护工程事故的类型

1)与挡土结构有关的事故

①挡土结构施工不良。

②挡土结构渗漏水严重,致使挡土结构后面土体流失。

③挡土结构异常变形。

④地面超载引起挡土板结构上侧压力过大。

⑤各阶段挖土超挖引起挡土结构上侧压力过大。

⑥未进行支护与土体整体稳定和抗滑移验算或验算错误,导致挡土结构整体垮塌。

⑦对雨水、周边排水等地表水造成的侧压力增加考虑不足,导致挡土结构垮塌。

2)与锚杆体系有关的事故

①勘察、设计上的不当造成事故。

②施工不良造成的事故。

3)与支撑体系有关的事故

①设计不当造成的事故。

②施工不良造成的事故。

4)与地下水治理不当有关的事故

①发生在挡土结构上的事故。

②发生在挡土底部的事故。

③发生在基坑周边的事故。

6

④未对井点降水进行整体流量均匀性控制,地下水位降低过大、过快导致已有临近建

(构)筑物沉降、开裂等事故。

5)与管理不当有关的事故

①放坡开挖时坡度过陡,土坡可能丧失其稳定性。

②基坑周围过多堆放荷载,引起边坡失稳。

③挖土施工速度过快,改变了原土层的平衡状态,易造成滑坡。

④基坑周围停放重型机械,使支护荷载增大,引起边垛失稳破坏。

⑤附近基坑施工对基坑支护的影响引起围护结构破坏。

⑥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坑底回弹增大从而影响支护结构稳定性。

(2)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①在调查阶段,事前对周围环境调查不够,如临近建筑物的基础情况调查不足、地下

设施及地下构筑物情况调查不足、地质勘察不详细、地质资料不足等。

②在设计阶段,选用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误,选用的设计方法有误,荷载估计

不足等。

③在施工阶段,不适当地增加基坑四周地面上施工荷载、基坑超挖、回填土不密实、

支撑结构断面不足、异常降水使墙后侧压力过大等。

(3)危险源的监控项目

①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②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化。

③地下水位。

④柱、墙内力。

⑤锚杆拉力。

⑥支撑轴力。

⑦立柱变形。

⑧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⑨支护结构界上侧向压力。

4.基坑支护工程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1)设计规定

(A)基坑支护结构应采用以分项系数表示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B)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根据表2—1选用相应的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表2—1

 

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7

(C)在进行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应收集以下3个方面的资料,以便为基坑支护结构

的设计和施工服务。 。

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②场地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状况;

③地下结构设计资料。

(D)支护结构设计应考虑其结构水平变形、地下水的变化对周边环境的水平与竖向变

形的影响,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和对周边环境变形有限定要求的二级建筑基坑侧壁,应根据

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对变形的适应能力及土的性质等因素确定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限值。

(E)当场地内有地下水时,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周边环境情况和支护结构与基础型式等因素,确定地下水控制方法。当场地周围有地表水

汇流、排泄或地下水管渗透时,应对基坑采取保护措施。

(F)基坑支护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和验算:

(a)基坑支护结构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计算内容应包括:

①根据基坑支护形式及其受力特点进行土体稳定性计算;

②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压、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

③当有锚杆或支撑时,应对其进行承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

(b)对安全等级为一级及对支护结构变形有限定的二级建筑基坑侧壁,尚应对基坑周

边环境及支护结构变形进行验算。

(G)基坑支护设计内容应包括对支护结构计算和验算、质量检测及施工监控的要求。

2)支护结构选型

(A)支护结构可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施工作业设

备和施工季节等条件,按表2-2选用排桩、地下连续墙、水泥土墙、土钉墙、逆作拱墙、

原状土放坡或采用上述形式的组合。

支护结构选型表 表2-2

8

(B)支护结构选型应考虑结构的空间效应和受力特点,采用有利于支护结构材料受

力性状的形式。

(C)软土场地可采用深层搅拌、注浆、间隔或全部加固等方法对局部或整个基坑底

土进行加固,或采用降水措施提高基坑内侧被动抗力。

3)质量检测

(A)支护结构施工及使用的原材料及半成品应遵照有关施工验收标准进行检验。

(B)对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或对构件质量有怀疑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和三级的支

护结构应进行质量检测。

(c)质量检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包括下列内容的质量检测报告:

①检测点分布图;

②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型号;

③资料整理及分析方法;

④结论及处理意见。

(2)构造要求

1)排桩

①悬臂式排桩结构桩径不宜小于600mm,桩间距应根据排桩受力及桩间土稳定条件确

定。

②排桩顶部应设钢筋混凝土冠梁连接,冠梁跨度(水平方向)不宜小于桩径,冠梁高

度(竖直方向不宜小于400mm。排桩与桩顶冠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大于C20;当冠梁作

为联系梁时可按构造配筋。

③基坑开挖后,排桩的桩间土防护可采用钢丝网混凝土护面、砖砌等处理方法,当桩

间渗水时,应在护面设泄水孔。当基坑面在实际地下水位以上且土质较好,暴露时间较短

时,可不对桩间土进行防护处理。

2)地下连续墙

①悬臂式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厚度不宜小于600mm,地下连续墙顶部应设置钢

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宽度不宜小于地下连续墙厚度,高度不宜小于400mm。

②水下灌注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大于C20,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

外墙时还应满足抗渗要求。

③地下连续墙的受力钢筋应采用Ⅱ级或Ⅲ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构造钢筋宜

采用I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ram。净保护层不宜小于。70ram,构造筋间距宜为200—

300mm。

 

9

④地下连续墙墙段之间的连接接头形式,在墙段间对整体刚度或防渗有特殊要求时,

应采用刚性、半刚性连接接头。

⑤地下连续墙与地下室结构的钢筋连接可采用在地下连续墙内预埋钢筋、接驳器、钢

板等,预埋钢筋宜采用I级钢筋,连接钢筋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接驳器连接。

3)水泥土墙

①水泥土墙采用格栅布置时,水泥土的置换率对于淤泥不宜小于0.8,淤泥质土不宜

小于0.6;格栅长宽比不宜大于2。

②水泥土桩与桩之间的搭接宽度应根据挡土及截水要求确定,应考虑截水作用时,桩

的有效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50mm;当不考虑截水作用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0mm。

③当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基坑内侧土体加固或水泥土墙插筋加混凝土面板及

加大嵌固深度等措施。

4)土钉墙

①土钉墙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1。

②土钉必须和面层有效连接,应设置承压板或加强钢筋等构造措施,承压板或加强钢

筋应与土钉螺栓连接或钢筋焊接连接。

③土钉的长度宜为开挖深度的0.5一1.2倍,间距宜为l~2m,与水平面夹角宜为5。~

20~。

④土钉钢筋宜采用Ⅱ、Ⅲ级钢筋,钢筋直径宜为16~32mm,钻孔直径宜为70~

120mm。

⑤注浆材料宜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

⑥喷射混凝土面层宜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宜为6-lOmm,间距宜为150-300mm;

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面层厚度不宜小于80mm。

⑦坡面上下段钢筋网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

⑧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土钉墙顶应采用砂浆或混凝

土护面,坡顶和坡脚应设排水措施,坡面上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泄水孔。

5)逆作拱墙

①钢筋混凝土拱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

②拱墙截面宜为“z”字形,拱壁的上、下端宜加肋梁;当基坑较深且一道“z”字

形拱墙的支护高度不够时,可由数道拱墙叠合组成,沿拱墙高度应设置数道肋梁,其竖向

间距不宜大于2.5m;当基坑边坡地较窄时,可不加肋梁但应加厚拱壁。

③拱墙结构水平方向应通长双面配筋,总配筋率不应小于O.7%。

④圆形拱墙壁厚不应小于400mm,其他拱墙壁厚不应小于500mm。

⑤拱墙结构不应作为防水体系使用。

(3)设计计算

1)排桩和地下连续墙

应对嵌固深度、围护墙内力与变形、围护墙结构(包括截面承载力、锚杆、支撑体系)

进行计算,以及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整体稳定性,编写设计计算书。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基

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水泥土墙

10

应对嵌固深度、墙体厚度进行计算,并对压应力、拉应力进行验算,以及进行有关安

全验算,编写设计计算书。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和《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有关安全验算的内容见表2—3。

安全验算的内容 表2—3

3)土钉墙

应对土钉抗拉承载力、喷射面混凝土面层进行计算,有关安全验算,包括土钉墙支护

整体稳定性验算、土钉墙支护整个支护沿底面水平滑动、验算支护底面的地基承载力、验

算整个支护连同外部土体沿深部圆弧破坏面失稳,编写设计计算书。计算方法可参照《建

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4)逆作拱墙

拱墙结构材料、断面尺寸应根据内力设计值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确

定。拱墙结构内力宜按平面闭合结构形式采用杆件有限元方法分道计算。当基坑底土层为

黏性土时,基坑开挖深度应满足抗隆起验算;当基坑开挖深度范围或基坑底土层为砂土时,

应按抗渗透条件验算土层稳定性。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5.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认真对施工现场情况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

况进行调查研究,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①施工现场情况调查:包括有关机械进场条件调查,给水排水、供电条件的调查,现

有建(构)筑物的调查以及地下障碍物与施工对周围影响的调查。

②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为使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施工合理和完工后使用性能良

好,必须事先对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作全面、正确的勘探,如地下水位及水位变化情况、

地下水流动速度、承压水层的分布与压力大小等。

③制订施工方案。

(2)排桩

①桩位偏差、轴线和垂直轴线方向均不宜超过50ram;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

②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不宜超过200mm;当用作承重结构时,桩底沉渣按《建筑桩基

技术规范》(JGJ 94)要求执行。

③排桩宜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24h后进行邻桩成孔施工。

11

④非均匀配筋排桩的钢筋笼在绑扎、吊装和埋设时,应保证钢筋笼的安放方向和设计

方向一致。

⑤冠梁施工前,应将支护桩桩顶浮浆凿除并清理干净,桩顶上出露的钢筋长度应符合

设计要求。

(3)地下连续墙

1)地下连续墙单位槽段长度可根据槽壁稳定性及钢筋笼起吊能力划分,宜为4~8m。

2)施工前宜进行墙槽成槽试验,确定施工工艺流程,选择操作技术参数。

3)槽段的长度、厚度、深度、倾斜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槽段长度(沿轴线方面)允许偏差±50mm。

②槽段厚度允许偏差±10mm。

③槽段倾斜度≤1/150。

(4)水泥土墙

1)水泥土墙应采取切割搭接法施工。由于在前桩水泥土尚未固化时进行后序搭接桩

施工,所以施工开始和结束的头尾搭接处,应采取加强措施,消除搭接沟缝。

2)深层搅拌水泥土墙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及水泥掺入量或水泥浆的配合比试验,

以确定相应的水泥掺人比或水泥浆水灰比,浆喷深层搅拌的水泥掺入量宜为被加固土重度

的15%一18%;粉喷深层搅拌的水泥掺入量宜为被加固土重度的13%一16%。

3)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应通过试喷试验,确定不同土层旋喷固结体的最小直径、

高压喷射施工技术参数等;高压喷射水泥水灰比宜为1.0~1.5。

4)深层搅拌桩和高压喷射桩水泥土墙的桩位偏差不应大于50ram,垂直度偏差不宜大

于0.5%。

5)当设置插筋时桩身插筋应在桩顶搅拌完成后及时进行。插筋材料、插入长度和出

露长度等均应按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

6)高压喷射注浆应按试喷确定的技术参数施工,切割搭接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旋喷固结体不宜小于150ram。

②摆喷固结体不宜小于150ram。 ’

③定喷固结体不宜小于200ram。

(5)土钉墙

1)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进

行下层土钉施工。

2)基坑开挖和土钉墙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进行。在机械开挖后,应

辅以人工修整坡面,坡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宜为±20mm,在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应

清除坡面虚土。

3)土钉墙施工可按下列顺序进行:

①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工作面,修整边坡,埋设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志。

②喷射第一层混凝土。

③钻孔安设土钉、注浆,安设连接件。

④绑扎钢筋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

⑤设置坡顶、坡面和坡脚的排水系统。

 

12

4)土钉成孔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

①孔深允许偏差 ±50mm;

②孔径允许偏差 ±5mm;

③孔距允许偏差 ±100mm:

④成孔允许偏差 ±5%。

5)喷射混凝土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上而下,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

40mm。

②喷射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O.6~1.Om。

③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3—7h。

6)喷射混凝土面层中的钢筋网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钢筋网应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设,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

②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后铺设。

③钢筋网与土钉应连接牢固。

7)土钉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注浆材料宜选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水泥浆的水灰比宜为0.5,水泥砂浆配合比宜

为1:1~1:2(重量比),水灰比宜为0.38~0.45。

②水泥浆、水泥砂浆应拌合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水泥浆、水泥砂浆应在初凝

前用完。

8)注浆作业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注浆前应将孔内残留或松动的杂土清除干净;注浆开始或中途停止超过30min,应

用水或稀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其管路。

②注浆前,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250~500mm处,孔口部位宜设置止浆塞及排气管。

③土钉钢筋应设定位支架。

(6)逆作拱墙

1)拱曲线沿曲率半径方向的误差不得超过±40mm。

2)拱墙水平方向施工的分段长度不超过12m,通过软弱土层或砂层时分段长度不宜

超过8m。

3)拱墙在垂直方向应分道施工,每道施工的高度视土层的直立高度而定,不宜超过

2.5m;上道拱墙合拢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才可进行下道拱墙施工。

4)上下两道拱墙的竖向施工缝应错开,错开距离不宜小于2m。

5)拱墙施工宜连续作业,每道拱墙施工时间不宜超过36h。

6)当采用外壁支模时,拆除模板后应将拱墙与坑壁之间的空隙填满夯实。

7)基坑内积水坑的设置应远离坑壁,距离不应小于3m。

6.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

(1)排桩与地下连续墙

1)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测宜按下列规定进行:

①采用低应变动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lO%,且不得少于5根。

②当根据低应变动测法判定的桩身缺陷可能影响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应采用钻芯法补

13

充检测,检测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2%,且不得少于3根。

2)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墙身结构质量,检测槽段数应不少于总槽段数

的20%,且不应少于3个槽段。

3)当对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或对钢支撑焊缝施工质量有怀疑时,宜采用超声探伤等

非破损方法检测,检测数量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2)水泥土墙

1)水泥土桩应在施工后一周内进行开挖检查或采用钻孔取芯等手段检查成桩质量,

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

2)水泥土墙应在设计开挖龄期采用钻芯检测墙身完整性,钻芯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

的2%,且不应少于5根;并应根据设计要求取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3)土钉墙

1)土钉墙采用抗拉试验检测承载力,同一条件下,试验数量不宜:少于土钉总数的

1%,且不应少于3根;

2)土钉墙面喷射混凝土厚度应采用钻孔检测,钻孔数宜每100m。墙面为一组,每组

不应少于3点。

(4)逆作拱墙

当对逆作拱墙施工质量有怀疑时,宜采用钻芯法进行检测,检测数量为100m。墙面为

一组,每组不应少于3点。

7。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管理

(1)在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避免以下事故的发生:

1)放坡开挖时坡度过陡,土坡丧失其稳定性。

2)基坑周围过多堆放荷载,引起边坡失稳。

3)挖土施工速度过快,改变了原土层的平衡状态,易造成滑坡。

4)基坑周围停放重型机械,使支护荷载增大,引起边垛失稳破坏。

5)附近基坑施工对基坑支护的影响,引起围护结构破坏。

6)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坑底回弹增大从而影响支护结构稳定性。

(2)当基坑放坡高度较大,施工期和暴露时间过长,或岩土土质较差时,应根据土质

情况和实际条件采取边坡防护措施,以保护支护结构稳定性。

8.基坑支护工程应急预案

(1)事故报告程序

事故发生后,作业人员、班组长、现场负责人、项目部安全主管等应逐级上报,并联

络报警,组织急救。

(2)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应逐级上报:一般顺序为现场事故知情人员、作业队、班组安全员、施工

单位专职安全员。发生重大事故(包括人员死亡、重伤及财产损失等严重事故)时,应立

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在24h内向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3)现场事故应急处理

当支护结构系统位移量过大时,应停止开挖施工。当出现边坡失稳或坍塌现象时,应

采取土包或其他材料反压加固坡脚,以防事态发展,并尽可能在坡顶削坡减小荷载,必要

 

14

时回填。

(4)人员伤亡应急处理

1)向项目部汇报。

2)应立即排除其他隐患,防止救援人员遭到伤害。

3)积极进行伤员抢救。

4)做好死亡者的善后工作,对其家属进行抚恤。

(5)应急培训和演练

①应急反应组织和预案确定后,施工单位应急组长组织所有应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

②组长按照有关预案进行分项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完善。

③在确认险情和事故处置妥当后,应急反应小组应进行现场拍照、绘图,收集证据,

保留物证。

④经业主、监理单位同意后,清理现场恢复生产。

⑤单位领导将应急情况向现场项目部报告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

⑥在事故处理后,将所有调查资料分别报送业主、监理单位和有关安全管理部门。

(6)应急通信联络

遇到紧急情况要首先向项目部汇报。项目部利用电话或传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采取相

应救援措施。各施工班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计划,列明各营地及相关人员通信联系方

式,并在施工现场、营地的显要位置张贴,以便紧急情况下使用。

§2.2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论证审查及实例

2.2.1 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论证审查办法

参照本书第1章1.5节中相关内容。

2.2.2专家论证审查意见实例

××市××医院医技大楼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专家论证审查报告

××年××月××日,论证专家组应××建筑工程公司的邀请,依据建设部《危险性

较大工程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及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对该公司编

制的××市××医院医技大楼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专家论证审查。现将

论证审查意见书面报告如下:

1.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审查的经过

(1)专家对脚手架搭设现场进行了查看。

(2)施工企业编制方案的技术人员向专家组介绍了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情况和施工

企业自查情况。

(3)专家组成员分别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专家论证审查意见

专家们对已编制好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并结合现场情况提出了论

证审查意见,综合如下:

(1)所提供的文件资料齐全,编制、审核手续完备,设计程序正确,计算过程清晰无

15

误,优化方案可靠,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要求。

(2)文件中施工要求方面的内容较翔实,能够指导施工,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3)建议在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要加强配合,杜绝超挖,及时掌握基坑位置地质情况

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方案要求是否一致,以及影响基坑支护的因素是否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

需要及时调整设计与施工方案。同时鉴于基坑周边情况,应对基坑和周边房屋采取满足规

范要求的变形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沉降、位移、垂直度及裂缝等与安全有关方面的内容。

3.其他意见

(1)按专家论证审查后修订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编制人、审核人和企业技术负

责人签字后,报送监理单位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

(2)经签字后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报送给建设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备案。

(3)本报告作为××市××医院医技大楼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附件。

4.专家签字表(表2—4)

论证方案名称:××市××医院医技大楼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表2—4

本次论证专家组组长签字

§2.3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例

××年××月××日

2.3.1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设计地下室一层,基坑开挖深度约4.60~7.20m。拟支护地段为东面、南

面、西面。据已开挖地段的工程地质情况类比,拟支护地段为粉质黏土,土质条件一般。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基坑开挖及支护深度范围内的土层自上而下可依次划分为:①杂填

土;②粉质黏土。其中,①杂填土:杂色,堆填年代不详,结构稍密,由建筑垃圾、生活

垃圾、砂及黏土等组成,含上层滞水,该土层厚约O.50m;②粉质黏土:灰黄色、浅砖红

色,饱和,可塑或硬塑状。层厚7.00~8.OOm。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不丰富。

杂填土含水量上层滞水,粉质黏土含水量也隙水。为确保基坑开挖后的边坡安全,建议对

东、南、西面基坑边坡进行支护。现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对本工程切实可行的支

护方案,供参考选用。

16

2.3.2主要编制依据

1.《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 96:97);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

4.《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

2.3.3基坑支护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参照本章2.1.3中“3.基坑支护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的内容。

2.3.4基坑支护工程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参照本章2.1.3中“4.基坑支护工程安全技术设计”的“(1)一般规定”的内容。

2.构造要求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条件分析,并充

分考虑安全、经济因素,需要进行支护的地段坡面详见各部位设计。本次边坡支护主要是

控制边坡变形,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

(1)锚杆挂网喷混凝土支护设计

锚杆挂网喷混凝土支护布设于基坑西北面,基坑开挖深度4.5m,排水沟深0.5m,合

计5.Om。支护坡长约21.Om,延米坡度为0.5。竖向设计布置3排锚杆,锚杆与地面夹角

20~。

(2)抗拔桩支护设计

为控制由于基坑开挖产生的变形,在开挖的边坡中设计抗拔桩2—3排,抗拔桩垂直

于地面。

(3)支护设计方案参数

1)钢管锚杆挂网喷混凝土设计(变压器部位) 。

放坡坡度1:0.5,放坡宽度2.477m。

2)锚杆布设 。

垂直布设3排锚杆:

第一排:距地面1.30m,舭8钢管,锚杆长6.Om,与水平方向夹角20。;

第二排:距地面2.Om,研8钢管,锚杆长5.Om,与水平方向夹角20。;

第三排:距地面4.Om,碑8钢管,锚杆长4.5m,与水平方向夹角20。。

水平方向布设:锚杆水平间距1.2m。

3)挂网喷混凝土

锚杆支护采用咖6.5@200钢筋网;喷混凝土厚度为150ram,为C20混凝土。

锚杆支护在锚杆位置设计⑨2横、竖向加强筋与锚杆焊接牢固,以增强支护的整体

性。

4)抗拔桩

抗拔桩2排,采用梅花桩形布孔,水平距离1.50m,孔深6.Om,桩中安放栌.8em钢

管一根,以增加桩的抗剪能力。

5)抗拔桩施工

17

锚杆抗拔桩采用wY一200E反铲挤压。

6)施工顺序

每开挖一段应及时施工下锚、注浆、挂网喷混凝土。每开挖一层支护完一层。当天开

挖的工作面必须当天支护完毕。

7)散水坡面及排水沟

为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坡顶铺设散水坡面,坡顶设计排水沟,坡底也要设计排水

沟。散水坡面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宽度1.5m,坡度5%左右,坡顶排水沟及坡底排水沟

集水井用红砖砌,水泥砂浆抹面。坡顶、坡底排水沟汇人集水井后,将水排出基坑。

8)坡面混凝土养护

坡面喷混凝土终凝2h后,应及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5~7d。

9)施工技术措施

①施工前应对原材料进行检测;

②优先采用32.5R级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③选用的中粗砂应干净,含泥量不大于5%;

④选用碎石或砾石,其粒径应在5—15mm之间,并应干净无杂质;

⑤注浆体的水灰比控制在0.45~0.5左右。

(4)护壁桩(B号楼筏板东面)

1)护壁桩采用15根‘}000人工挖孔桩,间距2.0m;

2)连梁(ZLI.).500×1000;

3)采用C25商品混凝土;

4)桩长11.8m,埋深深度5.5m;

5)土方开挖后应每天做好桩的位移观察,并作好记录。

(5)基坑东南、南、西面护坡

1)东南面基坑因为土质均为杂填土故采用钢管、九夹板、双层砂袋护坡;

2)南面基坑开挖后与l号、2号楼距离为8.0m左右,并距1号、2号楼施工升降机

0。8m,故采用在边坡土体中植入妒8钢管,边坡面覆盖C20细石混凝土;

3)西面基坑(A号楼筏板)部位开挖后距围墙5.0m,坡底采用2排弘8钢管,2排

钢管中砌筑370×1800墙体护脚,双层砂袋护坡到顶,并在顶部植人1排钢管。

3.设计计算

(1)护壁桩的设计计算

1)桩身直径:选取桩身直径为900mm。

2)土压力计算

主动土压力:色=扣旷tan。(45。一詈)=号×19×12。×tan。(45。一等)=456kN/m

被动土压力:E::{×19×5.5z×t。nz(45。+孚1:862.13kN/m

a E。<层:

即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

所以,满足抗倾覆的要求。

 

18

护壁桩桩基础设计说明

l根据业主要求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根据××省×××××x设计院 工程勘察综合类

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采用排桩进行基坑支护,排桩选用人工挖孔桩基础。

以中砂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的极限端阻力特征值为2300kPa。

2.护壁桩桩基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q’.HPB235级钢,‘号净210N/mm2。

虫-/-IRB335级钢彳《=:300N/ram'‘,桩基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0ram。

3灌注混凝土之前,应做好清底工作,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于200mm,充盈系数不小于130。

4护壁桩应采取隔桩施工,并应在灌注混凝土24h后方可进行邻桩成孔旌工。

5桩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讨120)施工完毕后也应按照规范进行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旆工。

图2—1护壁桩的配筋图

19

(2)东南面护坡的设计计算

挡土墙高H=5.52m,墙背直立,填土面水平,墙背光滑,用毛石和双层砂浆护坡到

顶,砌体重度7=22kN/m。,填土内摩擦角妒=63.4。,z=1:0.5,C=0kPa,y=19kN/m。,

基底摩擦系数肛=0.5,地基承载力,=150kPa。

1)挡土墙断面尺寸的选择

20

图2-2东南面护坡大样 图2-3西面护坡大样

(4)南面护坡的设计计算

挡土墙高日=5.15m,墙背直立,填土面水平,墙背光滑,用C20细石混凝土(厚日=

150mm)和钢板护坡到顶,再用三道锚杆锚固,填土内摩擦角9=63.4。,江1:0。5,C=

0kPa,y=19kN/m。,基底摩擦系数肛=0.3,地基承载力,=150kPa。

1)挡土墙断面尺寸的选择

21

图2-4南面护坡大样

2.3.5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参照本章2.1.3中“5.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要求”的“施工准备”的内容。

2.施工要求

(1)开挖修坡

开挖严格按施工方案要求进行,分层开挖,开挖深度按设计要求进行,严禁超挖;同

22

时在开挖过程中应先开挖基坑周边,后开挖中央。开挖时必须留出工作面便于支护。

(2)锚杆及抗拔桩制作

在制作锚杆、抗拔桩钢筋前,应先除锈除油按设计截取长度,在锚杆及抗拔桩钢筋上

每1200mm设置一道居中支架,成孔后把杆体放入孔内。

(3)钢筋网制作

钢筋网采用∞.5热轧盘圆编制,网眼尺寸为200mm×200mm,加强筋采用西12螺纹

钢制作,网片之间钢筋网连接采用点焊或扎丝连接。锚杆头与加强筋焊接牢固。

(4)喷射混凝土 ‘

喷射混凝土之前应埋设控制喷层厚度标记,混凝士的强度等级为C20,配合比水泥:砂:石

子=1:2:25,用料拌合要均匀,随拌随用。喷混凝土时喷头与喷射面应保持垂直,控制好水灰

比。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5~7d。

2.3.6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

参照本章2.1.3中“6.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的内容。

2.3.7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管理

根据基础的埋置深度与挖土深度,本基坑属于深基础的施工范畴,为保证基坑边坡及

周边建(构)筑物安全,进行变形监测。

1.人员仪器设备配置

1名测量工程师,2名助手;一台DZS2平板测微器;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及水准配套

钢尺;DJ2级经纬仪及一台拓普康全站仪。

2.基准线及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置

距基坑边缘2m每边布设3条基准直线,在两头稳定地基上设钢筋固定点作为置仪点。

在此直线上每隔25m设0.5m宽混凝土包裹头形埋入空20钢筋作为沉降位移观测点。此项

工作应先用经纬仪定出直线,直线两端设置在临近的建筑物和围墙上,然后按照该直线从

距基坑两端2.0m处每隔25m设一观测点,再以观测点为基点向距基坑边500mm、边坡中

部、底部各打入尘20钢筋,长1000mm,土面上200ram。 ‘

在基坑四个角点以外老建筑物或水泥路面用水准仪测量水准基点标高。具体布置见图

2—5。

3.监测方法

(1)在较远离基坑地基稳定处做水准基点,并往返与国家导线点连测闭合,符合精度

要求。每天监测前应对置仪点利用设置在临近建筑物和围墙上的固定点进行测量,确保置

仪点的稳定。

(2)测直线两头端点:置仪点标高往返闭合。

(3)将全站仪置于直线端点置仪点后视另一直线端点置仪点,在直线上测距每25m

初步打人一桩头,钉小钉,以小钉为中点再以观测点为基点向距基坑边500mm、边坡中

部、底部各打入“Ⅱ”鱼20钢筋长800mm、宽500mm,土面上200mm。

(4)经纬仪在直线端点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另一端直线,间距每25m沉降位移观测

点H形钢筋上精确定点,先用铅笔划线后用钢锯锯3mm深痕迹后涂红漆。

(5)用精密测微水准仪测H形靠基坑一端钢筋顶标高。首次测量的定位及标高作为

基准标高及基准定位线,以后每次测量的标高及位置均与基准标高及定位线比较,由测量

23

值计算出沉降及位移数据。为了及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坚持每天监测一次。

(6)基坑边坡沉降位移监测至基础施工完成以及基坑边坡监测值连续7d为零后方结

束。

(7)为了减少仪器对中及立尺不能绝对垂直对位移观测误差的影响,仪高以1.4m为

宜。

4.为了及时取得沉降位移动态信息,坚持每天监测一次,及时计算、分析、绘制变化

形象图表,及时掌握基坑边坡支护体系的动向,以利于及时采取对策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5.由于工程场地地址条件的不确定性和非均匀性,在土钉墙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人

员应及时准确地将地层实际情况反馈给工程技术人员,并据此对既定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

修正或变更,遵循“施工——反馈——修正——施工”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应加强基坑开

挖施工监测,以确保基坑安全稳定。

具体见图2—5“基坑变形监测布置”。 -

图2—5基坑变形监测布置

24

2.3.8基坑支护工程应急预案

参照本章2.1.3中“8.基坑支护工程应急预案”的内容。

支护工程极为复杂,影响安全的因素较多,必须随时做好应付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的

准备,确定合适的应急措施。

(1)现场应备有施工材料及设备,如水泥、钢管、模板等。

(2)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如出现局部位移量过大,应立即停止挖土,并进行土方

回填或用袋装土包反压,待边坡稳定后,局部采用反铲压入钢管固土等措施加固。

(3)若遇土质特别软弱处时,必须在基坑内外各打一排注浆锚管并实施灌浆;在开挖

工作面,浆液中可适当加入早强剂。

(4)若遇下雨基坑边坡采用彩带布覆盖,确保边坡不被雨水冲刷,以防边坡塌方。

(5)配备一定数量的抽水泵、一台wY-200E挖掘机。

具体见图2—6。

图2—6基坑安全围护、开挖方向、放坡示意图

25

§2.4 降水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2.4.1适用范围

当地下水位较高,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在地下水位以下、需在含水层施工时,需局

部降低地下水位,开挖基坑、沟槽。

2.4.2降水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参照第1章中“1.4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2.4.3降水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应包括深基坑设计隋况及要求、现场环境、场地水文地质情况、基础类型等。

2.主要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3.降水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1)降水工程事故的类型

1)坑内土体失稳;

2)坑内涌砂;

3)水位不下降;

4)水位降深太多,影响周边建(构)筑物;

5)水质浑浊;

6)出现异常情况,如基坑局部出现流砂或边坡开裂。

(2)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1)基坑内、外水位差较大,或支护结构未进入不透水层。

2)含水层中滤料填人不妥。

3)钻孔、成孑L时,泥浆稠、泥皮厚或洗井措施不当,使地下水向井内渗透的通道不

畅;滤网和砂滤料未按实际土层情况选用,使其渗透能力降低;水文地质资料与实际不

符,井点滤管位置不在透水性好的含水层中。

4)由于局部地段的井点数量不足;或抽水泵型号选用不当,排水能力低;或水文地

质资料不确切,实际涌水量超过计算涌水量。

5)井点滤网破损或井点滤网和砂滤料太粗,土层中的泥砂随地下水被抽出。

6)边坡一侧有大量井点管堵塞;基坑靠近河流或有积水的深水沟,地下水补给丰富;

基坑附近地面堆载过大或机械振动,引起地表裂缝。

7)井点整体布局不合理,数量过多,抽水泵功率过大,排水能力过剩,引起周边已

有建(构)筑物的沉降、开裂等事故。

8)未对上部结构压重验算,过早停止地下水的抽排,引起向上水压力增加,导致已

施工结构破坏。

(3)危险源的监控项目

1)流量观测;

2)地下水位观测;

26

3)孔隙水压力观测;

4)地面沉降及分层沉降观测。

4.降水工程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1)地下水控制的设计和施工应满足支护结构设计要求,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工程地质

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并结合基坑支护和基础施工方案综合分析、确定。井点数

量和布置的确定应进行降水量和降水坡度计算,保证降水的适度,防止过量降水成为新的

危险源。对井口的封堵、停泵和最后取泵堵井应在对上部结构压重进行计算复验基础上确

定时间计划。

2)降低地下水方法选择

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m,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开挖深度浅时,可以边开

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降低地下水的方法有多种,其适用条件见表2—5,

选择时根据土层情况、降水深度、周围环境、支护结构种类等综合考虑后优选。

地下水控制方法适用条件 表2—5

3)当因降水而危及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的方法。截水后,基

坑中的水量或水压较大时,宜采用基坑内降水。

4)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用

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

5)集水明排法

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会遇到地下水问题。若涌入基坑内的地下水不能及时

排出,不但土方开挖困难,边坡易于塌方,而且会使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竣

工后的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为此,在基坑开挖时要及时排出涌人的地下水。当基坑开

挖深度不大,基坑涌水量不大时,集水明排法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

6)降水

①降水井宜在基坑外缘采用封闭式布置,井间距应大于15倍井管直径,在地下水补

给方向应适当加密;当基坑面积较大、开挖较深时,也可在基坑内设置降水井。

②降水井的深度应根据设计降水深度、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和降水井的出水能力确定。

27

设计降水深度在基坑范围内不宜小于0.5m。

③在降水漏斗范围内因降水引起的计算沉降量可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④抽水设备主要为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水泵的出水量应根据地下水位降深和排水量

大小选用,并应大于设计值的20%一30%。

⑤水泵应置于设计深度,水泵吸水口应保持在动水位以下。

(2)构造要求

1)真空井点

真空井点的过滤器长度不宜小于含水层厚度的l/3。

2)喷射井点

喷射井点出水量可按表2—6确定。

喷射井点设计出水量 表2—6

3)管井

①管井出水量g(m。/d)可按下列经验公式确定:

q=120~'r-。z淞 (2—1)

式中k——过滤器半径(m);

z——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

卜含水层渗透系数(m/d)。

②井管过滤器长度宜与含水层厚度一致。

(3)设计计算

1)真空井点

应计算基坑涌水量、降水井数量、过滤器长度、基坑中心点水位降低深度;当基坑底

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具体计算方法参见《建筑基坑支

护技术规程》(JGJ 120)。

2)喷射井点 ’

应计算基坑涌水量、降水井数量、过滤器长度、基坑中心点水位降低深度;当基坑底

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具体计算方法参见《建筑基坑支

护技术规程》(JGJ 120)。

3)管井

应计算基坑涌水量、降水井数量、过滤器长度、基坑中心点水位降低深度;当基坑底

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具体计算方法参见《建筑基坑支

28

护技术规程》(JGJ 120)。

5.降水工程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对于降水工程有一项重要的施工准备是备用电源,降水工程不可间断,在施工过程中

一旦停电会造成基坑被淹及围护支撑的破坏,从而引发人身和机械事故的发生。

(2)施工要求

1)真空井点

①滤管直径可采用38一110mm的金属管,管壁上渗水孔直径为12~18mm,呈梅花状

排列,孔隙率应大于15%;管壁外应设两层滤网,内层滤网宜采用30。80目的金属网或

尼龙网,外层滤网宜采用3~10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管壁与滤网间应采用金属丝绕成螺

旋形隔开,滤网外应再绕一层粗金属丝。

②当一级井点降水不满足降水深度要求时,也可采用多级井点降水方法。

③井点管的设置可采用射水法、钻孔法和冲孔法成孔,井孔直径不宜大于300mm,孔

深宜比滤管底深0.5~1.0m。在井管与孔壁间及时用洁净中粗砂填灌密实均匀。投入滤料

的数量应大于计算值的85%,在地面以下lm范围内应用黏土封孔。

④井点使用前,应进行试抽水,当确认无漏水、漏气等异常现象后,应保证连续不断

抽水。

⑤在抽水过程中应及时观测水量、水位、真空度,并应使真空度保持在55kPa以上。

2)喷射井点

①井点的外管直径宜为73~108mm,内管直径为50~73mm,过滤器直径为89~

127mm,井孔直径不宜大于600mm,孔深应比滤管底深lm以上。过滤器的结构与真空井

点相同。喷射器混合室直径可取14mm,喷射直径可取6.5mm,工作水箱不应小于10m。。

②工作水泵可采用多级泵,水压宜大于0.75MPa。

③井孔的施工与井管的设置方法与真空井点相同。

④井点使用时,水泵的启动泵压不宜大于O.3MPa,正常工作水压力宜为0.25Pn(扬

水高度);正常工作水流量宜取单井排水量。

3)管井

(A)管井井管直径应与根据含水层的富水性及水泵性能选取,且井管外径不宜小于

:200ram,井管内径宜大于水泵外径50mm。

(B)沉砂管长度不宜小于3m。

(C)钢制、铸铁和钢筋骨架过滤器的孔隙率分别不宜小于30%、23%和50%。

(D)井管外滤料宜选用磨圆度较好的硬质岩石,不宜采用棱角状石渣料、风化料或

其他黏质岩石。滤料规格宜满足下列要求:

①对于砂土含水层:

Dso=(6~8)dso (2—2)

式中Dso、d,。——填料和含水层颗粒分布累计曲线上重量为50%所对应的颗粒粒径。

②对于屯<2mm的碎石类土含水层:

Dso=(6~8)d20 (2—3)

29

③对于如≥2mm的碎石类土含水层,

④滤料应保证不均匀系数小于2。

(E)管井成孔宜用于孔或清水钻进,

保持滤网的畅通。

可充填粒径为10~20mm的滤料。

若采用泥浆管井,井管下沉后必须充分洗井,

6.降水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成井后应进行单井试抽检查降水效果,必要时应调整降水方案。降水过程中,应定期

取样测试含砂量,保证含砂量不大于0.05%。

7.降水工程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

对于重大工程,除设置井点外,还应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如下:

(1)流量观测

一般可用流量表观测,若发现流量过大而水位降低缓慢甚至降不下去时,应考虑改用

流量较大的离心泵,反之,则可改用小泵以避免离心泵发热并节约电力。

(2)地下水位观测

可利用井点管作观测井,开始抽水时,每隔4~8h观测一次,以观测整个系统的降水

功能,3d后或降水达到预定标高前,每天观测1~2次;降到预定标高后,可一周观测1

次,但若遇到下雨须加密观测。

(3)孔隙水压力观测

通常每天观测1次以上,如有异常现象出现,如边坡出现裂缝或基坑附近建筑物沉降

较大或产生裂缝时,须加密观测次数,每日不少于2次。

(4)地面沉降及分层沉降观测

观测降水工程的水准点应设置在井点影响以外的位置,以便作为降水过程中对附近地

面及建筑物沉降的基准点。另外,在影响范围或降水工程附近的建筑物亦应布置沉降观测

点。沉降观测次数与孔隙水压力观测次数相同。

8.降水工程应急预案

可参照本章2.1.3中“8.基坑支护工程应急预案”。

§2.5 降水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例

2.5.1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坑面积约5400m。,四周为地下连续墙,墙厚1000mm,主楼区域开挖深度为

19.6m,地下连续墙有效长度为36.75m;裙楼区域开挖深度18m,地下连续墙有效长度为

33.15m。其中主楼区域坑内电梯井的开挖深度为23.7m,裙楼区域坑内局部落深处(电梯

井、集水井等)的开挖深度为18.90~21.OOm不等。本工程室内±O.000相当于绝对标高

+4.500m,自然地坪标高约一0.800m(为相对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为+3.700m。

根据勘察报告,场地浅部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径流。

本场地深部第7层为该地区第一承压含水层。本场地厚度大(约40m),呈中密~密实状

态。整个场区内第7层顶板埋深约一26.1l一一29.10m。第7层下无第8层软弱黏性土分

布,第7层和第9层相连。据该地区已有工程的长期水位观测资料,该承压含水层呈年周

期变化,水位埋深的变化幅度一般在4.0~14.Om。本次勘察在注水试验孑L中对第7层承

压水头进行了测量,其水位埋深为8.8~11.2m。

30

2.5.2主要编制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

3.《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 111):

4.《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7.《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2.5.3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参照本章2.4.3中“3.降水工程危险坜~…"。I。。~IIh"控’’的内容。

2.5.4降水工程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参照本章2-4-3中“4.降水工程安全技术设计’’的“(1)一般规定’’的内容。

2.构造要求

深井构造要求:

(1)井口应高于地面以上0.5m,以防止地表污水渗入井内,一般采用黏土封闭,其

深度不小于0.5m。

(2)井壁管均采用焊接钢管,井壁管直径(内径)为250mm。

(3)过滤器(过滤管)均采用桥式滤水管,滤水管外均包一层30~40目的尼龙网,

滤水管的直径与井壁管的直径相同。

(4)沉淀管的主要作用是使过滤管不致因井内沉砂堵塞而影响进水的作用,沉淀管接

在滤水管底部,直径与滤水管相同,长度为0.5m,沉淀管底口用铁板封死。

(5)疏干井与减压井的滤水管部位围填磨圆度较好的滤料(中粗砂),填人部位,疏

于井从井底向上至地面以下2m均围填中粗砂;减压井从井底向上至过滤器顶部以上1m.

围填高度为地表以下37m。

(6)填黏性土隔水封孔:在中粗砂的围填面以上采用黏土围填至井口并夯实,并做好

井口管外的封闭工作。

3.设计计算

(1)减压井设计计算

I)基坑底板稳定性验算

基坑底板的稳定条件:基坑底板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的土压力应大于承压水的顶托

H。ys≥f’s’y。‘h (2—4)

式中卜基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距离(m),承压含水层顶板的最浅埋深约为

32.3m:

y。——基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的土的平均重度(kN/ma);

厶——承压水头高度至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承压水头高度为地表以下

8.8m,则h=32.3—8.8=23.5m:

31

y。——水的重度(kN/m’),取lOkN/m’;

F。——安全系数,一般为1.0~1.2,本工程取1.05。

2)根据式(2—4)计算基坑底板上覆土压力及含水层的顶托力:

计算承压含水层的顶托力

F。·y。·h=1.05 X 10 X 23.5=246.8kPa

根据不同的基坑开挖深度分别计算各基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的土压力日·y。。

①裙楼基坑:H=32.3—18.0=14.3m,y。=18.85kN/m’

日·y。=14.3 X 18.85=269.6kPa;

F。·7。·h一日·7。=246.8—269.6=一22.8kPa;

由于承压水的顶托力小于上部土压力22.8kPa,因此不需要减压。

②主楼基坑:H=32.3—19.6=12.7m,y。=18.85kN/m’

H·7。=12.7 X 18.85=239.4kPa;

F。·‰·h一日·y。=246.8-239.4=7.4kPa;

由于承压水的顶托力大于上部土压力7.4kPa,因此需要减压。

③主楼落深处(电梯井):H=32.3—23.7=8.6m,y。=18.85kN/m’

日·y。=8.6×18.85=162.1kPa;

F。·y。·h—H·y。=246.8—162.1=84.7kPa;

由于承压水的顶托力大于上部土压力84.7kPa,因此需要减压。

④裙楼落深处(电梯井、集水坑):H=32.3—18.9=13.4m,y。=18.85kN/m’

H·y。=13.4 X 18.85=252.6kPa;

F。·y。·h—H·y。=246.8—252.6=一5.8kPa;

由于承压水的顶托力小于上部土压力5.8kPa,因此不需要减压。

⑤裙楼落深处(电梯井、集水坑):H=32.3—19.9=12.4m,y。=18.85kN/m’

日·y。=12.4 X 18.85=233.74kPa;

F。·7。·h一日·y。=246.8—233.74=13.1kPa;

由于承压水的顶托力大于上部土压力13.1kPa,因此需要减压。

⑥裙楼落深处(电梯井、集水坑):H=32.3—21=11.3m,y。=18.85kN/m’

H·y。=11.3 X 18.85=213kPa;

F。·y。·h一日·y。=246.8—213=33.8kPa;

由于承压水的顶托力大于上部土压力33.8kPa,因此需要减压。

3)基坑底板稳定性分析

根据上述验算结果分析,当本工程的裙楼的大部分基坑开挖至地表以下设计深度时,下

部承压水的顶托力小于基坑底以上的土压力,即基坑不会发生突涌现象,而在主楼和主楼与

裙楼的局部落深处(电梯井、集水坑等)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时,下部承压水的顶托力大于

基坑底以上的土压力,即基坑会发生突涌现象。故本工程考虑需降低承压水水头的部位为主

楼和主楼与裙楼的局部落深处(电梯井、集水坑等),需将承压水水头降低的值如下:

主楼处:h=7.4/y。=7.4/10=0.74m;

主楼的局部落深处(电梯井、集水坑等):h=84.7/y。=84.7/10~=8.47m;

32

裙楼落深处(电梯井、集水坑等):

h=(13.1—33.8)/y。=(13.1~33.8)/10=1.3l一3.38m;

据该地区已有工程的长期水位观测资料,该承压含水层水位呈年周期变化,水位埋深

的变化幅度一般在4.O~14.Om。而勘察期间通过现场安装测压管测得第7层承压水水位

埋深为8.8—11.2m。因此,建议此工程在实际施工前先在主楼基坑内和裙楼的局部落深

处打设几口减压井的观测井(考虑到经济性,将来作为正式运行的抽水井使用),然后实

测各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和实际出水量外,并需在现场做一组非稳定流的抽水试验,以

获得本场地的实际水文地质参数,来验证本次布井的合理性和井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并且

预测干扰水位的降深,必要时需调整井的数量和井的结构。

(2)深井管井布置

1)深井管井布置原则

为确保降低开挖范围内土层的含水量,降低围护范围内基坑中的地下水位,保证基坑

的干开挖施工的顺利进行。一般根据基坑面积按单井有效抽水面积口的经验值来确定,而

经验值是根据场地潜水含水层的特性及基坑的平面形状来确定,单井有效抽水面积口的经

验值为150~250m。。根据我公司在多个深基坑的降水施工经验,并考虑到本场地的第3~

4层土特眭与基坑形状,本次在主基坑内取250m。/口。

2)基坑面积A的计算

基坑的总面积约5400m。。

3)坑内深井管井数量的布置

n=A/a=5400/250=21.6口,取22口。

4)深井管井工作量

在本基坑内共布置22口深井,井深为22—24m。其中主楼基坑的局部落深处附近的

疏干,采用加大井深,井深为28m。

减压井在主楼的坑内和裙楼的落深处坑内设计布置6口,井深为49m。

2.5.5降水工程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对于降水工程有一项重要的施工准备是备用电源,降水工程不可间断,在施工过程中

一旦停电会造成基坑被淹及围护支撑的破坏,从而引发人身和机械事故的发生。

2.施工要求

成孔施工机械设备选用GPS一10型工程钻机及其配套设备。采用正循环回转钻进泥浆护

壁的成孔工艺及下井壁管、滤水管,围填填砾、黏性土等成井工艺。成井工艺流程如下:

(1)测放井位:根据深井井点平面布置图测放井位,当布设的井点受地面障碍物或施

工条件的影响时,现场可作适当调整。

(2)埋设护口管:护口管底口应插入原状土层中,管外应用黏性土封严,防止施工时

管外返浆,护口管上部应高出地面0.1~0.3m。

(3)安装钻机:机台应安装稳固水平,大钩对准孔中心,大钩、转盘与孔的中心三点

成一线。

(4)钻进成孔:深井开孔孔径为500mm,钻进开孔时应保证开孔钻进的垂直度,成

孔施工采用孔内自然造浆,钻进过程中泥浆密度控制在1.1~1.15,当提升钻具或停工时,

33

孔内必须压满泥浆,以防止孔壁坍塌。

(5)清孔换浆:钻孔钻进至设计标高后,在提钻前将钻杆提至离孔底0.5m,进行冲

孔,清除孔内杂物,同时将孔内的泥浆密度逐步调至1.1,孔底沉淤小于30cm,返出的泥

浆内不含泥块为止。

(6)下井管:管进场后,应检查过滤器的缝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下管前必须量测孔深,

孔深符合设计要求后,开始下井管,下管时在滤水管上下两端各设一套直径小于孔径5cm的扶

正器,以保证滤水管能居中,井管焊接要牢固,垂直,下到设计深度后,井口固定居中。

(7)填滤料(中粗砂):填滤料前在井管内下人钻杆至离孔底O.3一·0.5m,井管上口

应加闷头封闭后,从钻杆内泵送泥浆进行边冲孔边逐步调浆,使孔内的泥浆从滤水管内向

外由井管与孔壁的环状间隙内返浆,使孔内的泥浆密度逐步调到1.05,然后开小泵量按前

述井的构造设计要求填人滤料,并随填随测填滤料的高度,直至滤料下入预定位置为止。

(8)井口封闭:为防止泥浆及地表污水从管外流入井内,在地表以下回填一定深度的

黏性土封孔止水。

(9)洗井:在提出钻杆前利用井管内的钻杆接上空压机先进行空压机抽水,待井能出水

后提出钻杆再用活塞洗井,活塞必须从滤水管下部向上拉,将水拉出孔口,对出水量很少的

井可将活塞在过滤器部位上下窜动,冲击孔壁泥皮,此时应向井内边注水:边拉活塞。当活塞

拉出的水基本不含泥砂后,可换用空压机抽水洗井,吹出管底沉淤,直到水清不含砂为止。

(10)安泵试抽:成井施工结束后,在深井内及时下入潜水泵与接真空管、排设排水

管道、地面真空泵安装、电缆等,电缆与管道系统在设置时应注意避免:在抽水过程中不被

挖土机、吊车等碾压、碰撞损坏,因此,现场要在这些设备上进行标识。抽水与排水系统

安装完毕,即可开始试抽水。先采用真空泵与潜水泵交替抽水,真空抽水时管路系统内的

真空度不宜小于一0.06MPa,以确保真空抽水的效果。

(11)排水:洗井及降水运行时应用管道将水排至场地四周的明渠内,通过排水渠将

水排入场外市政管道中。

2-5.6降水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参照本章2.4.3中“6.降水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的内容。

2.5.7降水工程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

以往实践经验证明,深层降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相对于基坑开挖所造成的影响来说是

较小的,抽水结束后大部分可以回弹,由于降水引起的承压水降落漏斗的坡度不大,承压

水头下降对建(构)筑物产生的差异沉降不会影响其安全性。

沉降控制措施:

(1)在降水运行过程中随开挖深度加大逐步降低承压水头,避免过早抽水减压。留出

不在抽水运行的井作为观测孔,在不同开挖深度的工况阶段,合理控制承压水头,在满足

基坑稳定性要求前提下,防止承压水头过大降低,这将使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

低限度。

(2)对周边地面、邻近建筑物进行位移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调整抽水井及抽水量。

(3)附近有重要建筑物时,可在近建筑物一侧设置观测井,必要时进行注水回灌。

2.5.8降水工程应急预案

参照本章2.4.3中“8.降水工程应急预案”的内容。

34

第3章 土方开挖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3.1 土方开挖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3.1.1适用范围

土方开挖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

3.1.2土方开挖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参照第l章中“1.4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3.1.3土方开挖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应包括开挖深度及要求、周围环境、场地水文地质情况、基础类型等。

2.主要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2)《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土方开挖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1)土方开挖工程事故的类型

1)影响边坡附近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2)引起机械事故;

3)边坡土堆放材料倾落;

4)土方塌落直接伤人。

(2)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1)开挖较深,放坡不够;或通过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的特性分别确定不同的放

坡坡度,致使边坡失去稳定而造成塌方。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时,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土层受到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而湿化,内聚力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和滑坡。

3)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外力振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

而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3)危险源的监控

1)根据土的种类、力学性质确定适当的边坡坡度。

2)当基坑深度较大时,放坡开挖不经济,或环境不允许放坡时,应采用直立放坡,

并进行可靠的支护。

3)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工作。

4)在基坑(槽)边坡上侧堆土或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挖方边缘保持一定

距离,以保证边坡和直立坑壁的稳定。当土质良好时,堆土或材料应距边坡边缘0.8m以

35

外,高度不超过1.5m。

4.土方开挖工程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1)土方开挖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A)对定位放线的控制

控制内容主要为复核建筑物的定位桩、轴线、方位和几何尺寸。

根据规划红线或建筑物方格网,按设计总平面图复核建筑物的定位桩。可采用经纬仪

及标准钢卷尺进行检查校对。按设计基础平面图对基坑、槽的灰线进行轴线和几何尺寸的

复核,并检查方向是否符合图纸的朝向。工程轴线控制桩设置离建筑物的距离一般大于两

倍的挖土深度;水准点标高可引测在已建的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上,或在建筑物稍远的地

方设置水准点并妥善保护。挖土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复测,校验控制桩的位置和水准点标

高。

(B)对土方开挖的控制

控制内容主要为检查挖土标高、截面尺寸、放坡和排水。

土方开挖一般应按从上往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做成一定的坡势。在接近设计坑

底标高或边坡边界时应预留200~300ram厚的土层,用人工开挖和修整,边挖边修坡,以

保证不扰动土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遇标高超深时,不得用松土回填,应用砂、碎石或低

强度等级混凝土填压密实到设计标高;当地基局部存在软弱土层,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

与堪察、设计、建设部门共同提出方案进行处理。

挖土边坡值应按表3一l和表3—2确定。截面尺寸应按照龙门板上标出的中心轴线和边

线进行,经常检查挖土的宽度,检查可用经纬仪和挂线吊线锤进行。挖土必须做好地表和

坑内排水、地面截水和地下降水,地下水位应保持低于开挖面500ram以下。

土质边坡坡度允许值 表3—1

注:1.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黏性土。

2.对于砂土或充填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度允许值均按自然休止角确定。

岩石边坡坡度允许值 表3—2

36

续表

2)深基坑挖土方案

基坑工程的挖土方案,主要有中心岛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这三种都有支

护结构。

(A)中心岛式挖土

中心岛式挖土,宜用于大型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型式为角撑、环梁式或边桁架式,

中间具有较大空间的情况下。此时可利用中间的土墩作为支护搭设栈桥。挖土机可利用栈

桥下到基坑挖土,运土的汽车也可利用栈桥进入基坑运土。这样可以加快挖土和运土的速

度。

中心岛式挖土,中间土墩的流土高度、边坡坡度、挖土层次与高差都要经过仔细研究

确定。由于在雨期遇有大雨,土墩边坡易滑坡,必要时需对边坡加固。

挖土也可分层开挖,多数是先全面挖去第一层,然后中间部分留置土墩;周围部分分

层开挖。开挖多用反铲挖土机,如基坑深度大则要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

严禁超挖的原则。

挖土时,除支护结构设计允许外,挖土机和运土车辆不得直接在支撑上行走和操作。

为减少时间效应的影响,挖土时应尽量缩短围护墙无支撑的暴露时间。一般对于一、

二级基坑,每一工况挖至规定标高后,钢支撑的安装时间不宜超过一昼夜,混凝土支撑的

完成时间不宜超过两昼夜。

对面积较大的基坑,为减少空间效应的影响,基坑土方宜分层、分块、对称、限时进

行开挖,土方开挖顺序要为尽可能早安装支撑创造条件。

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对有钻孔灌注桩的工程,宜边坡桩头边浇筑垫层,尽可能早

一些浇筑垫层,以便利用垫层对围护墙起到支撑作用,以减少围护墙的变形。

挖土机挖土时严禁碰撞工程桩、支撑、立柱和降水的井点管。分层挖土时,层高不宜

过大,以免土方侧压力过大使工程桩变形倾斜,在软土地区尤为重要。

同一基坑内当深浅不同时,土方开挖宜先从浅基坑开始,如条件允许可待浅基坑处底

板浇筑后,再挖基坑较深处的土方。

如两个深浅不同的基坑同时挖土时,土方开挖宜先从较深基坑开始,.待较深基坑底板

浇筑后,再开始挖较浅基坑的土方。

如基坑底部有局部加深的电梯井、水池等,如深度较大宜先对其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后

再进行开挖。

(B)盆式挖土

盆式挖土是先开挖基坑中间部分的土,周围四边留土坡,土坡最后挖除。这种挖土方

式的优点是周边的土坡对围护墙有支撑作用,有利于减少围护墙的变形;其缺点是大量的

37

土方不能直接外运,需集中提升后装车外运。

盆式挖土周边留置的土坡,其宽度、高度和坡度大小均应通过稳定验算确定。如留的

过小,对周围墙支撑作用不明显,失去盆式挖土的意义。如坡度太陡边坡不稳定,不但失

去对围护墙的支撑作用,影响施工,而且有损于工程桩的质量。盆式挖土需设法提高土方

上运的速度,对加速基坑开挖起很大的作用。

(C)逆作法挖土

在土方开挖之前,先沿建筑物地下室轴线(适用于两墙合一情况)或建筑物周围(地下

连续墙只用作支护结构)浇筑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的边墙或基坑支护结构的围护墙,同

时在建筑物内部的有关位置(多为地下室结构的柱子或隔墙处,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浇筑

或打下中间支承柱(亦称中间桩)。然后开挖土方至地下一层顶面底标高处,浇筑该层的楼

盖结构(留有部分工作孑L),这样已完成的地下一层顶面楼盖结构即用作周围地下连续墙刚

度很大的支撑。然后人和设备通过工作孔下去逐层向下施工各层地下室结构。与此同时,由

于地下一层的顶面楼盖结构已完成,为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在向下施工各层

地下室结构时可同时向上逐层施工地上结构。这样上、下同时进行施工,直至工程结束。但

是在地下室浇筑混凝土底板之前,上部结构允许施工的层数要经计算确定。

“逆作法”施工,根据地下一层的顶板结构封闭还是敞开,分为“封闭式逆作法”和

“敞开式逆作法”。前者在地下一层的顶板结构完成后,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可以同时进行

施工,有利于缩短总工期;后者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不能同时进行施工,只是地下结构自

上而下的逆向逐层施工。

“逆作法”施工具有以下特点:

①缩短工程施工的总工期;

②基坑变形小,减少深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③简化基坑的支护结构,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④施工方案与工程设计密切有关;

⑤施工期间楼面恒载和施工荷载等通过中间支承柱传人基坑底部,压缩土体,可减少

土方开挖后的基坑隆起。

“逆作法”施工和传统的顺作法相比,存在一些问题:

①由于挖土是在顶部封闭状态下进行,基坑中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在中间支承柱和降

水用井点管,使挖土难度增大。

②用地下室楼盖作为水平支撑,支撑位置受地下室层高的限制,无法调整。

③需设中间支承柱。

④对地下连续墙、中间支承柱与底板和楼盖的连接节点需进行特殊处理。

⑤在地下封闭的工作面内施工,安全上要求使用低于36V的低电压,为此需要特殊机

械。有时还需增设一些垂直运输土方和材料设备的专用设备,需增设地下施工需要的通

风、照明设备。

(2)构造要求

1)大型挖土及降低地下水位时,应经常注意观察附近已有建筑或构筑物、道路、管

线,有无下沉和变形,应与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研究采取防护措施。

2)土方开挖中如发现文物或古墓,应立即妥善保护并及时报请当地有关管理部门来

38

现场处理,待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挖掘发现地下管线等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来处理,如发现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

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观测孔等应加以保护。如施工必须毁坏时,应事先取得原设置或保

管单位的书面同意。

4)基坑槽、管沟支撑宜选用质地坚实,无枯节、透节、穿心裂折的松木或杉木,不

宜选用杂木。

5)支撑应挖一层支撑好一层,并严密顶紧,支撑牢固,严禁一次将土挖好后再支撑。

6)挡土板或板桩与坑壁问的填土要分层回填夯实,使之严密接触。

7)埋深的拉锚需用挖沟方式埋设,沟槽尽可能小,不得采取将土方全部挖开,埋设

拉锚后再回填的方式,这样会使土体固结状态遭受破坏。拉锚安装后要预拉紧,预紧力不

小于设计计算值的5%~10%,每根拉锚松紧程序应一致。

8)施工中经常检查支撑和观测邻近建筑物的情况,如发现支撑有松动、变形、位移

等情况,应及时加固或更换。加固办法可打紧受力较小部分的木楔或增加立柱或横撑等。

如换支撑时,应先加新支撑后拆除旧支撑。

9)支撑的拆除应按回填顺序依次进行。多层支撑应自下而上逐层拆除,拆除一层,

经回填夯实后,再拆上层。拆除支撑时,应注意防止附近建筑物产生下沉和破坏,必要时

采取加固措施。

(3)设计计算

计算框图见图3一l。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以连续水平板支撑为例,计算简图如图3—2(a)所示,水平挡土板与梁的作用相同,承

受土的水平压力的作用,设土与挡土板间的摩擦力不计,则深度^处的主动土压力强度为:

图3—1基坑支护计算框图

图3—2连续水平板式支撑计算简图

(n)水平挡土板受力情况;(6)立柱受力情况

1一水平挡土板;2一立柱;3一横撑

39

p。=伽t舳。(45。一詈) (3—1)

式中y——坑槽(或管沟)壁土的平均重度(kN/m。),

y1^1+y2^2+y3九3

y。—百万丁

九——基坑槽深度(m);

9——基坑槽平均内摩擦角(。),

妒1危l+妒2丘2+妒3^3

妒。—百再■百一。

挡土板厚度按受力最大的下面一块板计算,它所承受的压力图为梯形,可以简化成矩

形压力图来代替,设深度h处的挡土板宽度为6,则主动土压力作用在该水平挡土板上的

荷载gl=p。·6。 ’

将该挡土板视为简支梁,当立柱间距为L时,则挡土板承受的最大弯矩为:

虬=学 (3-2)

所需挡土板的截面抵抗矩形为:

形:警 (3.3)

Jm

式中厶——木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N/mm。)。

需要木挡土板的厚度为:

d=√警 (3_4)

立柱为承受三角形荷载的连续梁,也按多跨简支梁计算,并按控制跨度设计其尺寸。

当坑槽壁仅2道横撑木[图3—2(6)]时,其上下横撑间距为Z。,立柱间距为£,则下端

支点处主动土压力的荷载为:

g2=p。£(kN/m)

式中p。——立柱下端的土压力(kN/m。)。

立柱承受三角形荷载作用,下端支点反力为:R。=擎;上端支点反力为:R。:譬。

由此可求得最大弯矩所在截面与上端支点的距离为:z=O.578l,。

最大弯矩为:

M一=0.0642q2砰 (3—5)

最大应力为:

盯:等瓯 (3_6)

盯。可刘m Lro’

当坑槽壁设多道横撑木[图3—3(口)],可将各跨问梯形分布荷载简化为均布荷载gi

(等于其平均值),如图3-3(口)中虚线所示,然后取其控制跨度求其最大弯矩M一=

40

譬,可同上法确定立柱尺寸。

支点反力可按承受相邻两跨度上各半跨度的荷载计算,如图3—3(6)中间支点的反

力为:R=丛笋

A、D两点的外侧无支点,故计算

的立柱两端的悬臂部分的荷载亦应分

别由上下两个支点承受。横撑木为承

受支点的反力的中心受压杆件,可按

下式计算需用截面积:

p

A。=号 (3-7)

倒c

式中A。——横撑木的截面积(In/ll。);

R——横撑木承受的支点最大

反力(N);

工——木材顺纹抗压及承压强

度设计值(N/ram。);

妒——横撑木的轴心受压稳定系数,按下式计算:

①树种强度等级为TCl7、TCl5及‘rB20:

凯科5吼旷商

当A矧时,妒:掣

②树种强度等级为TCl3、‘I'C11及11815:

凯鹌埘一。南

当A>9l时,妒:警

式中A——横撑木的长细比。

连续垂直板或支撑的计算,可参照连续水平板式支撑的计算方法(略)。

5.土方开挖工程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1)阅读和检查图纸

检查图纸和资料是否齐全,核对平面尺寸和坑底标高,图纸相互间有无错误和矛盾;

掌握设计内容及各项技术要求,了解工程规模、结构形式、特点、工程量和质量要求;熟

悉土层地质、水文勘查资料;审查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会审图纸,搞清地下构筑物、基

础平面与周围地下设施管线的关系,图纸相互间有无错误和冲突;研究好开挖程序,明确

图3—3多道横撑的立柱计算简图

(n)多道横撑支撑情况;(6)立柱承受荷载情况

1—水平挡土板;2一立柱;3一横撑木;4一木楔

41

各专业工序间的配合关系、施工工期要求;并向参加施工人员层层进行技术交底。

2)查勘施工现场

摸清工程场地情况,收集施工需要的各项资料,包括施工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水

文、河流、气象、运输道路、邻近建筑物、地下基础、管线、电缆坑基、防空洞、地面上

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和堆积物状况,供水、供电、通信情况,防洪排水系统等等,以便为

施工规划和准备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3)编制施工方案

研究制定现场场地平整、基坑开挖施工方案;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和基坑土方开挖

图,确定开挖路线、顺序、范围、底板标高、边坡坡度、排水沟、集水井位置,以及挖土

的土方堆放地点;提出需要施工机具、劳动力、推广新技术计划。

4)平整施工场地

按设计或施工要求范围和标高平整场地,将土方堆弃到指定弃土区;凡在施工区域

内,影响工程质量的软弱土层、淤泥、腐殖土、大卵石、孤石、垃圾、树根、草皮以及不

宜作填土和回填土料的稻田湿土,应分情况采取全部挖除或设排水沟疏干、抛填块石、砂

砾等方法进行妥善处理,以免影响地基承载力。

5)清除现场障碍物

将施工区域内所有障碍物,如高压电线、电杆、搭架、地上和地下管道、电缆、坟

墓、树木、沟渠以及旧有房屋、基础等进行拆除或进行搬迁、改建、改线;对附近原有建

筑物、电杆、搭架等采取有效地防护加固措施,可利用的建筑物应充分利用。

6)进行地下墓探

在黄土地区或有古墓地区,应在工程基础部位,按设计要求位置,用洛阳铲进行铲

探,发现墓穴、土洞、地道、废井等,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7:}做好排水降水设施

在施工区域内设置临时l生或永久性排水沟,将地面水排走或排到低洼处,再用水泵排

走;或疏通原有排泄水系统,使场地不积水,排水沟纵向坡度一般不小于0。2%;山坡地

区,在离边坡上沿5~6m处,设置截水沟、排洪沟,阻止坡顶雨水流入开挖基坑区域内,

或在需要的地段修筑挡水堤坝阻水。地下水位高的基坑,在开挖前一周将水位降低到要求

的深度。

8)设置测量控制网

根据给定的国家永久性控制坐标和水准点,按建筑物总平面图要求,引测到现场。在

工程施工区域设置测量控制网,包括控制基线、轴线和水平基准点;做好轴线控制的测量

和校核。控制网要避开建筑物、构筑物、土方机械操作及运输线路,并有保护标志;场地

平整应设lOm×10m或20m×20m方格网,在各方格点上作控制桩,并测出各标桩处的自

然地形、标高,作为计算挖、填土方量和施工控制的依据。对建筑物应作定位轴线的控制

测量和校核;进行土方工程的测量定位放线,设置龙门板、放出基坑挖土灰线、上部边线

和水准标志。龙门板桩一般应离开坑边缘1.5~2m,以利于保存,灰线、标高、轴线应进

行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场地平整和基坑开挖。

9)修建临时设施及道路

根据土方和基坑工程规模、工期长短、施工人员安排等修建简易的临时性生产和生活

42

设施,同时敷设现场供水、供电、供压缩空气管线路,并进行试水、试电、试气。

修筑施工场地内机械运行的道路,主要临时运输道路宜结合永久性道路的布置修

筑。行车路面按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7m,最大纵向坡度应不大于6%,最小转弯半径

不小于15m;路基底层可铺砌20~30cm厚简易泥结石路面,尽量使一线多用。重车下

坡行驶,道路的坡度、转弯半径应符合安全要求。道路通过沟渠应设涵洞,道路与铁

路、电信线路、电缆线路以及各种管线相交处,应按有关安全技术规定设置平交道和标

志。

10)准备机具、物资及人员

做好设备调配,对进场挖土、运输车辆及各种辅助设备进行维修检查,试运转,并运

至使用地点就位;准备好施工用料及工程用料,按施工平面图要求堆放。

组织并配备土方工程施工所需要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亡人;组织安排好

作业班次;制定较完善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建立技术责任

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对拟采用的土方工程新机具、新工艺、新技术,组织力量进行研制和

试验。

(2)土方开挖和支撑施工要求

1)大型挖土及降低地下水位时,应经常注意观察附近已有建筑或构筑物、道路、

管线,有无下沉和变形。如有下沉和变形,应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研究采取防护措

施。

2)土方开挖中如发现文物或古墓,应立即妥善保护并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来现场

处理,待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挖掘发现地下管线(管道、电缆、通信)等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来处理,如发现

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观测孔等亦应以保护。如施工必须毁坏时,

亦应事先取得原设置或保管单位的书面同意。

4)基坑槽、管沟支撑宜选用质地坚实,无枯节、透节、穿心裂折的松木或杉木,不

宜使用杂木。

5)支撑应挖一层支撑好一层,并严密顶紧,支撑牢固,严禁一次将土挖好后再支撑。

6)挡土板或板桩与坑壁间的填土要分层回填夯实,使之严密接触。

7)埋深的拉锚需用挖沟方式埋设,沟槽尽可能小,不得采取将土方全部挖开,埋设

拉锚后再回填的方式。拉锚安装后要预拉紧,预紧力不小于设计计算值的5%~10%,每

根拉锚松紧程序应一致。

8)施工中应经常检查支撑和观测邻近建筑物的情况,如发现支撑有松动、变形、位

移等情况,应及时加固或更换。加固办法可打紧受力较小部分的木楔或增加立柱及横撑

等。如换支撑时,应先加新支撑后拆旧支撑。

9)支撑的拆除应按回填顺序依次进行。多层支撑应自下而上逐层拆除,拆除一层,

经回填夯实后,再拆上层。拆除支撑时,应注意防止附近建筑物或构筑物产生下沉和破

坏,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

6.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1)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见表3。3)

43

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m) 表3—3

注::皑(路)面基层的偏差只适用于直接在挖、填方做地(路)面的基层。

(2)质量验收

基坑开挖完毕应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等有关

人员共同到现场进行检查、鉴定验槽,核对地质资料,检查地基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

计图纸要求是否相符合,有无破坏原状土结构或发生较大的扰动现象。一般用表面检查验

槽法,必要时采用钎探检查、洛阳铲探检查,经检查合格,填写基坑槽验收、隐蔽工程记

录,及时办理交接手续。

7.土方开挖工程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要求如下:

(1)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

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2)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体回弹变形过大。

(3)防止边坡失稳。

(4)防止桩位移和倾斜。

(5)配合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

8.土方开挖工程应急预案

(1)事故报告程序

事故发生后,作业人员、班组长、现场负责人、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应逐级上报,并

联络报警,组织急救。

(2)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应逐级上报:一般顺序为现场事故知情人员、作业队、班组安全员、施工

单位专职安全员。发生重大事故(包括人员死亡、重伤及财产损失等严重事故)时,应立

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3)现场事故应急处理

危险I生较大土方开挖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有:边坡局部或大面积塌陷

或滑塌。

44

(4)人员伤亡应急处理

1)向项目部汇报。

2)应立即排除其他隐患,防止救援人员遭到伤害。

3)积极进行伤员抢救。

4)做好死亡者的善后工作,对其家属进行抚恤。

(5)应急培训和演练

①应急反应组织和预案确定后,施工单位应急组长组织所有应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

②组长按照有关预案进行分项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完善。

③在确认险情和事故处置妥当后,应急反应小组应进行现场拍照、绘图,收集证据,

保留物证。

④经业主、监理单位同意后,清理现场恢复生产。

⑤单位领导将应急情况向现场项目部报告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

⑥在事故处理后,将所有调查资料分别报送业主、监理单位和有关安全管理部门。

(6)应急通信联络

遇到紧急情况要首先向项目部汇报。项目部利用电话或传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采取相

应救援措施。各施工班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计划,列明各营地及相关人员通信联系方

式,并在施工现场、营地的显要位置张贴,以便紧急情况下使用。

§3.2土方开挖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例

3.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综合服务区建筑安装工程,建筑面积为6.67万m。,框剪结构,地下一层,

地上25层,其中地下室为人防地下室、车库、库房、设备用房等,一、二层为大型仓储

式自选超市,建筑物最高点高度为85.35m。±0.000m相对于绝对高程22.35m,现场地坪

高程约为22.37m。

3.2.2主要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

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4.《施工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

3.2.3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参照本章3.1.3中“3.土方开挖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的内容。

3.2.4土方开挖工程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参照本章3.1.3中“4.土方开挖工程安全技术设计”的“(1)一般规定”的内容。

2.构造要求

参照本章3.1.3中“4.土方开挖工程安全技术设计”的“(2)构造要求”的内容。

3.设计计算

参照本章3.1.3中“4.土方开挖工程安全技术设计”的“(3)设计计算”的内容。

45

3.2.5土方开挖工程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1)勘察现场、清除地面及场地上障碍物,摸清工程实地情况。开挖土层的地质、水

文、人防情况、临近建筑、电缆线路、煤气管等,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

(2)做好施工现场排水工作,全面规划场地,平整各部分的标高,保证施工场地排水

畅通不积水。

(3)保护测量基准桩点,以保证土方开挖标高、轴线位置、尺寸准确。

(4)做好施工区域内的“四通一平”(通水、通电、通信、通路和场地平整)。

(5)根据设置的内外控制网(主控制和水准基点)和基础平面,进行基坑定位放线,

测定开挖基坑的上部边线和基坑底部边线的位置和标高。对基坑设置支护已定出支护的位

置线。灰线、标高、轴线经复核、检查验收,方可挖土施工。

(6)本工程土方分多次开挖,第一次开挖后在基坑内铺设钢板作临时车道。

(7)旋工步骤见图3—4。

图3—4土方开挖施工步骤

2.土方开挖方法

(1)土方开挖选用5台wYl00(1.0m。)反铲挖土机及人工配合,并配一定数量20t

自卸汽:车确保土方外运。

(2)选定的部位基坑开挖第一次从自然地坪挖深1.5~2.Om左右,第二次挖至设计

标高上预留15~20cm,保留原状土,待验槽后采用人工辅助开挖。

(3)人防地下室基坑按1:0.75放坡,边挖边退,周边基底考虑2.0m宽工作面。其中

西面B号楼筏板基础部位按阶梯式放坡,此部位放坡按1:O.5;A号楼筏板基础西面部位

设置护壁桩。

(4)土方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的施工程序,挖土应自上而下水平分段分层进行,边挖

边检查坑底宽度,宽度不够时及时修整,每3m左右修一次坡,至设计标高,再统一进行

一次修坡清底。

(5)基坑开挖时,在基坑裙楼的东西面预留2条临时汽车坡道,临时汽车坡道与结构

汽车坡道部位相同(宽6m,坡度15%),便于筏板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梁等土方的

46

第三次开挖与外运。

3.土方开挖技术要求

(1)挖土机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技术人员现场指挥,严禁土方超挖,防止扰动土体,若

万一有超挖则对局部超挖地段采用级配砂石回填。

(2)集水井坑加深部位位置及标高、放坡系数由现场技术人员负责按定位轴线确定。

筏板基础超深部位以人防地下室基坑底为临界面按1:0.33放坡,放坡部位浇筑同地下室

的混凝土垫层,此部位配拍@200的钢筋网。

(3)机械挖土标高:

1)人防地下室为一4.7m;

2)A号楼筏板为一6.3m;

3)B号楼筏板为一6.9m;

4)裙楼为一1.6m。

余留土方用人工铲平至基底标高,标高误差和平整度见表3—4。

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m) 表3—4

(4)挖土机开挖施工中须配备施工员、质量员、技术员等人员,密切配合监控、指

挥,基坑挖掘自东往南开挖,要做到轻掀、慢移、轻放,严禁硬撞工程控制桩,并在挖掘

中注意对工程控制桩的保护。

(5)挖土接近基坑底时,由现场专职测量员用水平仪将水准标高引测至坑底,随着挖

机逐步向前推进,将水平仪安置坑底,每4~6m设置一标高控制点,并组成标高控制网。

(6)在基坑开挖时部分基础梁,承台土方采用反铲开挖,人工修方,严禁扰动原状土

层,原状土预留15—20cm。

(7)人工挖孑L桩、部分基础梁等土方采用wY36—23小型反铲在坑内作业清运土方至

基坑底北面,再采用wYl00反铲清运至基坑面上,自卸车运出场外。

(8)土方开挖过程中边坡处理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按照现场情况待定。

(9)在主楼东面B号楼筏板基础部位(至i矽《;p—Q少轴线部位设置15根妒00人

工挖孔护壁桩。考虑护壁桩的稳定性故在B号楼筏板基础土方开挖时距护壁桩8m处土方

挖至一4.7m,待该部位人工挖孔桩完成后再挖该部分土方(详见第2章“2.3基坑支护工

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例”的图2一l和图2—6)。

47

(10)护壁桩完成待土方挖至一4.7m后,每天作好护壁桩的观测,如发现异常应及时

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由施工单位会同建设、监理单位根据现场作出处理方案。

3.2.6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参照本章3.1.3中“6.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的内容。

3.2.7土方开挖工程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

1.土方开挖安全措施

(1)人工开挖基坑时,操作人员之间要保持安全间距,一般大于2.5m,2台机械开

挖,挖土机下面严禁站人,以防挖土机转动伤人。挖土机间距应大于10m,操作中要自上

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角的危险作业。

(2)基坑开挖应严格按要求放坡,操作时应随时注意边坡的稳定动向,发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报告并及时加固处理。

(3)深基坑四周设置防护栏杆,人员上下要有专用爬梯(基坑临边围护详见第2章

“2.3基坑支护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例”的图2—6和本章图3‘5)。

(4)基坑的防护

图3—5基坑围护剖面图

48

1)土方开挖要探明地下管网,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在距基坑边O.8m周围用妒8钢管设置两道护身栏杆,立杆间距4m,高出自然地

坪l_2m,埋深0.5m。基坑上口边3m范围内不许堆土、堆料和停放机具。各施工人员严

禁翻越护身栏杆。基坑施工期间设警示牌,夜间加设红色灯标志。

(5)基坑外施工人员不得向基坑内乱扔杂物,向基坑下传递工具时要接稳后再松手。

(6)坑下人员休息要远离基坑边及放坡处,以防不慎。

(7)施工机械一切服从指挥,人员尽量远离施工机械,如有必要,先通知操作人员,

待回应后方可接近。

2.排水措施

(1)基坑开挖采取坑内明沟排水法。坑壁周边设一圈砖砌(M5水泥砂浆;l:2水泥

砂浆粉刷)排水明沟,沟宽400ram,沟深500ram,坡度为l%,以保证坑内积水排向集水

井。

(2)集水井沿基坑周边设置尺寸为1000mm×1000mm×1500ram(深),间距为20~

30m,设置一个240ram厚砖砌集水井,见图3—6、图3—7。

图3—6降水井平面布置

49

图3—7排水沟平面布置图

(3)每个集水井内池底铺设碎石过滤水层,井边用竹框保护,用污水泵日夜抽水,每

个集水井内设置一台污水泵,必须有专人负责。

3.2.8土方开挖工程应急预案

参照本章3.1.3中“8.土方开挖工程应急预案”的内容。

50

第4章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4.1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4.11.1适用范围

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方法适用于以下模板体系:

1.滑模。

2.爬模。

3.大模板。

4。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

4.]【.2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参照第一章“1.4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4.】【.3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应包含设计要求,如建筑结构类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尺寸、总高及层高,结构

及构件的截面尺寸,房屋的开问、进深,悬挑等特殊部位的尺寸等;地基土质情况,地耐

力值,施工的作业条件,混凝土的浇筑,运输方法和环境等。

2.主要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2)《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

(3)《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

(4)《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

(5)《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6)《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模板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高支模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部位是:模板支架、高处作业、施工用电等。危险源的评

估、识别及控制措施见表4—1、表4—2。

危险源评估及控制措施表(模板支架、高处作业等) 表4—1

51

52

53

4.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1)确定模板工程的设计方法和需设计计算的项目;

2)选用合适的模板工程设计公式和计算参数;

3)必要时应对需进行实物(架)试验的单项(件)或整体作出规定。

(2)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结构和构造要求

1)滑模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板技术体系。如果选择滑模,应对滑模装置(由

作业平台、模板、.提升和施工监控系统等四部分组成)进行设置,对它们的构造要求分别

进行阐述,并画出各系统平、立面布置图和节点详图。再根据滑模装置的具体设置选择合

适的滑模工艺。

2)爬模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板技术体系。如果选择爬模,应对爬模装置(由

大模板、爬升设备和脚手架组成)进行设置,对它们的构造要求分别进行阐述并画出各系

统平、立面布置图和节点详图。再根据爬模装置的具体设置选择合适的爬升方式。

3)大模板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板体系。如果选择大模板,应对大模板(由面板

系统、支撑系统和操作平台系统及连接件)进行设置,对它们的构造要求分别进行阐述,

并画出各系统平、立面布置图和节点详图。

4)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支撑的体系,对支撑体系的平、立面构造布置;纵、横向水

平杆布置;立杆布置;连墙件布置;门洞处构配件布置;剪刀撑和斜撑布置;斜道布置;

脚手板与栏杆、护栏的要求;安全网布置;防电避雷措施等进行阐述。画出支撑体系平、

立面布置图和节点详图。

(3)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

54

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项目和计算要求见表4—3,计算方法可参照《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工程大

模板技术规程》(JGJ 7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及

《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等。

5.模板及其支撑体系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模板工程设计计算项目与要求 表4—3

1)根据施工方案及单项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预算,作出设备、材料计划表,组织

55

设备、材料、工具的加工、采购等准备工作。质量要求:要保证所选取用的原材料的材

质、力学性能及几何尺寸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质量保证书;对所用原材料抽样检验,

关键部件如承力框架、拉杆、钢管、电动提升机构、穿墙螺栓等有焊缝检验探伤报告、产

品合格证。

2)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安全施工要求组织人员并进行技术交底。人员要求:搭拆模

板必须由专业模板工担任,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GB 5036)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上岗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凡不适于高处作业者,不得

上模板支架操作。搭拆模板及其支撑体系时工人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在

施工前,工程安全负责人应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及进行技术交底。

3)对场地进行平整,对基础做好排水,修通道路,并保证用电、用水安全。

(2)地基与基础

1)模板支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必须根据模板支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的有关规定进行。

2)模板支架底座底面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mm。

3)模板支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放线定位。

(3)模板制作与安装

1)模板配板尺寸设计,参照《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一-2003)中第4.2节。-

2)模板自稳:角验算,参照《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2003)中第4.36

节和4.37节。

3)模板荷载效应组合,参照《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2003)中附录B。

(4)拆除与堆放

1)滑模拆除与堆放

一般建筑物的滑模,其拆除程序为:液压控制系统一模板与围圈_内外吊顶脚手架及

安全网叶操作平台及桁架一提升架与千斤顶。如条件许可,尽量采用分段整体拆除,减少

高空作业。

模板的拆除,其程序如上述,但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尤其关系到操作工的生命安全。

因此,必须针对具体工程,在施工设计中明确写清具体拆除程序和具体安全措施、组织措

施,每项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分明。

2)爬模拆除与堆放

①模板拆除一般与模板安装顺序相反,先支后拆,非承重的先拆,承重的后拆。

②拆除模板时,必须根据结构混凝土的部位和混凝土的硬化强度进行拆除,具体要

求见表4-4。

③为了使模板提前周转,可根据混凝土浇筑时期的温度、养护时间推算硬化强度,

可提前拆除部分模板,及时做二次支撑,提高模板周转量。

④拆除模板要注意保护混凝土表面棱角不被破坏,由柱、梁拆下的模板要按编号清

理干净堆放在一起运至下一层使用。

⑤模板拆除时要小心,尽量避免或减少模板的损坏,对于损坏的模板要及时修补以

便下次周转使用。

3)大模板拆除与堆放

56

混凝土结构部位拆模强度 表4—4

(A)大模板拆除

①大模板拆除时的混凝土结构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能保

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坏;

②大模板的拆除顺序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

③拆除有支撑架的大模板时,应先拆除模板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对拉螺栓及其他连

接件,松动地脚螺栓,使模板后倾与墙体脱离开;拆除无圆定支撑架的大模板时,应对模

板采取临时固定措施;

④任何情况下,严禁操作人员站在模板上口采用晃动、撬动或用大锤砸模板的方法

拆除模板;

⑤拆除的对拉螺栓、连接件及拆模用工具必须妥善保管和放置,不得随意散放在操

作平台上,以免吊装时坠落伤人;

⑥起吊大模板前应先检查模板与混凝土结构之间所有对拉螺栓、连接件是否全部拆

除,必须在确认模板和混凝土结构之间无任何连接后方可起吊大模板,移动模板时不得碰

撞墙体;

⑦大模板及配件拆除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对变形和损坏的部位应及时进行维修。

(B)大模板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大模板现场堆放区在起重机的有效工作范围之内,堆放场地必须坚实平整,不得堆

放在松土、冻土或凹凸不平的场地上。一般高度不超过1.5m。

②大模板堆放时,有支撑架的大模板必须满足自稳角要求;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必

须另外采取措施,确保模板放置的稳定。没有支撑架的大模板应存放在专用的插放支架

上,不得倚靠在其他物体上,防止模板下脚滑动倾倒。

③大模板在地面堆放时,应采取两块大模板板面对板面相对放置的方法,且应在模

板中间留置不小于600mm的操作间距;当长时期堆放时,应将模板连接成整体。

4)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拆除与堆放

(A)模板支架拆除施工工艺:拆架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一般的

拆除顺序为:脚手板_剪力撑一横向水平杆一纵向水平杆_+立杆。

(B)拆除要点

(a)模板拆除时,混凝土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如混凝土没达到规定的强度要

57

提前拆模时,必须经过计算(多留混凝土试块,拆模前混凝土试块经试压)确认其强度能

够拆模,才能拆除。

(b)拆模的顺序和方法,应按照模板支撑设计书的规定进行,或采取先支的后拆,

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方法,严格遵守从上而下的原则进行拆

除。

(e)拆模板时应将拆下的木楞、模板等,随拆随派人运到离基础较远的地方(指定地

点)进行堆放,以免基坑附近地面受压造成坑壁塌方;拆除的模料上铁钉应及时拔干净,

以防扎伤人员。

(d)现浇楼板或框架结构的模板拆除顺序:柱箍_+柱侧模一柱底模一混凝土板支承构

件(梁楞)_平板模_÷梁侧模_梁底支撑系统一梁底模;拆除模板时,要站在安全的地

方;拆除模板时,严禁用撬棍或铁锤乱砸,对拆下的大块胶合板要有人接应拿稳,应妥善

传递放至地面,严禁抛掷;拆下的支架,模板应及时拔钉,按规格堆放整齐,工程完成

(模板工程)应用吊篮降落(严禁模料从高处抛掷)到指定地点堆放,并安排车运到公司

仓库存放;拆除跨度较大的梁下支撑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向两端拆除;对活动部件

必须一次拆除,拆完后方可停歇,如中途停止,必须将活动部分固定牢靠,以免发生事

故;水平拉撑,应先拆除上一道拉撑,最后拆除后一道水平拉撑。

(e)拆除要从上到下,不得向地面抛掷模板及支撑;应轻轻撬动模板,严禁锤击,并

应随拆随按指定地点堆放。多层楼板模板支柱的拆除,当上层楼正灌筑混凝土时,下层楼

板的支撑不得拆除,待混凝土浇筑完毕7天后再进行拆除下层楼板支撑(但混凝土强度必

须达到设计要求)。 r

(f)拆除完的模板严禁堆放在外脚手架上。

(g)拆除脚手架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件、连墙件、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②应检查结构并补充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拆除顺序和措施,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

实施;

③应由单位工程负责人进行拆除安全技术交底;

④应清除脚手架上杂物及地面障碍物。

(h)拆除脚手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②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

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两步,如高差大于两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③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立杆的高度(约6.5m)时,应先在适当位置搭设临

时抛撑加固,再拆除连墙件;

④当脚手架采取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对不拆除的脚手架两端,应先设置连墙件和横

向斜撑加固。

(i)卸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②运至地面的构配件应按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

2001)第8.1.2.8.1.5条规定及时检查、整修与保养,并按品种、规格随时码堆存放。

58

6.模板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1)模板及其支架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规

定:

1)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

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3)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以及满足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

等工艺要求;

4)模板接缝应严密,不得漏浆。

(2)模板安装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要求:

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润湿,但模板内不应有积

水;

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

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3)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4)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5)以上均为全数观察检查。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规定,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

允许偏差见表4—5。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 表4—5

注: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许偏差及检验办法见表4-6。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差及检验办法见表4—7。

(GB 50204.)规定,现浇结构模板安装允

(GB 50204.)规定,预制模板安装允许偏

59

60

牢。

2)经医生检查认为不适宜高空作业的人员,不得进行高空作业。

3)工作前应先检查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扳手等工具必须用绳链系挂在身上,以免

掉落伤人。工作时要思想集中,防止钉子扎脚和空中滑落。

4)安装与拆除高5m以上的模板,应搭脚手架,并设防护栏杆,防止上下在同一垂直

面操作。

5)高空、复杂结构模板的安装与拆除,事先应有切实的安全措施。

6)遇六级以上的大风时,应暂停室外的高空作业,雪霜雨后应先清扫施工现场,略

干不滑时再进行工作。

7)两人抬运模板时要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传递模板、工具应用运输工具或绳子系

牢后升降,不得乱扔。组合钢模板装拆时,上下应有人接应,钢模板及配件应随装拆随运

送,严禁从高处掷下。高空拆模时,应有专人指挥,并在下面标出工作区,用绳子和红白

旗加以围拦,暂时禁止人员过往。

8)不得在脚手架上堆放大批模板材料。

9)支撑、牵杠等不得搭在门窗框和脚手架上。通路中间的斜撑、拉杆等应设在1.8m

高以上。

10)支模过程中,如需中途停歇,应将支撑、搭头、柱头板等钉牢。,拆模间歇时,应

将已活动的模板、牵杠、支撑等运走或妥善堆放,防止因扶空、踏空而坠落。

11)模板上有预留洞者,应在安装后将洞口盖好。混凝土板上的预留洞,应在模板拆

除后随即将洞口盖好。,

12)拆除模板一般用长撬棍。人不允许站在正在拆除的模板上。在拆除楼板模板时,

要注意整块模板掉下,尤其是用定型模板做平台模板时,更要注意。拆模人员要站在门窗

洞口外拉支撑,防止模板突然全部掉落伤人。

13)在组合钢模板上架设的电线和使用电动工具,应用36V低压电源或采取其他有效

的安全措施。

(2)日常维护管理要求

1)运输

①大模板运输应根据模板的长度、高度、重量选用合适的车辆。

②大模板在运输车辆上的支点、伸出的长度及绑扎方法均应保证模板不发生变形、

不损伤表面涂层。

③大模板连接件应码放整齐,小型件应装箱、装袋或捆绑,避免发生碰撞,保证连

接件的重要连接部位不受破坏。

2)维修

(A)现场使用后的大模板,应清理粘结在模板上的混凝土灰浆及多余的焊件、绑扎

件,对变形和板面凹凸不平处应及时修复。

(B)肋和背楞产生弯曲变形应严格按产品质量标准修复。

(C)焊缝开焊处,应将焊缝内砂浆清理干净,重新补焊修复平整。

(D)大模板配套件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地脚调整螺栓转动应灵活,可调到位;

61

②承重架焊缝应无开焊处,锈蚀严重的焊缝应除锈补焊;

③对拉螺栓应无弯曲变形,表面无粘结砂浆,螺母旋转灵活;

④附、配件的所有活动连接部位维修后应涂抹防锈油。

(3)保管

①对暂不使用的大模板拆除支架维修后,板面应进行防锈处理,板面向下分类码放。

②大模板堆放场地地面应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

③零、配件入库保存时,应分类存放。

④大模板叠层平放时,在模板的底部及层间应加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垫点应保

证模板不产生弯曲变形;叠放高度不宜超过2m,当有加固措施时可适当增加高度。

8.应急预案

(1)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应根据危险性较大模板工程的现

场环境、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法等工程特点进行危险源辨识与分析,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

施及救援方案,提高整个项目部对事故的整体应急能力,确保发生意外事故时能有序地应

急指挥,有效地保护员工的生命、企业财产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把事故降低到

最小程度,特制定本预案。

(2)应急领导小组

危险性较大模板工程施工前应成立专门的应急领导小组,来确保发生意外事故时能有

序地应急指挥。

明确应急领导小组由组长、副组长、成员等构成。

(3)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领导各单位应急小组的培训和演习工作,提高其应变能力。

2)当施工现:场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救险的人员、器材、车辆、通信联络和组织指

挥协调。

3)负责配备好各种应急物资和消防器材、救生设备和其他应急设备。

4)发生事故要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控制事故的扩大和连续发生,并迅速向上级

机构报告。

5)负责组织抢险、疏散、救助及通信联络。

6)组织应急检查,保证现场道路畅通,对危险性大的施工项目应与当地医院取得联

系,做好救护准备。

(4)应急反应预案

1)事故报告程序

事故发生后,作业人员、班组长、现场负责人、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应逐级上报,并

联络报警,组织急救。

2)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应逐级上报:一般为现场事故知情人员、作业队、班组安全员、施工单位

专职安全员。发生重大事故(包括人员死亡、重伤及财产损失等严重事故)时,应立即向

上级领导汇报,并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3)现场事故应急处理

62

危险性较大模板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有:机具伤人、火灾事故、雷击

触电事故、高温中暑、中毒窒息、高空坠落、落物伤人等事故。

(A)火灾事故应急处理

①及时报警,组织扑救。当火灾发生时,当事人或周围发现者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119,并说明火灾位置和简要情况。同时报告给值班人员和义务消防队进行扑救。

②集中力量控制火势。根据就地情况,利用周围消防设施对可燃物的性质、数量、火

势、燃烧速度及范围作出正确判断,迅速进行灭火。

③消灭飞火。组织人力密切监视未燃尽飞火,防止造成新的火源。

④疏散物资。安排人力物力对没被损坏的物品进行疏散,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

⑤注意人身安全。在扑救过程中,防止自身及周围人员的重新伤害。

⑥积极抢救被困人员。由熟悉情况的人员做向导,积极寻找失落遇难的人员。

⑦配合好消防人员,最终将火扑灭。

(B)触电事故应急处理

①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绝缘工具将电线挑开,放置适当位置,以防

再次触电。

②伤员被救后应迅速观察其呼吸、心跳情况。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呼吸、心脏挤压术。

③在处理电击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而做相应的处理。

④局部电击时,应对伤员进行早期清创处理,创面宜暴露,不宜包扎。由电击而发生

内部组织坏死时,必须注射破伤风抗菌素。

(C)高温中暑的应急处理:

①应迅速将中暑人员移至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服,让其平卧,头部不要垫高。

②降温:用凉水或50%酒精擦其全身,直至皮肤发红,血管扩张趴促进散热。降温过

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当肛温降到38℃左右时,应立即停

止降温,防止虚脱。

③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能饮水患者应鼓励其喝足凉水或其他饮料;不能饮水者应

静脉补液,其中生理盐水约占一半。

④及时处理呼吸、循环衰竭。

⑤转院:医疗条件不完善时,应及时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

(D)其他人身伤害事故处理

当发生如高空坠落、被高空坠物击中、中毒窒息和机具伤人等而造成人身伤害时:

①向项目部汇报。

②应立即排除其他隐患,防止救援人员遭到伤害。

③积极进行伤员抢救。

④做好死亡者的善后工作,对其家属进行抚恤。

4)应急培训和演练

①应急反应组织和预案确定后,施工单位应急组长组织所有应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

②组长按照有关预案进行分项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完善。

③在确认险情和事故处置妥当后,应急反应小组应进行现场拍照、绘图,收集证据,

保留物证。

63

④经业主、监理单位同意后,清理现场恢复生产。

⑤单位领导将应急情况向现场项目部报告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

⑥在事故处理后,将所有调查资料分别报送业主、监理单位和有关安全管理部门。

5)应急通信联络

遇到紧急情况:要首先向项目部汇报。项目部利用电话或传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采取相

应救援措施。各施工班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计划,列明各营地及相关人员通信联系方

式,并在施工现场、营地的显要位置张贴,以便紧急情况下使用。

64

第5章 起重吊装工程安全

专项施工方案

§5.1起重吊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5.1.1适用范围

起重吊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方法适用于:

(1)履带式起重机;

(2)汽车、轮胎式起重机;

(3)塔式起重机;

(4)桅杆式起重机;

(5)卷扬机;

(6)龙门架(井架)物料提升机;

(7)施工升降机(外用电梯)。

5.1-2起重吊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参照第l章“1。4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5.1.3起重吊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主要阐述工程特点、建设地点、现场环境和场地水文地质情况等内容。

2.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5)《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6)《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

(7)《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 5144);

(8)《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规程》(Z13J 80012);

(9)《建筑卷扬机安全规程》(GB 13329);

(10)《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 10055);

(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

(12)《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

(1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4)建(构)筑物设计文件、地质报告;

(15)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等情况调查报告;

129

(16)本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及相关文件。

3.危险源与相关控制措施

(1)防止起重机事故措施

1)起重机的行驶道路必须平坦坚实,地下墓坑和松软土层要进行处理。必要时,需

铺设木头或路基箱。起重机不得停置在斜坡上工作。当起重机通过墙基或地梁时,应在墙

基两侧铺垫道木或石子,以免起重机直接碾压在墙基或地梁上。

2)应尽量避免超载吊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难以避免时,应采取措施,如:在起重

机吊杆上拉缆风绳或在其尾部增加平衡重等。起重机增加平衡重后,卸载或空载时,吊杆

必须落到水平线夹角60。以内,操作时应缓慢进行。

3)禁止斜吊。所谓斜吊,是指所要起吊的重物不在起重机起重臂顶的正下方,因而

当将捆绑重物的吊索挂上吊钩后,吊钩滑车组不与地面垂直,而与水平线成一个夹角。斜

吊还会使重物在离开地面后发生快速摆动,可能碰伤人或碰撞其他物体。

4)起重机应避免带载行走,如需作短距离带载行走时,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起重量的

70%,构件离地面不得大于50era,并将构件转至正前方,拉好溜绳,控制构件摆动。

5)双机抬吊时,要根据起重机的起重能力进行合理的负荷分配,各单机载荷不得超

过其允许载荷的80%,并在操作时要统一指挥,互相密切配合。在整个抬吊过程中,两台

起重机的吊钩滑车组应基本保持垂直状态。

6)绑扎构件的吊索需经过计算,绑扎方法应正确牢靠。所有起重二[具应定期检查。

7)不吊重量不明的重大构件或设备。

8)禁止在六级风的情况下进行吊装作业,风力等级及其征象标准见风级表(略)。

9)起重吊装的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应与起重机驾驶员密切配合,执行规

定的指挥信号。驾驶员应听从指挥,当信号不清或错误时,驾驶员可拒绝执行。

10)严禁起吊重物长时间悬挂在空中,作业中遇突发故障,应采取措施将重物降落到

安全地方,并关闭发动机或切断电源后进行检修。在突然停电时,应立即把所有控制器拨

到零位,断开电源总开关,并采取措施使重物降到地面。

11)起重机的吊钩和吊环严禁补焊。当吊钩、吊环表面有裂纹、严重磨损或危险断面

有永久变形时应予更换。

(2)防止高处坠落措施

1)操作人员在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一般应高挂低用,即

将安全带绳端的钩环挂于高处,而人在低处操作。

2)在高处使用撬棍时,人要立稳,如附近有脚手架或已安装好的构件,应一手扶住,

一手操作。撬棍插进深度要适宜,如果撬动距离较大,则应逐步撬动,不宜急于求成。

3)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的时候,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作业

处和构件上有水、冰、霜、雪均应及时清除。

对在高耸建筑物进行高处作业,应事先设置避雷设施。遇有六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

劣天气,不得从事露天高处吊装作业。暴风雪及台风暴雨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

加以检查,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或脱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

4)登高用梯子必须牢固。梯脚底部应坚实,不得垫高使用。梯子的上端应有固定措

施。立梯工作角度以75。±5。为宜,踏板上下间距以300mm为宜,不得有缺档。

130

5)梯子如需接长使用,必须有可靠的连接措施,且接头不得超过l处,连接后梯梁

的强度,不应低于单梯梯梁的强度。

6)固定式直爬梯应用金属材料制成。梯宽不应大于500ram,支撑应采用不小于L 70×

60的角钢,埋设与焊接均必须牢固。梯子顶端的踏棍应与攀登的顶面齐平,并加设1~1.5m

高的扶手。

7)操作人员在脚手板上通行时,应思想集中,防止踏上挑头板。

8)安装有预留孔洞的楼板或屋面板时,应及时用木板盖严,或及时设置防护栏杆、

安全网等防坠落措施。

9)电梯井口必须设防护栏杆或固定栅门;电梯井内应每隔两层并最多隔10m设一道

安全网。

10)从事屋架和梁类构件安装时,必须搭设牢固可靠的操作台。需在梁上行走时,应

设置护栏横杆或绳索

(3)防止高处落物伤人措施

1)地面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2)高处操作人员使用的工具、零配件等,应放在随身佩带的工具袋内,不可随意向

下丢掷。

3)在高处用气割或电焊切割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火花落下伤人。

4)地面操作人员,应尽量避免在高空作业面的正下方停留或通过,也不得在起重机

的起重臂或正在吊装的构件下停留或通过。

5)构件安装后,必须检查连接质量,只有连接确实安全可靠,才能松钩或拆除l临时

固定工具。

6)设置吊装禁区,禁止与吊装作业无关的人员入内。

(4)防止触电措施

1)吊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现场电气线路及设备位置平面图。现场电气线

路和设备应有专人负责安装、维护和管理,严禁非电工人员随意拆改。

2)施工现场架设的低压线路不得用裸导线。所架设的高压线应距建筑物10m以外,

距离地面7m以上跨越交通要道时,需加安全保护装置。施工现场夜间照明,电线及灯具

高度不应低于2.5m。

3)起重机不得靠近架空输电线路作业。起重机的任何部位与架空输电线路的安全距

离不得小于表5—1的规定。

起重机与架空输电导线的安全距离 表5—1

4)构件运输时,构件或车辆与高压线净距不得小于2m,与低压线净距不得小于l m,

131

否则,应采取停电或其他保证安全的措施。

5)现场各种电线接头、开关应装入开关箱内,用后加锁,停电必须拉下电闸。

6)电焊机的电源线长度不宜超过5m,并必须架高。电焊机手把线的正常电压,在用

交流电工作时为60~80V,要求手把线质量良好,如有破皮情况,必须及时用胶布严密包

扎.。电焊机的外壳应该接地。电焊线如与钢丝绳交叉时应有绝缘隔离措沲。

7)使用塔式起重机或长起重臂的其他类型起重机时,应有避雷防触电设施。

8)各种用电机械必须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接地线应用截面不小于25mm。的多股软

裸铜线和专用线夹。不得用缠绕的方法接地和接零。同一供电网不得:有的接地,有的接

零。手持电动工具必须装设漏电保护装置。使用行灯电压不得超过36V。

9)在雨天或潮湿地点作业的人员,应穿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大风雪后,应对供电

线路进行检查,防止断线造成触电事故。

4.安全技术设计

(1)塔吊基础工程的设计计算及验算

1)浅基础设计

(A)浅基础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步骤是:

①充分掌握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勘察资料。

②选择基础的类型和平面布置方案。

③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④确定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⑤按地基承载力(包括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⑥进行必要的地基稳定性和特征变形验算。

⑦进行基础的结构设计。

浅基础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步骤见图5—1。

(B)塔吊浅基础设计计算

①参数信息

塔吊型号

自重(包括压重)

最大起重荷载

塔吊倾覆力矩

塔吊起重高度

塔身高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

基础埋深

基础厚度

基础宽度

②塔吊基础承载力计算

塔吊基础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一-2002)第5.2节。

③地基基础承载力验算

图5-1浅基础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步骤

132

地基基础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条。

④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受冲切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8。2.7条。

⑤基础承台的配筋计算

基础承台的配筋计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一-2002)第8.2.7

条。

2)桩基础设计

(A)桩基础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步骤

桩基础的设计应力求选型恰当、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对桩和承台有足够的强度、刚

度和耐久性;对地基(主要是桩端持力层)有足够的承载力和不产生过量的变形,其设计

内容和一般步骤见图5—2。

①进行调查研究、场地勘察,收集有关资料;

②综合勘察报告、荷载情况、使用要求、上部结构条件等确定桩基础持力层;

③选择桩材,确定桩类型、外形尺

寸和构造;

④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⑤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情况,初步拟

定桩的数量和平面布置; 、

⑥根据桩的平面布置,初步拟定承

台的轮廓尺寸及承台底标高;

⑦验算作用于单桩上的竖向和横向

荷载;

⑧验算承台尺寸及结构强度;

⑨必要时验算桩基的整体承载力和

沉降量,当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时,

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⑩单桩设计,绘制桩和承台的结构

及施工详图。 。

(B)塔吊桩基础设计计算

①参数信息

塔吊型号

自重(包括压重)

最大起重荷载

塔吊倾覆力矩

塔吊起重高度

塔身宽度

混凝土强度

钢筋级别

承台长度或宽度

图5—2桩基础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步骤

133

桩直径或方桩边长

桩间距

承台厚度

基础埋深

保护层厚度

②承台弯矩及单桩桩顶竖向力的计算

桩顶竖向力的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第5.1.1条。

承台弯矩的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第5.6.1条。

③承台截面主筋的计算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lO一2002)第7。2条。

④承台抗冲切验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第5.6.6条计算。

⑤承台抗剪切验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第5.6.8条计算。

⑥桩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第4.1_l条计算。

⑦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及桩长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的第5.2条。

(2)塔吊稳定性验算

塔机的稳定性是靠本身的自重和一定数量的

压重或配重来保持的。

^厅

稳定性系数K=挚 (5一1)

』H倾

式中Ma——考虑现场倾斜角度在内的塔机重

量所产生的稳定力矩;

‰——载重时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包括

风力、吊物重量、惯性力)。

目前,我国采用的稳定系数是:考虑风力动

载时为:K≥1.15,无风静载时为:K≥1.4。

如:

1)QT,一6型塔吊有荷载时稳定性验算

塔吊有荷载时计算简图见图5—3。

塔吊有荷载时,稳定安全系数可按式(5—2)验算:

墨=万了三l_I_i了[G(c—hosinct+6)一学一职P。一%P2—9—0』0五£-鲁】≥1.15(5—2)

式中墨——塔吊有荷载时稳定安全系数,允许稳定安全系数最小取1.15;

G——起重机自重力(包括配重、压重)(kN);

c——起重机重心至旋转中心的距离(m);

^。——起重机重心至支承平面距离(m);

6——起重机旋转中心至倾覆边缘的距离(m);

Q——最大工作荷载(kN);

g——重力加速度(m/s。);

口——起升速度(m/s);

£——制动时间(s);

图5—3塔吊有荷载时计算简图

134

口——起重机旋转中心至悬挂物重心的水平距离(m);

职——作用在起重机上的风力(kN); .

砚——作用在悬挂物上的风力(kN);

P,——自阢作用线至倾覆点的垂直距离(m);

P:——自职作用线至倾覆点的垂直距离(m);

^——吊杆端部至支承平面的垂直距离(m);

n——起重机的旋转速度(r/min);

日——吊杆端部到重物最低位置时的重心距离(m);

d——起重机的倾斜角(轨道或道路的坡度)。

2)塔吊无荷载时稳定性验算

塔吊无荷载时计算简图见图5-4。

塔吊无荷载时,稳定安全系数可按式(5—3)验算:

&=研譬篙盖嚣杀纠.15 (5.3)

Az。百百■瓦五五万1面万引J) Lrj J

式中心——塔吊无荷载时稳定安全系数,允许稳定安

全系数最小取1.15;

G.——后倾覆点前面塔吊各部分重力(kN);

c,——G,距旋转中心的距离(m);

6——起重机旋转中心至倾覆边缘的距离(m);

^,——G,距支撑平台的距离(m); .

G:——使起重机倾覆部分的重力(kN);

c:——G:距旋转中心的距离(IIl/s);

^:——G:距支撑平台的距离(m);

职——作用在起重机上的风力(kN);

尸3——职至倾覆点的距离(kN);

a——起雷机的倾斜角(轨道或道路的坡度)。

(3)附着式塔式起重机的附着计算

塔式起重机附着(锚固)装置的构造、内力和安装要求在使用说明书中均有叙述,因

此,在塔机安装和使用中,使用单位按要求执行即可,不需再进行计算,只有在当塔机安

装位置至建筑物距离超过使用说明书规定,需增长附着杆(支承杆),或附着杆与建筑物

连接的两支座间距改变时,需进行附着计算(详细计算步骤可参见《建筑施工手册》(第

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4—2-4-9)。

(4)平面布置(详见实例)

(5)塔式起重机的安、拆工艺编制

1)塔式起重机安、拆工艺的编制应根据该塔式起重机生产厂家所提供的《使用维护

说明书》、《安、拆说明书》、《部件安装图》、《电器原理图及说明》、《电器接线图》等技

术资料,并应遵守国家各种有关标准和专业标准,从而使安、拆工艺符合规范的要求,满

足生产厂家对组装该种塔式起重机所提出的技术要求,达到优质、安全、快速安、拆塔式

图5—4塔吊无荷载时计算简图

135

起重机的目的。

2)安、拆工艺编制的步骤:

(A)在编制安、拆工艺之前,必须仔细研究安、拆工艺编制依据所供给的有关资料

和图纸。

(B)制定安、拆工艺路线。

①制定安、拆工艺技术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的规定及塔式起重机的有

关技术资料,对所要安、拆的塔式起重机各部件的安、拆技术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此项

规定作为安、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准则;安、拆试车完毕后,安、拆单位与使用部

门按有关安、拆技术要求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安、拆质量。

②制定安、拆工艺路线:即按安、拆先后顺序,应用网络技术,制定安、拆路线。

③根据安、拆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施工方法。

根据安、拆工艺,将安、拆作业划分若干岗位来完成。按照每个岗位所负担的作业任

务编制工艺卡片,使每个安、拆工人明确岗位职责及作业的程序和方法。

(c)安、拆完成后,在总结的基础上修改工艺,使之更加完善。

5.施工要求

(1)基本要求

1)警告标示与通信

①各类起重机应装有音响清晰的喇叭、电铃或汽笛等信号装置。在起重臂、吊钩、吊

篮(吊笼)、平衡重等转(运)动体上应标以鲜明的色彩标志。

②操纵室远离地面的起重机,在正常指挥发生困难时,地面及作业层(高处)的指挥

人员均应采用对讲机等有效的通信联络方式进行指挥。

2)人员

①起重吊装的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应与操作人员密切配合,执行规定的指

挥信号。操作人员应按照指挥人员的信号进行作业,当信号不清或错误时,操作人员可拒

绝执行。指挥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经考试合格并由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指挥证的人员

担任。指挥人员必须了解每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司机与起重工必须是按劳动人事部门有

关规定进行考核并取得合格证者。司机必须了解所操作的起重机的工作原理,熟悉该起重

机的构造、各安全装置的功用及其调整方法,掌握该起重机各项性能的操作方法以及该起

重机的维修保养技术。

②操作人员进行起重机回转、变幅、行走和吊钩升降等动作前,应发出音响信号示

意:。

③起重机作业时,起重臂和重物下方严禁有人停留、工作或通过。重物吊运时,严禁

从人上方通过。严禁用起重机载运人员。

④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的起重性能作业,不得超载。在特殊情况下需超载使用时,必须

经过验算,有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并写出专题报告,经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有专人在

现场监护,方可作业。

3)工作条件

在露天有六级或以上大风或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起重吊装作业。雨雪过

后开始作业前,应先试吊,确认制动器灵敏可靠后方可进行作业。

136

4)制动

起重机的变幅指示器、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以及各种行程限位开关等安全保护

装置,应完好齐全、灵敏可靠,不得随意调整或拆除。严禁利用限制器和限位装置代替操

纵机构。

5)吊装

①严禁使用起重机进行斜拉、斜吊和起吊地下埋设或凝固在地面上的重物以及其他不

明重量的物体。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构件或模板,必须全部松动后方可起吊。

②起吊重物应绑扎平稳、牢固,不得在重物上再堆放或悬挂零星物件。易散落物件应

使用吊笼栅栏固定后方可起吊。标有绑扎位置的物件,应按标记绑扎后起吊。吊索与物件

的夹角宜为45。~60~,且不得小于30。,吊索与物件棱角之间应加垫块。

③起吊载荷达到起重机额定起重量的90%及以上时,应先将重物吊离地面200—

500ram后,检查起重机的稳定性、制动器的可靠性、重物的平稳性、绑扎的牢固性,确认

无误后方可继续起吊。对易晃动的重物应拴拉绳。

④重物起升和下降速度应平稳、均匀,不得突然制动。左右回转应平稳,当回转未停

稳前不得作反向动作。非重力下降式起重机,不得带载自由下降。

⑤严禁起吊重物长时间悬挂在空中,作业中遇突发故障,应采取措施将重物降落到安

全地方,并关闭发动机或切断电源后进行检修。在突然停电时,应立即把所有控制器拨到

零位,断开电源总开关,并采取措施使重物降到地面。

6)钢丝绳

①起重机使用的钢丝绳,应有钢丝绳制造厂签发的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的证明文件。

当无证明文件时,必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起重机使用的钢丝绳,其结构形式、规格及强度应符合该型号起重机出厂说明书的

要求。钢丝绳与卷筒应连接牢固,放出钢丝绳时,卷筒上应至少保留3圈,收放钢丝绳时

应防止钢丝绳打环、扭结、弯折和乱绳,不得使用扭结、变形的钢丝绳。

③钢丝绳当采用绳卡固接时,与钢丝绳直径匹配的绳卡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表5—2的

规定。最后一个绳卡距绳头的长度不得小于140mm。绳卡滑鞍(夹板)应在钢丝绳承载

时受力的一侧,“U”形螺栓应在钢丝绳的尾端,不得正反交错,绳卡初次固定后,应待

钢丝绳受力后再度紧固,并宜拧紧到使两绳直径高度压扁1/3。作业中应经常检查紧固情

况。

与绳径匹配的绳卡数 表5—2

④每班作业前,应检查钢丝绳及钢丝绳的连接部位。当钢丝绳在一个节距内断丝根数

达到或超过表5—3规定的根数时,应予报废。当钢丝绳表面锈蚀或磨损使钢丝绳直径显著

减少时,应将表5—3报废标准按表5—4折减,并按折减后的断丝数报废。

137

钢丝绳报废标准(一个节距内的断丝数) 表5—3

钢丝绳锈蚀或磨损时报废标准的折减系数 表5—4

⑤向转动的卷筒上缠绕钢丝绳时,不得用手拉或脚踩来引导钢丝绳。钢丝绳涂抹润滑

脂,必须在停止运转后进行。

7)吊钩和吊环

起重机的吊钩和吊环严禁补焊。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予更换:

①表面有裂纹、破口;

②危险断面及钩颈有永久变形;

③挂绳处断面磨损超过高度的10%;

④吊钩衬套磨损超过原厚度的50%;

⑤心轴(销子)磨损超过其直径的3%~5%。

8)制动

当起重机制动器的制动鼓表面磨损达1.5~2.Omm(小直径取小值,大直径取大值)

时,应更换制动鼓,同样,当起重机制动器的制动带磨损超过原厚度的50%时,应更换制

动带。

(2)履带式起重机 .

1)起重机应在平坦坚实的地面上作业、行走和停放。在正常作业时,坡度不得大于

3。,并应与沟渠、基坑保持安全距离。

2)起重机启动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各安全防护装置及各指示仪表齐全完好;

②钢丝绳及连接部位符合规定;

③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冷却水等添加充足;

④各连接件无松动。

3)启动内燃机应遵守以下规定:

①启动前,应将主离合器分离,各操纵杆放在空档位置,有减压装置的柴油机,应先

打开减压阀。

138

②用摇柄启动汽油机时,由下向上提动,严禁向下硬压或连续摇转。用手拉绳启动

时,不得将绳的一端缠在手上。

③用小发动机启动柴油机时,每次启动时间不得超过5min。

4)内燃机启动后,应检查各仪表指示值,待运转正常再接合主离合器,进行空载运

转,顺序检查各工作机构及其制动器,确认正常后,方可作业。

5)作业时,起重臂的最大仰角不得超过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当无资料可查时,不得

超过78。。

6)起重机变幅应缓慢平稳,严禁在起重臂未停稳前变换档位;起重机载荷达到额定

起重量的90%及以上时,严禁下降起重臂。

7)在起吊载荷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及以上时,升降动作应慢速进行,并严禁同时

进行两种及以上动作。

8)起吊重物时应先稍离地面试吊,当确认重物已挂牢,起重机的稳定性和制动器的

可靠性均良好,再继续起吊。在重物升起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把脚放在制动踏板上,密切

注意起升重物,防止吊钩冒顶。当起重机停止运转而重物仍悬在空中时,即使制动踏板被

固定,仍应将脚踩在制动踏板上。

9)采用双机抬吊作业时,应选用起重性能相似的起重机进行。抬吊时应统一指挥,

动作应配合协调,载荷应分配合理,单机的起吊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载荷的80%。在吊装过

程中,两台起重机的吊钩滑轮组应保持垂直状态。

10)当起重机如需带载行走时,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起重量的。70%,行走道路应坚实

平整,重物应在起重机正前方向,重物离地面不得大于500mm,并应拴好拉绳,缓慢行

驶,严禁长距离带载行驶。 .

11)起重机行走时,转弯不应过急;当转弯半径过小时,应分次转弯;当路面凹凸不

平时,不得转弯。

12)起重机上下坡道时应无载行走,上坡时应将起重臂仰角适当放小,下坡时应将起

重臂仰角适当放大。严禁下坡空档滑行。

13)作业后,起重臂应转至顺风方向,并降至40。一60~之间,吊钩应提升到接近顶端

的位置,应关停内燃机,将各操纵杆放在空档位置,各制动器加保险固定,操纵室和机棚

应关门加锁。

14)起重机转移工地,应采用平板拖车运送。特殊情况需自行转移时,应卸去配重,

拆短起重臂,主动轮应在后面,机身、起重臂、吊钩等必须处于制动位置,并应加保险固

定。每行驶500一1000m时,应对行走机构进行检查和润滑。

15)起重机通过桥梁、水坝、排水沟等构筑物时,必须先查明允许载荷后再通过。必

要时应对构筑物采取加固措施。通过铁路、地下水管、电缆等设施时,应铺设木板保护,

并不得在上面转弯。

16)用火车或平板拖车运输起重机时,所用跳板的坡度不得大于15。;起重机装上车

后,应将回转、行走、变幅等机构制动,并采用三角木楔紧履带两端,再牢固绑扎;后部

配重用枕木垫实,不得使吊钩悬空摆动。

(3)汽车、轮胎式起重机

1)起重机行驶和工作的场地应保持平坦坚实,并应与沟渠、基坑保持安全距离。

139

2)起重机启动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各安全保护装置和指示仪表齐全完好;

②钢丝绳及连接部位符合规定;

③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及冷却水添加充足;

④各连接件无松动;

⑤轮胎气压符合规定。

3)启动内燃机应遵守本章5.1.3中5(2)(3)条规定。

4)作业前,应全部伸出支腿,并在撑脚板下垫方木,调整机体使回转支承面的倾斜

度在无载荷时不大于1/1000(水准泡居中)。支腿有定位销的必须插上。底盘为弹性悬挂

的起重机,放支腿前应先收紧稳定器。

5)作业中严禁扳动支腿操纵阀。调整支腿必须在无载荷时进行,并将起重臂转至正

前或正后方可再行调整。

6)应根据所吊重物的重量和提升高度,调整起重臂长度和仰角,并应估计吊索和重

物本身的高度,留出适当空间。

7)起重臂伸缩时,应按规定程序进行,在伸臂的同时应相应下降吊钩。当限制器发

出警报时,应立即停止伸臂。起重臂缩回时,仰角不宜太小。

8)起重臂伸出后,出现前节臂杆的长度大于后节伸出长度时,必须进行调整,消除

不正常情况后,方可作业。

9)起重臂伸出后,或主、副臂全部伸出后,变幅时不得小于各长度所规定的仰角。

10)汽车式起重机起吊作业时,汽车驾驶室内不得有人,重物不得超越驾驶室上方,

且不得在车的前方起吊。

11)采用自由(重力)下降时,载荷不得超过该工况下额定起重量的20%,并应使

重物有控制地下降,下降停止前应逐渐减速,不得使用紧急制动。

12)起吊重物达到额定起重量的50%及以上时,应使用低速档。

13)作业中发现起重机倾斜、支腿不稳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使重物降落在安全的地

方,下降中严禁制动。

14)重物在空中需要较长时间停留时,应将起升卷筒制动锁住,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操

纵室。

15)起吊重物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以上时,严禁同时进行两种及以上的操作动作。

16)起重机带载回转时,操作应平稳,避免急剧回转或停止,换向应在停稳后进行。

17)当轮胎式起重机带载行走时,道路必须平坦坚实,载荷必须符合出厂说明书的规

定,重物离地面不得超过500mm,并应拴好拉绳,缓慢行驶。

18)作业后,应将起重臂全部缩回放在支架上,再收回支腿。吊钩应用专用钢丝绳挂

牢;应将车架尾部两撑杆分别撑在尾部下方的支座内,并用螺母固定;应将阻止机身旋转

的销式制动器插入销孔,并将取力器操纵手柄放在脱开位置,最后应锁住起重操纵室门。

19)行驶前,应检查并确认各支腿的收存无松动,轮胎气压应符合规定。行驶时水温

应在80~90~C范围内,水温未达到80"C时,不得高速行驶。

20)行驶时应保持中速,不得紧急制动,过铁道口或起伏路面时应减速,下坡时严禁

空档滑行,倒车时应有人监护。

140

21)行驶时,严禁人员在底盘走台上站立或蹲坐,并不得堆放物料。

(4)塔式起重机

1)起重机的轨道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路基承载能力:轻型(起重量30kN以下)应为60~100kPa;中型(起重量3l~

1.50kN)应为10l一200kPa;重型(超重量150kN以上)应为200kPa以上;

②每间隔6m应设轨距拉杆一个,轨距允许偏差为公称值的1/1000,且不超过

±3mm:

③在纵横方向上,钢轨顶面的倾斜度不得大于1/1000;

④钢轨接头间隙不得大于4mm,并应与另一侧轨道接头错开,错开距离不得小于

1.5m,接头处应架在轨枕上,两轨顶高度差不得大于2mm;

⑤距轨道终端1m处必须设置缓冲止档器,其高度不应小于行走轮的半径。在距轨道

终端2m处必须设置限位开关碰块;

⑥鱼尾板连接螺栓应紧固,垫板应固定牢靠。

2)起重机的混凝土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5;

②基础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1/1000;

③埋设件的位置、标高和垂直度以及施工工艺符合出厂说明书要求。

3)起重机的轨道基础或混凝土基础应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起重机的轨道基础两旁、混凝土基础周围应修筑边坡和排水设施,并应与基坑保

持一定安全距离。

5)起重机的金属结构、轨道及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接

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Q。

6)起重机的拆装必须由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拆装资质证书的专业单位进行

拆装,作业时应有技术和安全人员在场监护。

7)起重机拆装前,应按照出厂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编制装、拆作业方法、质量要求和

安全技术措施,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作为装、拆作业技术方案,并向全体作业人员交

底。

8)装、拆作业前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路基和轨道铺设或混凝土基础应符合技术要求;

②对所拆装起重机的各机构、各部位结构焊缝、重要部位螺栓、销轴、卷扬机构和钢

丝绳、吊钩、吊具以及电气设备、线路等进行检查,使隐患排除于装、拆作业之前;

③对自升塔式起重机顶升液压系统的液压缸和油管、顶升套架结构、导向轮、顶升撑

脚(爬爪)等进行检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④对采用旋转塔身法所用的主、副地锚架、起落塔身卷扬钢丝绳以及起升机构制动系

统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⑤对装、拆人员所使用的工具、安全带、安全帽等进行检查,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⑥检查装、拆作业中配备的起重机、运输汽车等辅助机械应状况良好,技术性能应保

证拆装作业的需要;

⑦装、拆现场电源电压、运输道路、作业场地等应具备装、拆作业条件;

141

⑧安全监督岗的设置及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已达到要求。

9)起重机的装、拆作业应在白天进行。当遇大风、浓雾和雨雪等恶劣天气时,应停

止作业。

10)‘指挥人员应熟悉装、拆作业方案,遵守装、拆工艺和操作规程,使用正确的指挥

信号进行指挥。所有参与装、拆作业的人员,都应听从指挥,如发现指挥信号不清或有错

误时,应停止作业,待联系清楚后再进行。

11)装、拆人员在进人工作现场时,应正确穿戴安全防护用品,高:处作业时应系好安

全带,熟悉并认真执行装、拆工艺和操作规程,当发现异常情况或疑难问题时,应及时向

技术负责人反映,不得自行其事,应防止处理不当而造成事故。 。

12)在装、拆上回转、小车变幅的起重臂时,应根据出厂说明书的装、拆要求进行,

并应保持起重机的平衡。

13)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的结构,应使用原厂制造的连接螺栓,自制螺栓应有质量合

格的试验证明,否则不得使用。连接螺栓时,应采用扭矩扳手或专用扳手,并应按装配技

术要求拧紧。

14)在装、拆作业过程中,当遇天气剧变、突然停电、机械故障等意外情况,短时间

不能继续作业时,必须使已装、拆的部位达到稳定状态并固定牢靠,经检查确认无隐患

后,方可停止作业。

15)安装起重机时,必须将大车行走缓冲止档器和限位开关碰块安装牢固可靠,并应

将各部位的栏杆、平台、扶杆、护圈等安全防护装置装齐。

16)在拆除因损坏或其他原因而不能用正常方法拆卸的起重机时,!必须按照安全部门

批准的安全拆卸方案进行。

17)起重机安装过程中,必须分阶段进行技术检验。整机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整机技

术检验和调整,各机构动作应正确、平稳、无异响,制动可靠,各安全装置应灵敏有效。

在无载荷情况下,塔身和基础平面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4/1000,经分阶段及整机检验合格

后,应填写检验记录,经技术负责人审查签证后,方可交付使用。

18)起重机塔身升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升降作业过程,必须有专人指挥,专人照看电源,专人操作液压系统,专人拆装螺

栓,非作业人员不得登上顶升套架的操作平台,操纵室内应只准一人操作,必须听从指挥

信号;

②升降应在白天进行,特殊情况需在夜间作业时,应有充分的照明;

③风力在四级及以上时,不得进行升降作业。在作业中风力突然增:大达到四级时,必

须立即停止,并应紧固上、下塔身各连接螺栓;

④顶升前应预先放松电缆,其长度宜大于顶升总高度,并应紧固好电缆卷筒,下降时

应适时收紧电缆;

⑤升降时,必须调整好顶升套架滚轮与塔身标准节的间隙,并应按规定使起重臂和平

衡臂处于平衡状态,并将回转机构制动住,当回转台与塔身标准节之间的最后一处连接螺

栓(销子)拆卸困难时,应将其对角方向的螺栓重新插入,再采取其他措施。不得以旋转

起重臂动作来松动螺栓(销子);

⑥升降时,顶升撑脚(爬爪)就位后,应插上安全销,方可继续下一动作;

142

⑦升降完毕后,各连接螺栓应按规定扭力紧固,液压操纵杆回到中间位置,并切断液

压升降机构电源。

19)起重机的附着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起重机附着的建筑物,其锚固点的受力强度应满足起重机的设计要求。附着杆系

的布置方式、相互间距和附着距离等,应按出厂说明书规定执行。有变动时,应另行设

计。

②装设附着框架和附着杆件,应采用经纬仪测量塔身垂直度,并应采用附着杆进行调

整,在最高锚固点以下垂直度允许偏差为2/1000。

③在附着框架和ljI寸着支座布设时,附着杆倾斜角不得超过10。。

④附着框架宜设置在塔身标准节连接处,箍紧塔身。塔架对角处在无斜撑时应加固。

⑤塔身顶升接高到规定锚固间距时,应及时增设与建筑物的锚固装置。塔身高出锚固

装置的自由端高度,应符合出厂说明书的规定。

⑥起重机作业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锚固装置,发现松动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作

业,故障未排除,不得继续作业。

⑦拆卸起重机时,应随着降落塔身的进程拆卸相应的锚固装置。严禁在落塔之前先拆

所有的锚固装置。

⑧遇有六级及以上大风时,严禁安装或拆卸锚固装置。

⑨锚固装置的安装、拆卸、检查和调整,均应有专人负责,工作时应系安全带和戴安

全帽,并应遵守高处作业有关安全操作的规定。

⑩轨道式起重机作附着式使用时,应提高轨道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切断行走机构的电

源,并应设置阻挡行走轮移动的支座。

20)起重机内爬升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内爬升作业应在白天进行。风力在五级及以上时,应停止作业。

②内爬升时,应加强机上与机下之间的联系以及上部楼层与下部楼层之间的联系,遇

有故障及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检查,故障未排除,不得继续爬升。

③内爬升过程中,严禁进行起重机的起升、回转、变幅等各项动作。

④起重机爬升到指定楼层后,应立即拔出塔身底座的支撑梁或支腿,通过内爬升框架

固定在楼板上,并应顶紧导向装置或用楔块塞紧。

⑤内爬升塔式起重机的固定间隔不宜小于3个楼层。

⑥对固定内爬升框架的楼层楼板,在楼板下面应增设支柱作临时加固。搁置起重机底

座支承梁的楼层下方两层楼板,也应设置支柱作临时加固。

⑦每次内爬升完毕后,楼板上遗留下来的开孔,应立即采用混凝土封闭。

⑧起重机完成内爬升作业后,应检查内爬升框架的固定、底座支承梁的紧固以及楼板

临时支撑的稳固等,确认可靠后,方可进行吊装作业。

21)每月或连续大雨后,应及时对轨道基础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轨距偏

差,钢轨顶面的倾斜度,轨道基础的弹性沉陷,钢轨的不直度及轨道的通过性能等。对混

凝土基础,应检查其是否有不均匀的沉降。

22)应保持起重机上所有安全装置灵敏有效,如发现失灵的安全装置,应及时修复或

更换。所有安全装置调整后,应加封(火漆或铅封)固定,严禁擅自调整。

143

23)配电箱应设置在轨道中部,电源电路中应装设错相、断相保护装置及紧急断电开

关,电缆卷筒应灵活有效,不得拖缆。

24)起重机在无线电台、电视台或其他强电磁波发射天线附近施工.时,与吊钩接触的

作业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并应在吊钩上挂接临时放电装置。

25)当同一施工地点有两台以上起重机时,应保持两机间任何接近部位(包括吊重

物)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

26)起重机作业前,应检查轨道基础平直无沉陷,鱼尾板连接螺栓及道钉无松动,并

应清除轨道上的障碍物,松开夹轨器并向上固定好。

27)启动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金属结构和工作机构的外观情况正常。

②各安全装置和各指示仪表齐全完好。

③各齿轮箱、液压油箱的油位符合规定。

④主要部位连接螺栓无松动。

⑤钢丝绳磨损情况及各滑轮穿绕符合规定。

⑥供电电缆无破损。

28)送电前,各控制器手柄应在零位。当接通电源时,应采用试电笔检查金属结构部

分,确认无漏电后,方可上机。

29)作业前,应进行空载运转,试验各工作机构是否运转正常,有无噪声及异响,各

机构的制动器及安全防护装置是否有效,确认正常后方可作业。

30)起吊重物时,重物和吊具的总重量不得超过起重机相应幅度下规定的起重量。

31)应根据起吊重物和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工作速度,操纵各控制器时应从停止点

(零点)开始,依次逐级增加速度,严禁越档操作。在变换运转方向时,应将控制器手柄

扳到零位,待电动机停转后再转向另一方向,不得直接变换运转方向、突然变速或制动。

32)在吊钩提升、起重小车或行走大车运行到限位装置前,均应减速缓行到停止位

置,并应与限位装置保持一定距离(吊钩不得小于1m,行走轮不得小于2m)。严禁采用

限位装置作为停止运行的控制开关。

33)动臂式起重机的起升、回转、行走可同时进行,变幅应单独进行。每次变幅后应

对变幅部位进行检查。允许带载变幅的,当载荷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及以上时,严禁变

幅。

34)提升重物,严禁自由下降。重物就位时,可采用慢就位机构或利用制动器使之缓

慢下降。

35)提升重物作水平移动时,应高出其跨越的障碍物0.5m以上。

36)对于无中央集电环及起升机构不安装在回转部分的起重机,在作业时,不得顺一

个方向连续回转。

37)装有上、下两套操纵系统的起重机,不得上、下同时使用。

38)作业中,当停电或电压下降时,应立即将控制器扳到零位,并切断电源。如吊钩

上挂有重物,应稍松稍紧反复使用制动器,使重物缓慢地下降到安全地带。

39)采用涡流制动调速系统的起重机,不得长时间使用低速档或慢就位速度作业。

40)作业中如遇六级及以上大风或阵风,应立即停止作业,锁紧夹轨器,将回转机构

144

的制动器完全松开,起重臂应能随风转动。对轻型俯仰变幅起重机,应将起重臂落下并与

塔身结构锁紧在一起。

41)作业中,操作人员临时离开操纵室时,必须切断电源,锁紧夹轨器。

42)起重机载人专用电梯严禁超员,其断绳保护装置必须可靠。当起重机作业时,严

禁开动电梯。电梯停用时,应降至塔身底部位置,不得长时间悬在空中。

43)作业完毕后,起重机应停放在轨道中间位置,起重臂应转到顺风方向,并松开回

转制动器,小车及平衡重应置于非工作状态,吊钩宜升到离起重臂顶端2~3m处。

44)停机时,应将每个控制器拨回零位,依次断开各开关,关闭操纵室门窗,下机

后,应锁紧夹轨器,使起重机与轨道固定,断开电源总开关,打开高空指示灯。

45)检修人员上塔身、起重臂、平衡臂等高空部位检查或修理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46)在寒冷季节,对停用起重机的电动机、电器柜、变阻器箱、制动器等,应严密遮

—一

皿o

47)动臂式和尚未附着的自升式塔式起重机,塔身上不得悬挂标语牌。

(5)桅杆式起重机

1)桅杆式起重机的卷扬机应符合本章5.1.3中5.(6)的规定。

2)起重机的安装和拆卸应划出警戒区,清除周围的障碍物,在专人统一指挥下,按

照盛j厂说明书或制定的装、拆技术方案进行。

3)安装起重机的地基应平整夯实,底座与地面之间应垫两层枕木,并应采用木块楔

紧缝隙。

4)缆风绳的规格、数量及地锚的拉力、埋设深度等,应按照起重机性能经过计算确

定,缆风绳与地面的夹角应在30。~45。之间,缆绳与桅杆和地锚的连接应牢固。

5)缆风绳的架设应避开架空电线。在靠近电线的附近,应装有绝缘材料制作的护线

架。

6)提升重物时,吊钩钢丝绳应垂直,操作应平稳,当重物吊起刚离开支承面时,应

检查并确认各部件无异常时,方可继续起吊。

7)在起吊满载重物前,应有专人检查各地锚的牢固程度。各缆风绳都应均匀受力,

主杆应保持直立状态。

8)作业时,起重机的回转钢丝绳应处于拉紧状态。回转装置应有安全制动控制器。

9)起重机移动时,其底座应垫以足够承重的枕木排和滚杠,并将起重臂收紧处于移

动方向的前方。移动时,主杆不得倾斜,缆风绳的松紧应配合一致。

(6)卷扬机

1)卷扬机的作业位置应平整坚实,宜远离危险作业区,并应搭设防雨操作棚。卷扬

机安装基座应平稳牢固,周围排水畅通。操作人员的位置应能看清指挥人员和拖动或起吊

的物件。

2)当因施工条件限制,卷扬机作业位置距施工作业区较近时,操作棚除应有防雨措

施外,还应采用不小于50mm厚木板设置抗冲击棚顶或采用两层棚顶,上层棚顶应具有抗

冲击能力,上、下两层棚顶间距应不小于600mm。

3)固定卷扬机的地锚应牢固可靠,不得以树木、电线杆代替地锚。

4)从卷扬机卷简中心线到第一个导向滑轮的距离,带槽卷筒应大:于二卷筒宽度的15

145

倍;无槽卷筒应大于卷筒宽度的20倍。当钢丝绳在卷筒中间位置时,:滑轮的位置应与卷

筒轴线垂直,其垂直度允许偏差为6。,否则应设置辅助导向轮。

5)使用皮带或开式齿轮传动的部分,均应设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用开口拉板式滑

轮。

6)钢丝绳应与卷筒及吊笼(吊篮)连接牢固,在运行中应架起,使之不拖地和不被

水浸泡且不得与机架摩擦。通过道路时,应设置过路保护装置。严禁在钢丝绳运行区域内

堆放物料。

7)卷扬机绳筒应设置防止钢丝绳滑脱的保险装置。

8)禁止使用倒顺开关作为卷扬机的控制开关。使用携带式按钮开关等控制装置,必

须使用不大于36V的安全电压,其引线长度不得超过5m。

9)以动力正反转的卷扬机,卷筒旋转方向应与操纵开关上指示的方向一致。

10)作业前,应检查卷扬机与地面的固定,弹性联轴器不得松旷。并应检查安全装

置、防护设施、电气线路、接零或接地线、制动装置和钢丝绳等,全部合格后方可使用。

11)在卷扬机制动操作杆的行程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或卡阻现象。

12)卷筒上的钢丝绳应排列整齐,当重叠或斜绕时,应停机重新排列,严禁在转动中

用手拉脚踩钢丝绳。提升钢丝绳不得接长使用。端头与卷筒应用压紧装置卡牢,在卷筒上

应能按顺序排列整齐。当吊篮(吊笼)处于工作最低位置时,卷筒上的钢丝绳应不少于3

圈。

13)作业中,任何人不得跨越正在作业的卷扬钢丝绳。物件或吊笼提升后,操作人员

不得离开操作位置,物件或吊笼下面严禁人员停留或通过。休息时应将物件或吊笼降至地

面。

14)作业中如发现异响、制动不灵、制动带或轴承等温度剧烈上升等异常情况时,应

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使用。

15)作业中停电时,应切断电源,将提升物件或吊笼降至地面。

16)作业完毕,应将提升吊笼或物件降至地面,并应切断电源,锐好开关箱。

(7)龙门架(井架)物料提升机

1)一般规定

①提升机的设计与制造应先提出设计方案,有图纸、计算书和质量保证措施,并经企

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施工现场使用专业生产厂家的产品,必须要经当地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使用认

可。

提升机产品应有产品标牌,标明额定起重量、最大提升速度、最大架设高度、制造单

位、产品编号、出厂日期以及提供产品合格证。

②必须建立物料提升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落实专职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和

健全各级安全、管理责任制和操作规程。

③由专职的司机操作。提升机操作人员应经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专业培训正式考试

合格并持证上岗,人员要相对固定,未经培训不得上岗操作。

④安装与拆除提升机作业之前,应根据现场工作条件及设备情况编制装拆方案。对作

业人员进行分工及安全、技术交底,确定指挥人员与信号,划定安全警戒区域及指定监护

146

人员。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划定的警戒区域内。安装和拆除升降机作业人员,应按高处作

业人员的要求,经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⑤建立和健全定期检查与维修保养制度。施工现场应针对施工特点,认真制定定期检

查和维修保养制度。一般情况下可设定每旬或每周对物料提升机作全面的检查。查出的问

题,必须按“三定”原则落实整改(“三定”即定时、定人、定措施),经有关人员复查

确定后才能使用。

⑥对每台提升机应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或资料。其内容应包括验收、检修、保养、试

验及事故情况。

2)必须按出厂说明书规定的搭设高度和起重量安装架体,严禁随意超高和超负荷使

用。

3)搭、拆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资格,遵守《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

术规范》(JGJ 88)。作业时,应设置警戒区,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搭、拆现场。

4)架体基础地基尺寸不小于3.5m×4 m或按其出厂说明书要求确定。地基应平整夯

实,确保其承载力不_小于10kPa,并在其上浇筑厚度为300mm,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

凝土。基础表面水平误差应小于lOmm,基础四周要做好排水。若地势较低,应采用积水

坑(池)排水,积水坑(池)距架体基础应不小于5m。

5)安装架体时,应先将地梁与基础连接牢固。每安装两个标准节(一般不大于8m),

应采取临时支撑或临时缆风绳固定,并进行初校正,在确认稳定时,方可继续作业。安装龙

门架体时,两边立柱应交替进行,每安装两节,除应将单肢柱进行临时固定外,尚应将两立

柱横向连接成一体。

6)提升机附墙架的设置,应符合出厂说明书或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当出

厂说明书或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无要求时,其间隔一般不大于9m,且在建筑物的顶层

必须设置一组,提升机顶部的自由高度不得大于6m。

7)附墙架与架体及建筑物之间,均应采取刚性件连接,并形成稳定结构。附墙架的

材质应与架体的材质相同。附墙架与建筑结构的连接应进行设计,或采用《龙门架及井架

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附录三中的图示做法。

8)附墙架不得连接在脚手架上,不得使用木杆、竹杆等做附墙架与金属架体连接,

严禁使用铁丝绑扎。

9)当提升机受到条件限制无法设置附墙架时,应使用缆风绳稳固架体。提升高度大

于3lm的高架提升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采用缆风绳。

10)架体安装高度在20m以下时,应设一组缆风绳,其中龙门架每组4~6根,井架

每组4~8根。每增高lOm加设一组。

11)缆风绳应选用圆股钢丝绳,直径不得小于9.3mm。缆风绳与地面夹角不应大于

60。,其下端应与地锚连接,不得拴在树木、电线杆或堆放的构件等物体上。

12)缆风绳上端应在架体四角有横向缀件的同一水平面上对称设置,最高一组缆风绳

应设在架体顶部,缆风绳与架体的连接处应有防止架体对缆风绳剪切破坏的措施。

13)缆风绳与地锚之间,应采用与钢丝绳拉力相匹配的花篮螺栓拉紧并加保险。缆风

绳不准在架空线路上方通过,与架空线路必须保持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不;}5}小于表5—5所

规定的数值;达不到要求的,必须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在实施防护措施时,应有电气工

147

程技术人员或专职安全人员监护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实施过程中作业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安

全。防护措施应设置醒目的警告标志牌,警告标志牌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在建工程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 表5—5

基础坑槽施工,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时应有专人负责检查边坡土质稳

定情况,发现有裂缝、疏松或支撑走动,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采取加固措施。

14)提升机架体安装应垂直、稳定,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架体高度的1.5/1000。其

中井架接头应相互错开,同一平面上的接头数不得超过两个。

15)楼层卸料平台宽度应与吊篮宽度一致,平台搭设应牢固。卸料平台两侧必须装设

栏杆和挡脚板,卸料口必须安装定型化、工具化的安全门,使用中要随手关门。

16)龙门架(井架)必须装有防坠装置和定型化的停靠装置以及防冲顶限位器和安全

门等安全装置。

17)吊篮(吊笼)提升应使用双钢丝绳。提升钢丝绳尾端应固定在架体天梁中部,经

穿绕吊篮(吊笼)顶部动滑轮和天梁定滑轮再经地面定滑轮至卷扬机。提升滑轮选用滚动

轴承支承,滑轮组与架体(吊篮、吊笼)应采用刚性连接,严禁采用钢丝绳、铁丝等柔性

连接和采用开口拉板式滑轮。

18)吊篮两侧应装设高度不低于1m的安全挡板或钢网片。提升高度超过31m的高架

提升机,其吊笼顶部应设置防护顶板。吊篮(吊笼)的底板可采用50mm厚木板,当使用

钢板时,板面应有防滑措施。

19)龙门架(井架)底层周围及进料口,必须装设隔离防护栅和进料口防护棚。当架

体高度超过24.Om时,进料口必须搭设双层防护棚,上下两层间的净距应大于0.6m。防

护棚宽度应大于提升机的最大外部尺寸;其长度,低架提升机应不小于3.Om,高架提升

机应不小于5.Om。提升机架体除靠建筑物一侧外,其余三面应沿架体:全高设置防护,但

面对操作司机一侧设置的防护措施不得遮挡操作司机的视线。

20)架体安装高度在大于20m且又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以-

外时,必须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的要求装设防雷装置。

21)吊篮(吊笼)与每层楼面必须有醒目的标志和信号,司机应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层

通道及吊篮(吊笼)内作业情况。低架提升机可由作业人员直接与司机联络,高架提升机

司机不能清楚看到各层通道及吊篮(吊笼)内作业情况时,应设置专人指挥并设置闭路的

双向通信联络系统。

22)装设起重扒杆的井架,必须按原设计要求进行,并加装保险绳。作业时,吊笼与

扒杆不能同时使用。起重钢丝绳应装设限位器,扒杆不得碰到缆风绳。底部应有3~4t的

148

压重物,起重扒杆底座应高出建筑物,扒杆顶部不得高于井架,扒杆与井架夹角应在

45。一。70。之间。维修保养人员在吊篮(吊笼)中作业,应将吊篮(吊笼)稳固在架体上,

并使钢丝绳不受力。

23)龙门架(井架)安装后,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设备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

操作司机共同进行检验、试验。检验、试验应符合《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

范》(JGJ 88—1992)和有关规定。确认合格后,参加检验、试验的人员应在记录上签字,

签字后方可交付使用。

24)运行中,吊篮(吊笼)内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人员乘坐。维修、保养时必须停止使

用龙门架(井架:}。

25)使用中,除操作司机在班前和作业中进行正常检查外,设备管理部门、安全管理

部门每月应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内容应符合《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

(JGJ 88一1992)的规定。

26)龙门架(井架)卷扬机司机在操作中应遵守以下规定:

①物料在吊篮内应均匀分布,不得超出吊篮。当长料在吊篮中立放时,应采取防滚

落措施;散料应装箱或装笼。严禁超载使用。

②严禁人员攀登、穿越提升机架体和乘吊篮上下。

③高架提升机作业时,应使用通信装置联系。低架提升机在多工种、多楼层同时使用

时,应专设指挥,信号不清不得开机。作业中无论任何人发出紧急停车l信号,应立即执

行。

④闭合主电源前或作业中突然断电时,应将所有开关扳回零位。在重新恢复作业前,

应在确认提升机正常后方可继续使用。

⑤发现安全装置、通信装置失灵时,应立即停机修复。作业中不得随意使用极限限

位装置。

⑥使用中要经常检查钢丝绳、滑轮工作情况。钢丝绳报废标准应执行本章5。1.3中

5。(1)6)的规定。

⑦采用摩擦式卷扬机为动力的提升机,吊篮下降时,应在吊篮行至距地面1~2m处,

控制缓缓落地,不允许吊篮自由落下直接至地面。

⑧装设摇臂扒杆的提升机,作业时,吊篮与摇臂扒杆不得同时使用。

⑨作业后,将吊篮降至地面,各控制开关扳至零位,切断主电源,锁好开关箱。

⑩其他操作要求,应执行5.1.3中5(6)的有关规定。

27)在使用中严禁随意拆除龙门架(井架)的附墙装置、缆风绳。拆除龙门架(井

架)作业前,应先设置临时缆风绳或附墙架,而后方可拆除上层缆风绳或附墙架,确保架

体上部的自由高度不大于两个标准节或6m。

28)拆除龙门架天梁前,应先分别对两立柱采取稳固措施,保证单肢柱的稳定。

29)拆除作业中严禁从高处向下抛掷物件。

30)拆除作业宜在白天进行。夜间作业应有良好的照明,因故中断作业时,应采取临

时稳固措施。

(8)施工升降机(外用电梯)

1)一般规定

149

①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施工升降机各类管理制度,落实专职机构和专职管理人

员,明确各级安全使用和管理责任制。

②建立和执行定期检查与维修保养制度,除驾驶人员每班作业前检查外,施工现场可

设立每周或每旬进行全面检查的制度,查处的隐患,必须按“三定”原则落实整改。整改

后须经有关人员复查确认符合安全要求后才能使用。

③对每台升降机应建立技术档案或运行资料,其内容应包括产品设计参数,出厂日

期,产品编号,使用年限,重大修理记录,实际装拆次数,每次安装后的验收、检测记录

以及维修保养、试验情况等。

④升降机每次安装与拆除作业之前,企业应根据施工现场工作环境及辅助设备情况编

制安装拆卸方案,对作业人员按不同的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详细的技术、安全交底。同时

将升降机装拆方案报送工程所在地的安全监督机构备案。升降机每次装拆方案编制完成

后,必须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实施。

⑤升降机每次安装后,施工企业应当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升降机进行必要

的试验和验收。确认合格后应当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检测机构申报,经专业检

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2)施工升降机的安装和拆卸工作必须由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拆装资质证书

的专业单位进行,并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操作证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修。

3)地基应浇注混凝土基础,其承载能力应大于150kPa,地基上玉F整度允许偏差为

10mm,并应有排水设施。

4)应保证升降机的整体稳定性,升降机导轨架的纵向中心线至建筑物外墙面的距离

宜选择较小的安装尺寸。

5)导轨架安装时,应用经纬仪对升降机在两个方向进行测量校准,其垂直度允许偏

差为其高度的O.5%。。

6)导轨架顶端自由高度、导轨架与附壁距离、导轨架的两附壁连接点距离和最低附

壁点高度均不得超过出厂规定。

7)升降机专用开关箱应设在底架附近便于操作的位置,馈电容量应满足升降机直接

启动的要求,箱内必须设短路、过载、相序、断相及零位保护等装置。升降机所有电气装

置的安装均应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的有关规定。

8)升降机:睇笼周围2.5m范围内应设置稳固的防护栏杆,各楼层平台通道应平整牢

固,出入口应设防护栏杆和防护门。全行程四周不得有危害安全运行的障碍物。

9)升降机安装在建筑物内部井道中间时,应在全行程范围井壁四周搭设封闭屏障。

装设在阴暗处或夜班作业的升降机,应在全行程上装设足够的照明和楼层编号标志灯。

lO)升降机安装后,应经企业技术负责人会同有关部门对基础和附壁支架以及升降机

架设安装的质量、精度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应按规定程序进行技术试验(包括坠落试验),

经试验合格验收签证后,方可投入运行。

11)升降机的防坠安全器,在使用中不得任意拆检调整,需要拆检调整时或每用满一

年后,均应由生产厂或指定的认可单位进行调整、检修或鉴定。

12)新安装或转移工地重新安装以及经过大修后的升降机,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

坠落试验。升降机在使用中每隔三个月,应进行一次坠落试验。试验程序应按使用说明书

150

进行,当试验中梯笼坠落超过1.2m制动距离时,应查明原因,并应调整防坠安全器,切

实保证不超过1.2m制动距离。试验后以及正常操作中每发生一次防坠动作,均必须对防

坠安全器进行复位。

13)作业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各部结构无变形,连接螺栓无松动。

②齿条与齿轮、导向轮与导轨均结合正常。

③各部钢丝绳固定良好,无异常磨损。

④运行范围内无障碍。

14)启动前,应检查并确认电缆、接地线完整无损,控制开关在零位。电源接通后,

应检查确认电压正常,应测试无漏电现象,应试验并确认各限位装置、梯笼、围护门等处

的电气联锁装置良好可靠,电器仪表灵敏有效。启动后,应进行空载升降试验,测定各传

动机构制动器效能,确认正常后方可开始作业。

15)升降机在每班首次载重运行时,必须从最底层上升,严禁自上而下进行。当首次

载重运行梯笼升离地面1~2m时,应停机试验制动器的可靠性;当发现制动效果不良时,

应调整或修复后方可运行。

16)梯笼内乘人或载物时,应使载荷均匀分布,不得偏重。严禁超载运行。

17)操作人员应根据指挥信号操作。作业前应鸣声示意。在升降机未切断总电源开关

之前,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操作岗位。

18)当升降机运行中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并采用有效措施将梯笼降到底

层,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运行。在运行中发现电气失控时,应立即按下急停按钮;在未排

除故障前,不得打开急停按钮。

19)升降机在大雨、大雾、六级以上大风以及导轨架、电缆结冰时,必须停止运行,

并将梯笼降到底层,切断电源。暴风雨后,应对升降机各有关安全装置进行一次检查,确

认正常后,方可运行。

20)升降机运行到最上层或最下层时,严禁用行程限位开关作为停止运行的控制开关。

21)当升降机在运行中由于断电或其他原因而中途停止时,可进行手动下降,将电动

机尾端制动电磁铁手动释放拉手缓缓向外拉出,使梯笼缓慢地向下滑行。梯笼下滑时,不

得超过额定运行速度,手动下降必须由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操纵。

22)作业后,应将梯笼降到底层,各控制开关拨到零位,切断电源,锁好开关箱,闭

锁梯笼门和围护门。

23)司机在每班作业前检查及作业情况应做好记录,多班作业应履行交接班手续并认

真填写交接班记录。

24)拆卸升降机前,必须对升降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经检查电磁制动器的间隙应符

合要求,主传动机构运行正常,将吊笼升至导轨顶端,使对重着地,再上升500一左右

停止,吊笼应不发生下滑现象,方可进行拆卸。

25)装拆人员作业时不准穿硬底鞋和高跟鞋,衣着要灵便。拆卸时,必须设置安全警

戒区域,并有专人进行监护。

(9)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51

①认真做好扩大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工作。

②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

③原始资料调查分析。 ,

④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

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物资准备

(A)物资准备工作内容

①建筑材料准备。

②构(配)件和制品加工准备。

③建筑施工机具准备。

④生产工艺设备准备。 、

(B)物资准备工作程序

①编制各种物资需要量计划。

②签订物资供应合同。

③确定物资运输方案和计划。

④组织物资按计划进场和保管。

3)劳动组织准备

①建立工地领导机构。

②建立精干的工作队组。

③集结施工力量,组织劳动力进场。

④做好职工入场教育。

4)施工现场准备

①施工现场控制网测量。

②做好“三通一平”,认真设置消火栓。

③建造临时设施。

④组织施工机具进场。

⑤组织建筑材料进场。

⑥拟定有关试验、试制项目计划。

⑦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

5)施工场外协调

①材料加工和订货。

②施工机具租赁或订购。

③做好分包或劳务安排,签订分包或劳务合同。

6.质量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的目的

1)通过检查预知危险,清除危险,把伤亡事故频率和经济损失率降低到低于社会允

许的范围,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2)通过安全检查对施工(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预报和预防。

3)通过检查,发现施工中的不安全、不卫生问题,从而采取对策,消除不安全因素,

152

保障安全生产。

4)利用检查,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

度。

5)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6)可以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7)了解安全生产状态,为分析研究加强安全管理提供信息依据。

(2)安全检查的内容

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是查思想、查制度、查机械设备、查安全设施、查安全教育培训、

查操作行为、查劳保用品使用、查伤亡事故处理等。

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可参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对建筑施工

安全工作进行检查租评价。

(3)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

1)工地(项目)每周或每旬由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定期的安全大检查。

2)生产施工班组每天上班前由班组长和安全值日人员组织的班前安全检查。

3)季节变换前由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和安全专职人员、安全值日人员等组织的季节劳

动保护安全检查。

4)由安全管理小组、职能部门人员、专职安全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电气、机械

设备、脚手、登高设施等专项设施设备、高处作业、用电安全、消防保卫等进行的专项安

全检查。

5)由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安全专兼职人员和安全值日人员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

6)对塔机等起重设备、井架、龙门架等设施设备在安全搭设完成后进行的安全验收、

检查。

(4)安全检查的要求

1)应根据检查要求配备力量,特别是大范围、全面性安全检查,要明确检查负责人,

抽调专业人员参加检查,并进行分工,明确检查内容、标准及要求。

2)每种安全检查都应有明确的检查目的和检查项目、内容及检查标准、重点、关键

部位。对大面积或数量多的相同内容的项目可采取系统的观感和一定数量的测点相结合的

检查方法。检查时尽量采用检测工具,用数据说话。对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不仅要检

查是否有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还应进行“应知应会”的抽查,以便了解管理人员及

操作工人的安全素质。

3)检查记录要认真、详细,特别是对隐患的记录必须具体,如隐患的部位、危险性

程度及处理意见等。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应记录每项扣分的原因。

4)要尽可能认真地、全面地进行系统、定性、定量分析,进行安全评价。以利于受

检单位根据安全评价研究对策、进行整改和加强管理。

:j)对检查出来的隐患进行处理。

6)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应该进行登记,作为整改的备查依据,提供安全动态分析,根

据隐患记录和分析,制定、指导安全管理的决策。

7)安全检查中应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引起整改单位重视。对凡是有即发性事故危

险的隐患,检查人员应责令其停工,被查单位必须立即整改。

153

8)对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检查人员可以当场指出,进行纠正。

9)被检查单位领导对查处的隐患,应立即组织制定整改方案,按照“三定”(即定

人、定期限、定措施),立即落实进行整改。

10)整改工作应包括:隐患登记、整改、复查、销案。即整改完成后要及时通知有关

部门,派员进行复查,经复查整改合格后,进行销案。

7.应急预案

(1)安全排险救助的基本原则

1)及时的原则

包括及时撤离人员、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当已投

保建筑施工安全保险时)和及时进行排险救助工作。

2)“先撤人、后排险”的原则

即在发生事故或出现紧急险情之后,应首先将处于危险区域内的一切人员先撤出危险

区域,然后再有组织地进行排险工作。

3)“先救人、后排险”的原则

当有人受伤或死亡,应先救出伤者和撤出亡者,然后进行排险处理工作,以免影响对

伤者的及时抢救和对伤者、亡者造成新的伤害。

4)“先防险、后救人”的原则

在险情和事故仍在继续发展或险情仍未消除的情况下,必须先采取支护等安全保护措

施,然后救人,以免使救护者受到伤害和使伤者受到新的伤害。救人要求“急”,同时也

要求“稳妥”,否则,不但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还会使救助者受伤,增加新的抢救难度。

5)“先防险、后排险”的原则

在进入现场进行排险作业时,必须先采取可靠支护等适合的安全保护措施,以避免排

险人员受到伤害。

6)“先排险、后清理”的原则

只有在制止事故继续发展和排除险情以后,才能进行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但这一

切,都必须遵守事故的处理程序规定和得到批准以后,才能进行。

7)保护现场的原则

在事故调查组未决定结束事故现场原状之前,必须全力保护好现场的原状,以免影响

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护事故现场是所有人员的责任,破坏事故现:场是违法行为。

(2)施工伤亡事故处理程序

施工生产场所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项目领导。

项目安全技术人员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及现场情况立即上报上级业务系统,并及时填写伤

亡事故表上报企业。

企业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含伤亡人数,发生事故时间、

地点、原因等),用最快的办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部

门、公安部门检察院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各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转告各自的上

级管理部门。其处理程序如下:

1)迅速抢救伤员、保护事故现场

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不可惊慌失措,要有组织,统一指挥。首先抢救伤亡和排除险

154

情,尽量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注意,为了事故调查分析的需要,应保护好事故现场。

如因抢救伤亡和排除险情而必须移动现场构件时,还应准确作出标记,最好拍出不同角度

的照片,为事故调查提供可靠的原始事故现场。

2)组织成立调查组

企业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经理、主管经理、业务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

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发生人员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指定

的人员组织施工生产、技术、安全、劳资、工会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

查。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f1会同现场所在地区的市(或区)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

检察院、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死亡事故应按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公安、监察、检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

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调查组成员中与发生事故有直接利

害关系的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工作。

3)现场勘察

调查组成立后,应立即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因现场勘察是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

涉及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勘察时必须及时、全面、细致、准确、客观

地反映原始面貌,其勘察的主要内容有:

①作出笔录。

②实物拍照。

③现场绘图。

14)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搞清事故原因,以便从中吸取教

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分析的步骤和要求是:

①通过详细的调查,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

②事故分析时,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

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

③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人手,:逐步深入到间接

原因。

④确定事故的性质。

⑤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找出防止发生类似事故的具体措施,并应定人、定时间、定

标准、定完成措施的全部内容。

:5)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在完成上述几项工作后,应立即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

理意见及本次事故的教训、估算和实际发生的损失,对本事故单位提出的改进安全生产工

作的:意见和建议写成文字报告,经安全调查组同志反复研究,统一认识。不可强求一致,

但报告上应言明情况,以便上级在必要时进行重点复查。

6)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事故的审理和处理结案,同企业的隶属关系及干部管理权限一致。一般情况下县办企

业和县以下企业,由县审批;地、市办的企业,由地、市审批;省、直辖市企业发生的重

大事故,由直属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征得劳动部门意见,报主管委、办、厅批复。

155

关于重大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重大事故的调查、罚则等其他事项可参见《工程建设

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

8.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程序

参照本书第1章1.5中相关内容。

§5.2起重吊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例

5.2.1塔吊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浅基础设计)实例

1.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A座工程位于甲花园内西北角,西临乙住宅楼,北面和西面有甲花园原有

围墙,沿西面围墙有高压输电线路。

建筑设地下1层,地上18层,地下室作为设备用房和防空地下室,建筑物地上高度

为64m,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物东西长30m,南北宽25m,总建筑面积1436lm。。施工

.煎平而布罟叩.图5—5.

图5—5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结构为柱下墩式基础,基础承台底标高为一9.500m。本工程属深基坑开挖工程,基坑

支护采用喷锚网支护。

(2)水文:比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建筑场地属于中硬性场地,Ⅱ类建筑场地,本场地范围内岩土

(砂)层自上而下主要由三个单元组成,即①层人工杂填土层(Q芋’);②层第四系上更新

统冲积老黏性土(Q山一);③层志留系含粉砂泥岩(5)。见表5-6。各土层地质参数见表

5‘7。

156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测得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中,接受:定

气降水和地表散水的渗透补给,水量较小且分布不连续,是基坑内积水的主要水源。

根据本场地水质分析资料,场地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无腐蚀性。

2.编制依据

(’1)《某高层住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FO/23B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4)本工程《(基坑喷锚支护方案》。

(5)本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6)本工程相关图纸。

(7)其他依据参见本章5.1.3中第2条。

157

3.危险源及相关控制措施

参见本章5.1.3中第3条规定。

4.安全技术设计

(1)塔吊基础的设计

1)基础的选型

根据《l~0/23B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和《甲花园某栋高层住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塔吊基础采用独立承台基础,长×宽×高尺寸为5400mm×5400mm×1400mm,选用强

风化含粉砂泥岩(s)作为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厂k=600kPa。

塔吊基础的施工详见图5—6、图5-7、图5—8。

图5—6塔吊基础平面定位图

图5—7塔吊基础剖面图

(Ⅱ)1一l剖面图;(6)2_2剖面图

158

图5—8塔吊基础配筋图

2)基础设计计算书

(A)参数信息(参照塔吊使用说明书)

根据塔吊正常运转以及工程实际需要,考虑塔吊的安装高度为’78m,共需要标准节26

节,每个标准节高3m,塔吊的配重为11.17t,按塔吊使用说明书计算:

塔吊自重为:67.246t=672.46k.N

基础自重为:5.4 x5.4×1.40×24=980kN

活荷载为最大起吊重量:10 t=100kN

倾覆力矩:1450kN·m

塔身宽度:1.6 m

(B)塔吊基础承载力计算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2条。

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

P~=警+等 (5_4)

廿 W

‰=警一苦 (5_5)

当偏心距较大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

k=警 (5-6)

式中 卜塔吊作用于基础的竖向力,包括塔吊自重和最大起重荷载,F=1.2×(672.46+

159

101))=926.95kN;

G皿基础自重和基础上面的土的自重,G=1.2×(980+20×5.4×5.4×8.2)=

6914.69kN:

曰——基础底面的宽度,曰=5.4m;

卜基础底面的抵抗矩,形=5.4。/6=26.24m。;

』I卜—倾覆力矩,M=1.4×1450 kN·m=2030 kN·m;

0——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距离,

。=5.4/2一篇=2.44m

经计算得到:

P一=堕半+罴=346。28kPa

‘一一 S 40 。26.24一 。

Pmlr,=堕半一恶_191.55kPa

‘一 5.4。 26.24一”““““

Pkma,。=型要羔篆掣=396.。76kn

‘ 3×5.4×2.44 。 一

(C)地基基础承载力验算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4条,有

正=/0+叩by(6—3)+叼dy。(d一0.5) (5。7)

式中工——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厶=600kPa;

叼。——基础宽度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仇=2;

叩。——基础埋深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叼。=3;

y——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取20.5kN/m。;

y。——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取20 kN/m。;

6——基础底面宽度,取6=5.4m;

d——基础埋置深度,取d=8.2m。

经计算得到:

。无=600+2×20.5×(5.4—3)+3×20×(8.2—0.5)=1160.4kPa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工大于最大压力设计值P一=346.28kPa,满足要求。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工大于偏心距较大时的压力。Pkma~。=396.’76kPa,满足要求。

(D)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一-2002)第8.2.7条,有

E≤0.邛hZamhc. (5。8)

式中卢。,——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取卢hp=0.95;

Z——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Z=1.57kPa;

口。——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口。=(口。+吼)/2

160

。。=[1.6+(1.6+2×1.36)]/2=2.96m;

‰——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1.36m;

pj——最大压力设计值,pi=396.76kPa;

E——实际冲切承载力,E=p4j=396.76×(5.4+4.4)×0.5/2=972.06kN。

允许冲切力:0.7×0.95×1.57×2960×1360=4202927N:4202.93kN。实际冲切力

不大于允许冲切力设计值,所以能满足要求。

(E)基础承台的配筋

应按抗弯计算确定,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8.2.7条。

抗弯计算公式:

M,=丧口;[(2z+口’)(p一+p一筹)+(p一一p)z] (5—9)

式中0。——任意截面I。I至基底边缘最大反力处的距离,取n,=1.9m;

p——截面I—I的基底反力,

卿一等=396.76×等等竽=293.78kPa396 293 kPa;

p。pm“×——;:l=·76×兰二写专了茅。·78;

0’——截面I-I在基底的投影长度,取口’=1.6m;

Z——基础底面的边长,Z=5.4m。

经计算得:

M=击×1.9。×[(2×5.4+1.6)×(396.76+293.78—2×6914.69/5.4。)

+(396.76—293.78)×5.4]=974.09kN‘m

计算配筋面积

A。=6_‰=974.09×1。‘/(。.9×300×1000 x 1.36):2652.8 mm2

塔吊基础配筋如图5—8所示。

3)塔吊稳定性验算

根据塔吊模型简图参照本章5.1.3中4.(2)条规定计算,经计算满足要求。

4)塔吊的选型及平面布置

(A)塔吊的选型及平面布置的原则 .

①满足使用功能,尽量覆盖整个建筑施工平面及各种材料堆场。

②起吊重量与工作半径满足施工要求。

③满足塔吊的各种性能,确保塔吊安装和拆除方便。

④降低费用,使塔吊安装和拆除费用尽量降低。

(B)根据本工:程的现场实际情况和结构特点,采用一台FO/23B塔式起重机,工作半

径为45m,完全可以覆盖整个施工工作面和材料堆场。

(c)考虑到建筑物距离乙住宅楼只有13m左右,塔吊在工作旋转时,起重臂可能触

161

及到住宅楼,故选定将塔吊布置在建筑物西南角,将塔吊起重臂工作旋转角度锁定在北一

东一南180~范围内,可以满足施工要求。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详见图5—5。

(D)考虑以上原则,同时考虑到塔吊附着与建筑物结构的稳固连接,以及现场场地

的局限范围,将塔吊予以定位,塔吊基础定位详见图5—6,此时的位置已经是距离结构的

最小距离,塔吊附墙杆由塔吊附着框伸到②/④轴和③_/⑧轴的柱子上,长度约为4m,附

墙杆与⑧轴的:夹角约为55。。

(2)塔吊基础的施工

1)基础施工的程序图

塔吊基础施工流程图详见图5—9。

2)基础土方的开挖

塔吊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开挖

清底。为了避:免在开挖过程中扰动基坑底部土

层,挖掘机开挖时尤其要注意挖掘的深度,底

部余留200—300mm厚度土,剩余部分利用人工

清底,直至开挖到位。开挖后对坑底土层进行

夯实。

由于现场场地的局限,塔吊基础的南侧与

西侧已经没有放坡余地,对塔吊基础的南侧、

西侧土层必须采取喷锚加固,加固设计方案由

基坑支护单位设计并负责施工。

3)基础垫层的施工

本工程塔吊基础垫层采用:lOOmm厚C10混凝

土垫层,基础垫层尺寸为5600mm×5600mm,砖

胎模一侧为基础外伸300mm,其他三侧均为外伸

lOOmm。在施工基础垫层前,必须认真夯实基底土层,垫层混凝土浇筑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

证垫层表面的平整度。

4)基础钢筋绑扎

基础钢筋配筋详见图5—8。钢筋的制作绑扎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要求绑扎牢靠,

碰撞不变形,绑扎完毕必须经钢筋工长、质检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5)塔吊固定支腿的安装

塔吊固定支腿的定位及安装详见图5—10、图5一11。安装塔吊固定支腿及预埋件的安

装必须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6)基础混凝土的浇筑

本工程塔吊基础采用C35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操作规程进

行,浇筑时一定要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振动棒插点要均匀,尤其是固定支腿附近的混凝

土,要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振动时严禁碰撞固定支腿,如发生碰撞,必须检查固定支腿

是否移位,确认未发生移位等现象后方可进行继续浇筑。基础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收光抹

平,并形成一定坡度坡向基础旁边的排水沟。

 

图5—9塔吊基础施工流程图

162

图5—10塔吊固定支腿定位详图

图5—1l塔吊固定支腿安装示意图

7)基础的排水系统设置

塔吊基础排水示意图详见图5—12。

5.施工要求

参见本章5.1.3中第5条规定。

6.质量安全检查

(1)为保证塔吊正常使用,工

程施工顺利进行,在塔吊基础的施

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以及

相关规范进行施工。

(2)固定支腿周围钢筋数量不

得减少和切断,主筋通过支腿有困

难时,允许主筋避让。

(3)吊起装配好的固定支腿和

塔吊标准节整体,浇筑混凝土,在

标准节的两个方向的中心线上挂铅

垂线,保证预埋后标准节中心线与

水平面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00

(4)质检员要对整个施工过程

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

(5)其他具体检查事项详见本 .

章5.1.3中第6条内容。

图5—12塔吊基础的排水示意图

。)塔吊基础排水平面图;(6)排水沟剖面图;(c)集水井剖面图

163

7.应急预案

参见本章5.1.3第7条规定。

8。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程序

参照本书第1章1.5节中相关内容。

5.2.2塔吊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桩基础设计)实例

1.工程概况

××后勤服务中心工程位于××市××路与××路交汇处。地下1层,半地下1层,

地上17层,建筑高度为65。65 m,总建筑面积为20298.03m。。安装一台塔吊,其塔吊的

型号为QTZ63,第一次拟安装高度为41 m(起吊臂至基础平台高度),:嗒机最大工作幅度

为48m,最终安装高度90.Om,平衡臂长约14m,平衡重9’750kg c,安装现场位于塔机中心

北面的空地上,场地较为宽敞,塔机的地面组装较方便。现场没有太大的障碍物和沟、管

道等不利因素,也没有电线经过,有利于安装工作。

2.编制依据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4)本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5)本工程相关图纸。

(6)其他依据参见本章5.1.3中第2条。

3.危险源及相曩控制措施

参见本章5i.1.3第3条规定。

4.安全技术设计

(1)塔吊基础结构的计算

从塔式起重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该设备的基础、设备结构、设备结构的材料、设备

的工作性能和操作系统等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安全。在设计计算中应重点计算设备基础

的稳定性及设备抗倾覆的能力。因该工程的塔吊设备由生产厂家进行安装和施工操作,现

只对设备基础进行计算。根据设备厂家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根据前面的已知条

件,同时按某勘察研究院对本施工项目进行的地质勘察报告中第20号孔的土层勘察情况

对基础进行设计。为确保在一7.00m板施工前就可投人塔吊进行施工,塔吊基础布置在

±0.00m楼面板以下。

本塔吊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35,承台混凝土强度为(;35,承

台面标高一0.10m,承台尺寸选5.0m×5.0m×1.0m,承台与孔桩连成一体。预埋螺栓材

料:采用40Cr材质,螺纹M30,热处理‘r235共16条,螺母M30材质40Cr。按照塔吊基础

图固定在钢筋网上,定好标高后再进行基础承台的浇筑。现以某公司生产的Q1263式塔

吊,对塔吊基础结构进行设计与复核验算。

1)塔吊的相关技术参数

塔吊总重:塔吊独立自重(整机重量)为318.90kN,其中前臂长48.Om,平衡臂长

14.0m,平衡尾石共重9.75t,塔身标准节截面1.6m×1.6m×2.50m。塔身的截面尺寸为

1.60m×1.60m。

164

塔吊基础面受力情况:塔吊基础面所承受的倾翻力矩M=1220.0kN·m,垂直力R=

473.0kN;桩基础采用4条咖800钢筋混凝土桩,桩底入泥岩层1.00m,且桩长不得小于

10.0m,单根桩底的地基承载力按R:1100kPa考虑。

2)塔吊基础设计与相关的计算

(A)塔吊基础面的受荷数据依据QTZ63塔吊的使用说明书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参数

如下:

①基础面所承受的弯矩帆=1220.0kN·m。

②基础面所承受的垂直力R=473.0kN(含吊重物60kN时对基础的:垂直力)。

(B)塔吊基础截面尺寸的设计

塔吊基础果用4根西800人工挖孔桩

支承,桩长不小于10.0m,且嵌入泥岩

层不小于1.0m。

桩承台的截面尺寸为5。0m×5.0m×

1.0rn(6×z×九),塔吊基础平面图详见

图5一13。

3)塔吊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和弯

矩计算

图5—13塔吊基础平面图

注:图中*轴的方向是随机变化的,设计计算时应按照倾

覆力矩肘最不利方向进行验算。

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F=

1.2气=l。2 x473=567.6kN,

塔吊的倾覆力矩M=1.4帆=1.4×

1220=1708kN·m。

4)矩形承台弯矩及单桩桩顶竖向力的计算

(A)桩顶竖向力的计算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的第5.1.1条。

耻半±舞±警 仔㈣

式中乃——单桩个数,n=4;

F一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F=567.6kN;

卜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设计值,G=1.2×(25×B。×B。×皿+20×B。x曰。x

D):1.2 x(25×5×5×1+20×5×5×O.1)=810kN;

坂,眠——承台底面的弯矩设计值,M=1708kN·m;

z柚),i——单桩相对承台中心轴的z、y方向距离,取为詈=1.5m;

以——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力设计值。

经计算得到:

喂=半±警±警=婴产±等等

Ⅳ一=629.07kN<1.2R=1.2×1100=1320kN

Ⅳmi。=59.73kN>O

165

满足要求。

(B)矩形承台弯矩的计算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的第5.6.1条。

Mrl=∑NilY;

呱1=∑Nilz£ (5—11)

其中M;。,M,,——计算截面处z、Y方向的弯矩设计值(kN·In);

z;,y。——垂直Y轴和z轴方向自桩轴线到相应计算截面的距离,取a/2一B/2=

0.70m;

M,——扣除承台和承台上土的自重的单桩桩顶竖向净反力设计值(kN),

Ⅳfl:Ⅳi一导:629.07一_81_0:426.57kN/m2;

经过计算得到弯矩设计值:

Mxl=Myl=2 x0.70 x426.57=597.19kN。m

5)矩形承台配筋计算

小靠=丽597丽.19 x 106=23040 9Lh o 9 300 960 一

一。.n.×× ……~

塔吊基础承台底板每米宽的配筋:2304÷5.0=460.8ram。

配双层双向也14@150,A。=1026.25mm。>460.8ram。

A:=pbh=0.1%×5000.0×1000.0=5000.0 mm。(基础承台配筋量的计算)

A。:1026.2_5×5.0=5131.25ram。>A:=5000.0 mm。

上、下两层网筋之间采用西10@300的箍筋作为拉结筋。

人工挖孔桩的截面配筋按照最小构造筋的要求(以最小配筋率P曲--0.5%)计算

A。1=pmi。A=O.5%×仃一=0.5%×仃x400。=2512mm。

其桩体截面的配筋为17也14,A。=2615.62mm。>25|2mm。;箍筋为~b6@200/100。

6)承台的抗冲切验算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的第5.6.1条。

y0Fz≤2[乜。(b。+a。) +o/。(五。+口0x)]f,h0 (5。12)

式中%——建筑桩基重要性系数,取帕=1.0;

疋一一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作用在冲切破坏锥体上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的冲切力设计值,取F2=F一∑Ni=567.6kN;

‰——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取h。=Ho-40ram=0.96m;

口。,0。,——塔吊柱边至桩边的水平距离,

a。。=a。,=1.5一1.6/2—0.8/2=0.3m>0.2ho=0.2 x0.96=0.192m

故取a。=a。,=0.3m;

A。:,A。,——冲跨比,A。=A。,=aox/h0=0.3/0.96=O.3125;

“。,,OLoy——冲切系数,饯。;=0[。=0.72/(A。+0.2)=0.72/(0.3125+0.20)=1.405;

b。,ho——塔吊柱截面尺寸,b。:h。=1.6m;

工——承台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Z=1.57N/mm。;

166

经计算得到:

2×[1.405 x:(1.6+0.3)+1.405×(1.6+o.3)]×1570 x0.96=16093.881d~I>567.6kN

满足要求。

7)承台抗剪切验算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的第5.6.8条和第5.6.11条。

yoy≤触60ho (5—13)

当0.3≤A<1.4时

卢=而0.12(5-14)

当1.4≤A≤3.0时

卢=ji0.订2(5-15)

式中7。——建筑桩基重要性系数,取1.0;

卜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V=Nm。=629.07kN;

工——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工=16.7N/mm。;

6。——承台计算截面处的计算宽度,b。=5m;

矗。——承台计算截面处的有效高度,取凰减去保护层厚度,h。=巩一40ram=960aan;

A——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A;=杀,A,=薏,此处,“;,n,为柱边(墙边)或承台变阶

处至茗、y方向计算一排桩的桩边水平距离,取口,=[0一d一81]/2,当A<0.3

时,取A=0.3;当A>3时,取A=3;A满足0.3—3.0,A:=0.31;

经计算得到:

n.0×629。07≤0。20×16。7×1000×5×960/1000=16032kN

已满足抗剪要求,只需构造配箍筋。

8)桩承载力验算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的第4.1.1条。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应满

足下面的公式:

y0Ⅳ《A (5‘16)

式中y。——建筑桩基重要性系数,取1.0;

工——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丘=16.7N/ram。;

A——桩的截面面积,A=0.5024m。。

经计算得到:

629.07kN<16700×0.5024=8390.1kN,满足要求,只需构造配筋。

(2)塔吊稳定性验算

根据塔吊模型简图参照本章5.1I 3中4(2)规定计算,经计算满足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计算后,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所以,本基础按下列要求进行施工:

1)塔吊基础采用四桩桩上承台基础,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5,钢筋采用17查

14,箍筋西6@200/100,桩长从自然地面下开始不少于10m。

167

2)承台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钢筋采用Ⅱ级,钢筋配双层双向①14@150,

上、下两层网筋之间采用咖10@300的箍筋作为拉结筋。

(4)安装j亨案

1)用25t吊车作为起重设备进行吊装。

2)按安装顺序堆放好塔机部件。

3)将十字梁安装在准备好的专用混凝土基础上,校准好水平,将底架节(无顶升支

耳的标准节)和底节在地面上连接好,紧固好连接螺栓,吊上十字底梁并用螺栓连接好,

用经纬仪检查底节的垂直性,保证主弦杆四面的垂直方向偏斜允许偏差:为l%。。

4)吊装顶升套架、回转塔身、塔帽,用高强螺栓将下支座与顶升套架、下支座与塔身标

准节、回转塔身与帽连接好,注意塔顶的前方(有塔顶滑轮一侧)应与操纵室前方一致。

5)整体吊装平衡臂。首先在地面上连接一、二节臂,在平衡臂上安装工作平台、栏

杆、起升机构、电气控制柜,然后将平衡臂平衡,吊装时臂下严禁站人。

6)整体吊装起重臂。首先在地面上连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节臂,吊

点位置在臂架重心,吊装时两端各系一条20m长的绳索,以保证起重平衡,吊装时超重臂

下严禁站人。

7)吊装配重块,配重块数量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要求。

8)装吊钩,顶升标准节,顶升过程中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要求。

9)安装调试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高度限位器、变幅限位器、回转限位器,

使其达到《塔式起重机技术条件》(GB/T 9462—1999)中的要求。

10)安装作业时,风力不得大于4级。

5.施工要求

施工准备如下:

1)安装前准备

①组织准备好25t吊车一台,常规配备安装工具及吊具一批。

②配备落实好安装人员:指挥工、安装工4—6人,电工1人,塔机司机2人。

③开班前会,讲解本次安装作业方案的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安全要求,并做好安全安

装技术交底备案。

④做好安装现场的清理工作,平整进出口道路,清理现场各种障碍杂物,使之具备安

装条件。

⑤要求施:r单位在我方进行安装作业范围内的一切施工作业暂停。

2)安装过程中人员分工情况

①塔机操作工2人,其中一人在操作室内进行塔机的起吊和两边平衡调整时小车的移

动;另一人则:在液压顶升系统操作平台上进行液压顶升系统的操作。两f名操作工不能同时

进行操作,当一人操作时,另一人则必须断掉其操作控制电源。

②起重工2人,其中一人在地面进行指挥,另一人则在塔机上面进行基本塔安装时就

位指挥,加节顶升时圆形环上小吊钩的挂绳及脱绳。

③电工1人,负责塔机电气部分的通畅及各种限位器的安装调整。

④安装工4人,负责塔机各种螺栓和销轴连接及调整。

⑤其他参见本章5.1.3中第5条。

168

第6章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6.1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6.1.1适用范围

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方法适用于:

(1)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扣件钢管脚手架。

(2)整体升降钢管脚手架。

(3)悬挑式钢管脚手架。

(4)门式钢管脚手架。

(5)吊篮。

(6)卸料平台。

6.1.2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见图6—1。

6.1-3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应包含建筑结构类型、建筑物或构

筑物的尺寸、总高及层高,结构及构件的截面尺

寸,房屋的开间、进深,悬挑等特殊部位的尺寸,

地基土质情况、地基承载力值,施工的作业条件,

混凝土的浇筑、运输方法和环境等等。

2.主要编制依据

(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

范》(JGJ 130);

(2)《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

范》(JGJ 128);

(3)《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

程》(DGJ 08__905);

(4)《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3.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1)脚手架工程事故的类型

1)整架倾倒或局部垮架。

2)整架失稳,垂直坍塌。

3)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

170

图6一l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

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170

4)落物伤人(物体打击)。

5)不当操作事故(闪失、碰撞等)。

(2)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1)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

①构架缺陷:构架缺少必须的结构杆件,未按规定数量和要求搭设:睦墙件等。

②在使用过程中任意拆除必不可少的杆件和连墙件等。

③构架尺寸过大、承载能力不足或设计安全不够与严重超载。

④地基出现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2)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

①作业层未按规定设置围挡防护。

②作业层未满铺脚手板或架面与墙之间的间隙过大。

③脚手板和杆件因搁置不稳、扎结不牢或发生断裂而坠落。

④不当操作产生的碰撞或闪失等。

3)不当操作事故

①用力过猛,致使身体失稳。

②在架面上拉车退着行走。

③拥挤碰撞。

④集中多人搬运或安装较重构件。

⑤架面上的冰雪未清除,造成滑落。

4)落物伤人(物体打击)

①在搭设或拆除时,高空抛掷构配件,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

②架体上物体堆放不牢或意外碰落,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

③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等。

5)其他伤害

①在不安全的天气条件(六级以上大风、雷雨和雪天)下继续施工。,

②在长期搁置以后未作检查的情况下重新投入使用。

③脚手架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没有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3)危险源的监控

1)对脚手架的构配件材料的材质,使用的机械、工具、用具进行监控。

2)对脚手架的构架和防护设施承载可靠和使用安全进行监控。

3)对脚手架的搭设、使用和拆除进行监控,坚决制止乱搭、乱改和乱用情况。

4)加强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进行监控。

4.安全技术设计

(1)一般规定

1)确定脚手架工程的设计方法和需设计计算的项目。

2)选用合适的脚手架设计公式和计算参数。

3)必要时,应对需进行实物(架)试验的单项(件)或整体作出规定。

(2)构造要求

1)落地式外脚手架

171

应设计脚手架的平立面布置;纵、横向:水平杆布置;立杆布置;连墙件布置;门洞处

构配件布置;剪刀撑和斜撑布置;斜道布置;脚手板与栏杆、护栏的要求;安全网布置;

防电避雷措施。

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应设计脚手架的平立面布置和提升机构的立面布置;底部承力桁架的组合系统;主框

架;支架体系;爬升系统;荷载预警系统;动力及控制系统;安全保证系统;附墙承力、

动力构件;脚手板与栏杆、护栏的要求;安全网布置;防电避雷措施。

3)悬挑式脚手架

对于挑梁式悬挑脚手架应设计脚手架的平立面布置;纵、横向水:平杆布置;立杆布

置;连墙件布置;门洞处构配件布置;剪刀撑和斜撑布置;斜道布置;脚手板与栏杆、护

栏要求;安全网布置;防电避雷措施。还应说明挑梁与横梁的选型、布置;立杆与挑梁

(或横梁)的连接方式与做法。

4)门式脚手架

应设计门式脚手架的平、立面布置;门架构造与布置;配件布置;加固杆布置;转角

处门架连接做法;连墙件布置;通道洞口做法;斜梯做法;脚手板与栏杆、护栏布置;安

全网布置;防电避雷措施。

5)吊篮脚手架

要有对吊篮和挑梁的固定方法,对吊篮和挑梁、吊绳、手扳和电动葫芦进行设计计

算,并绘制图纸。

6)卸料平台

无论是落地式还是悬挑式,都要对结构:眵式进行结构计算和设计。

(3)设计计算

1)落地式外脚手架

在对荷载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纵、横向水平杆的强度、挠度,扣件抗滑承载力,脚

手架稳定性,脚手架最大搭设高度,连墙件稳定性,抗滑承载力,地基承载力进行验算,

编写设计计算书。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R规范》(JGJ 130)

第5章等。

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定型主框架、定型支撑框架、导轨与每个楼层的固定、设计荷

载、压杆及受拉杆件的长细比等组成部件均应进行设计验算,并对防坠、防倾安全装置性

能验算,编写设计计算书。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DGJ 08—905)和《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等。

3)悬挑式脚手架

对于挑梁式脚手架,除应对纵、横向水平杆的强度、挠度,扣件抗滑承载力,脚手架

稳定性,脚手架最大搭设高度,连墙件稳定性、抗滑能力进行验算,还应对挑梁与横梁的

强度、挠度、稳定性以及挑梁(或支撑杆)与结构的连接强度,支撑杆的稳定性进行验

算。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第5章、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等。

4)门式脚手架

172

应对荷载(包括恒载、施工荷载、风荷载)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对门架立杆的稳

定性,脚手架最大搭设高度,连墙件的稳定性和抗滑承载力,立杆地基承载力进行验算。

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2000)第5章等。

5)吊篮脚手架

对吊篮和挑梁的连接强度、吊绳的强度、手扳和电动葫芦进行设计计算。

6)卸料平台

对于悬挑卸料平台,应对主、次梁进行选型,并对其抗弯强度、稳定性进行验算;还

应对钢丝拉绳及其拉环的强度进行验算。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

全技术规范》(JGJ 130)第5章、《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等。

5.脚手架工程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1)根据施工方案及单项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预算,作出设备材料计划表,组织设

备、材料、工具的加工、采购等准备工作。质量要求:要保证所选取用的原材料的材质、

力学性能及几何尺寸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质量保证书;对所用原材料抽样检验,关键

部件如承力框架、拉杆、钢管、电动提升机构、穿墙螺栓等有焊缝检验探伤报告、产品合

格证。

2)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安全施工要求组织人员,并进行技术交底。人员要求:搭拆

脚手架必须由专业架子工担任,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

则》(GB 5036)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上岗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凡不适于高处作业者,

不得上脚手架操作。搭拆脚手架时工人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在施工前,

工程安全负责人应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及进行技术交底。

3)对场地进行平整,对基础做好排水,修通道路,并保证用电、用水安全。

(2)地基与基础

1)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必须根据脚手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进行。

2)脚手架底座底面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mm。

3)脚手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放线定位。

(3)搭设

搭设工作应在主要负责人对安全施工方案审核审批,并对搭设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后方

可进行。在搭设时应严格按照搭设顺序进行搭设,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按照规定的构造方案和尺寸进行搭设。

2)及时与结构拉结或临时支顶,以确保搭设过程的安全。

3)拧紧扣件(拧紧程度要适当)。

4)有变形的杆件和不合格的扣件(有长度、扣接不紧等)不能使用。

5)搭设工人必须系安全带。

6)随时校正杆件的垂直和偏差,避免偏差过大。

7)没有完成的脚手架,在每日收工时,一定要确保架子稳定,以免发生意外。

(4)拆除

173

脚手架使用完毕后立即拆除,在脚手架拆除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对脚手架进行安全检查,确认不存在严重隐患。如存在影响拆除脚手架安全的隐

患,应先对脚手架进行修整和加固,以保证脚手架在拆除过程中不发生危险。

2)在拆除脚手架时,应先清除脚手板l:或竹笆板)上的垃圾杂物,清除时严禁高空

向下抛掷,大块的装入容器内由垂直运输设备向下运送,能用扫帚集中的要集中装入容器

内运下。

3)脚手架在拆除前,应先明确拆除范围、数量、时间和拆除顺序、方法,物件垂直

运输设备的数量..脚手架上的水平运输、人员组织、指挥联络的方法和用语,拆除的安全

措施和警戒区域。

4)严格遵循拆除顺序,由上而下,后搭者先拆,先搭者后拆,同一部位拆除顺序是:

栏杆-+竹脚手板_剪刀撑_÷大横杆叶小横杆一斗立杆。

5)外脚手架的拆除一般严禁在垂直方向上同时作业,因此要事先做好其他垂直方向

工作的安排。

6)拆除脚手架时,下部的出入口必须停止使用,对此除监护人员要特别注意外,还

应在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停用标志和围栏,此装置必须在内、外双面都加以设置。

7)拆除脚手架时,坠落范围内应有明显“禁止入内”字样的标志,并有专人监护,

以保证拆脚手架时无其他人员入内。

8)对于拆除脚手架用的垂直运输设备要用滑轮和绳索运送或塔吊配合,严禁乱扔乱

抛,并对操作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交底,规定联络用语和方法,明确职责,以保证脚手架

拆除时其垂直运输设备能安全运转。

9)拆下的脚手架钢管、扣件及其他材料运至地面后,应及时清理,将合格的、需要

整修后重复使用的和应报废的加以区分,按规格堆放。对合格件应及时进行保养,保养后

送仓库保管以备日后使用。

10)如脚手架拆除遇大风、大雨、大雾天气时应停止作业。

11)拆除时操作人员要系好安全带,穿软底防滑鞋,扎裹腿。

12)脚手架拆除过程中,不得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则应该在安全技术交底中交代清

楚。

6.脚手架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1)材质要求

1)钢管材质要求

(A)脚手架钢管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Ii:缝电焊钢管》(GB/T 13793)或《低压流

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2)中规定的3号普通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碳素结构钢》(GB/rl”700)中Q235一A级钢的规定。

(B)每根钢管的最大质量不应大于25kg,宜采用妒8×3.5钢管。

(c)钢管的尺寸和表面质量应符合下歹『』规定:

(a)新旧钢管尺寸、表面质量和外形应分别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

术规范》(JGJ 130—2001)第8.1.1、8.1.2条规定。

新钢管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174

(函应有质量检验报告,钢管材质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q、228)的有关规定。-

③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

④钢管外径、壁厚、端面等的偏差,应分别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

术规范》(JGJ 130—2001)表8.1.5的规定。 -

⑤钢管必须涂有防锈漆。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第8。1.2条规定,旧

钢管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表面锈蚀深度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30—

2001)表8.1.5序号3的规定。锈蚀检查应每年一次。检查时,应在锈蚀严重的钢管中抽

取3根,在每根锈蚀严重的部位横向截断取样检查,当锈蚀深度超过规定值时不得使用。

②钢管弯曲变形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30—

2001)表8.1.5序号4的规定。

(b)钢管上严禁打孑L。

2)扣件材质要求

①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应采用可锻铸铁制作扣件,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

手架扣件》(GB 1,5831)规定;采取其他材料制作的扣件,应经试验证明其质量符合该标

准的规定后方可使用。

②脚手架采用的扣件,在螺栓拧紧扭力矩达65kN·m时不得有破坏。

3)脚手板材质要求

①脚手板可采用钢、木、竹材料制作,每块质量不宜大于30kg c,.

②冲压钢脚手板的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B/rf。700)中Q235一A

级钢的规定,其质量与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30—2001)第8.1.1条规定和第8.1.4条第1款的规定,并应有防滑措施。

③木脚手板采用杉木或松木制作,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7K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5)中级材质的规定。脚手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两端应各设直径为4m/n的镀

锌钢丝箍两道。

④竹脚手板宜采用由毛竹或楠木制作的竹串片板、竹笆板。

4)、连墙件材质要求

连墙件的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一A级钢的规

定。经检验合格的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平稳,堆放场地不得有积水,

并对数量进行核实。

5)安全网材质要求

(A)架设安全网作业使用的所有材料及材质,必须经过检查并符合其专项安全施工

组织设计的要求。

(B)安全网的支撑系统,宜选用脚手架钢管,也可采用木或竹材料搭设。当使用脚

手架钢管时,其材质要求可参照《江西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下简称

《操作规程》)第7.1.2条的规定。使用木或竹材料搭设时,木杆有效直径不得小于

175

’70mm,并符合《操作规程》第7.1.3条的规定;竹杆的有效直径不得小于80mm并符合

《操作规程》第7.1.4条的规定。严禁使用不同材质的材料混搭。

(c)企业购人安全网,应分进货批次记录存档。记录应载明进货日期,供货商及地

址、电话,产品名称及分类标记,制造商,商标及地址,电话,制造日期(或编号),批

号,有效期限,生产许可证编号及其他必须填写的内容,使用的工程项目名称以及使用时

问等,以便发生问题时追溯。

(D)使用过一次以上的旧网调入其他工程使用,必须附其原始记录及其使用记录,并

必须按规定进行耐冲击性能检验和耐贯穿性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当使用单位无此

项检验能力时,应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检验检测单位进行,检验记录应存档备查。对超出

产品有效期限的旧网,不得投入使用,必须作报废处理。

(E)首次使用的新网,在开拆包装物前应对包装物上的产品标志进行检查。产品标志

应符合下列要求,产品标志记载内容表明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或与实际使用用途不符的,

不得投入使用。

①产品名称及分类标记内容符合使用要求。

②网目边长符合国家标准和使用要求。

③制造商名称及地址清晰。

④有制造日期(或编号)或生产批号。

⑤有有效期限且产品在有效期限内。

⑥有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F)安全立网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用锦纶、维纶、涤纶或其他的耐候性:不低于上述品种(耐候性)的材料制成。

②同一张安全网上的同种构件的材料、规格和制作方法必须一致,外观应平整。

③网的宽度不得小于3m,产品规格偏差允许在±2%以下,每张网的重量不超过

15kg。

④菱形或方形的网目,网目边长不得大=于=80mm。

⑤边绳与网体连接必须牢固。

⑥系绳沿网边均匀分布,长度应不小于0.5m,相邻两系绳间距应:不大于0.75m,阻

燃安全网的续燃、阻燃时间均不得大于4s。

(G)安全平网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安全平网的要求可参照《江西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第7.13.9条的

规定。

②网体纵、横向应设有筋绳,筋绳分布应均匀合理,两根相邻筋绳的间距不小于0.3m。

(H)密目式安全立网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网目密度不低于2000目/100cm。。

②网体各边缘部位的开眼环扣必须牢固可靠,孔径不低于1mm。

③网体缝线不得有跳针、漏缝,缝边应均匀。

④一张网体上不允许有一个以上的接缝,且接缝部位端正牢固。

⑤不得有断纱、破洞、变形及有碍使用的编织缺陷。

⑥阻燃安全网的续燃、阻燃时间均不得j延于4s。

176

(2)构配件允许偏差(见表6-1)

脚手架构配件的允许偏差 表6一l

(3)脚手架工程检查与验收

(A)脚手架及其基础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与验收:

①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

②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③每搭设完10—13m高度后。

177

④达到设计高度后。

⑤遇有六级大风与大雨后,寒冷地区开冻后。

⑥停用超过一个月。

(B)进行脚手架检查、验收时应根据下列技术文件:

①相关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②施工组织设计及变更文件。

③技术交底文件。

(c)脚手架使用中,应定期检查下列项旧:

①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

②地基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

③扣件螺栓是否松动。

④高度在24m以上的脚手架,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表6—2项次l、

2的规定。

⑤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⑥是否超载。

(D)脚手架搭设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的规定。

脚手架搭设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表6—2

178

179

180

则》(GB 5036)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上岗人员应定期体检,合格者:疗可持证上岗。

2)搭设脚手架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3)脚手架的构配件质量与搭设质量,应按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

方准许使用。

4)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不得将模板支架、缆风绳、泵

送混凝土和砂浆的输送管等固定在脚手架上,严禁悬挂起重设备。

5)当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应停止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作业。雪

后上架作业应有防滑措施,并应扫除积雪。

6)脚手架的安全检查与维护,应按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进行。安全网应按有关规定搭

设和拆除。

7)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

①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

②连墙件。

③交叉支撑、水平架。 。

④加固杆件,如剪刀撑、水平加固杆件、扫地杆、封口杆等等。

⑤栏杆。

8)不得在脚手架基础及其邻近处进行挖掘作业,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并报主管部

门批准。

9)临街搭设脚手架时,外侧应有防止坠物伤人的防护措施。

10)在脚手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守。

11)工地临时用电线路的架设及脚手架接地、避雷措施等,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施工

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的有关规定执行。

12)搭拆脚手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

内。

(2)日常维护管理要求

脚手架大多在露天使用,搭拆频繁,耗损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维护和管理,及时做好

回收、清理、保管、整修、防锈、防腐等各项工作,才能降低损耗率,提高周转次数,延

长使用年限,降低工程成本。日常维护管理要求如下:

1)使用完毕的脚手架架料和构件、零件要及时回收,分类整理,分类存放。堆放地

点要场地平坦,排水良好,下设支垫。钢管、角钢、钢桁架和其他钢构件最好放在室内,

如果放在露天,应用毡、席加盖。扣件、螺栓及其他小零件,应用木箱、钢筋笼或麻袋、

草包等容器分类贮存,放在室内。

2)弯曲的钢管杆件要调直,损坏的构件要修复,损坏的扣件、零件要更换。

3)做好钢铁件的防锈和木制件的防腐处理。钢管外壁在湿度较大地区(相对湿度大

于75%),应每年涂刷防锈漆一次;其他地区可每两年涂刷一次。涂刷时涂层不宜过厚。

经彻底除锈后,涂一度红丹即可。钢管内壁可根据地区情况,每隔2~4年涂刷一次,每

次涂刷两遍。角钢、桁架和其他铁件可每年涂刷一次。扣件要涂油,螺栓宜镀锌防锈,使

用3~5年保护层剥落后应再次镀锌。没有镀锌条件时,应在每次使用后用煤油洗涤并涂

机油防锈。

181

井架垫木与天轮梁、地轮架等应配套专用,木制件应做好防腐处理,钢制件应涂红丹

及防锈涂料。

4)搬运长钢管、长角钢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弯曲。拆架应拆成单片装运,装卸时不

得抛掷,防止损坏。

5)脚手架使用的扣件、螺栓、螺母、垫板、连接棒、插销等小配件极易丢失。在安

装脚手架时,多余的小配件应及时收回存放,在拆卸脚手架时,散落在地面上小配件要及

时收捡起来。

6)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减少损耗和提高效益是脚手架管理的中心环节。比较普遍

采用的管理办法有两种:

①由架子工班(组)管理,采用谁使用、谁维护、谁管理的原则,并建立积极的奖罚

制度,做到确保施工需要,用毕及时归库,及时清理和及时维修保养,减少丢失和损耗。

②由材料部门集中管理,实行租赁制。施工队根据施工的需要向公司材料部门租赁脚

手架材料,实行按天计费和损坏赔偿制度。

8.脚手架工程应急预案

(1)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危险性较大脚手架工程应根据

6.1.3中“3.危险源识别与监控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救援方案,提高整个项目

部对事故的整体应急能力,确保发生意外事故时能有序地应急指挥,有效地保护员工的生

命、企业财产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把事故降低到最小程度。

(2)应急领导小组

危险性较大的脚手架工程施工前应成立专门的应急领导小组,来确保发生意外事故时

能有序地应急指挥。

应急领导小组由组长、副组长、成员等陶成。

(3)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领导各单位应急小组的培训和演习工作,提高其应变能力。

2)当施工现场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救险的人员、器材、车辆、:通信联络和组织指

挥协调。

3)负责配备好各种应急物资和消防器材、救生设备和其他应急设备。

4)发生事故要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控制事故的扩大和连续发生,并迅速向上级

机构报告。

5)负责组织抢险、疏散、救助及通信联络。

6)组织应急检查,保证现场道路畅通,对危险性大的施工项目应与当地医院取得联

系,做好救护准备。

(4)应急反应预案

1)事故报告程序

事故发生后,作业人员、班组长、现场负责人、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应逐级上报,并

联络报警,组织急救。

2)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应逐级上报:一般为现场事故知情人员、作业队、班组安全员、施工单位

182

专职安全员。发生重大事故(包括人员死亡、重伤及财产损失等严重事故)时,应立即向

上级领导汇报,并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3)现场事故应急处理

危险性较大的脚手架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有:机具伤人、火灾事故、

雷击触电事故、高温中暑、中毒窒息、高空坠落、落物伤人等事故。

(A)火灾事故应急处理

①及时报警,组织扑救。当火灾发生时,当事人或周围发现者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119,并说明火灾位置和简要情况。同时报告给值班人员和义务消防队进行扑救。

②集中力量控制火势。根据就地情况,利用周围消防设施对可燃物的性质、数量、火

势、燃烧速度及范围作出正确判断,迅速进行灭火。

③消灭飞火。组织人力密切监视未燃尽飞火,防止造成新的火源。

④疏散物资。安排人力物力对没被损坏的物品进行疏散,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

⑤注意人身安全。在扑救过程中,防止自身及周围人员的重新伤害。

⑥积极抢救被困人员。由熟悉情况的人员作向导,积极寻找失落遇难的人员。

⑦配合好消防人员,最终将火扑灭。 ,

(B)触电事故应急处理

①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绝缘工具将电线挑开,放置适当位置,以防

再次触电。

②伤员被救后应迅速观察其呼吸、心跳情况。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呼吸、心脏挤压术。

③在处理电击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而作相应的处理。

④局部电击时,应对伤员进行早期清创处理,创面宜暴露,不宜包扎。由电击而发生

内部组织坏死时,必须注射破伤风抗菌素。

(c)高温中暑的应急处理

①应迅速将中暑人员移至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服,让其平卧,头部不要垫高。

②降温:用凉水或50%酒精擦其全身,直至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以促进散热。降温过

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当肛温降到38℃左右时,应立即停

止降温,防止虚脱。

③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能饮水患者应鼓励其喝足凉水或其他饮料;不能饮水者应

静脉注射补液,其中生理盐水约占一半。

④及时处理呼吸、循环衰竭。

⑤转院:医疗条件不完善时,应及时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

(D)其他人身伤害事故处理

当发生如高空坠落、被高空坠物击中、中毒窒息和机具伤人等而造成人身伤害时:

①向项目部汇报。

②应立即排除其他隐患,防止救援人员遭到伤害。

③积极进行伤员抢救。

④做好死亡者的善后工作,对其家属进行抚恤。

4)应急培训和演练

①应急反应组织和预案确定后,施工单位应急组长组织所有应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

183

②组长按照有关预案进行分项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完善。③在

确认险情和事故处置妥当后,应急反应小组应进行现场拍照、绘图,收集证据,保留物

证。④经业主、监理单位同意后,清理现场恢复生产。⑤单位领导将应急情况向现场项目

部报告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⑥在事故处理后,将所有调查资料分别报送业主、监理单位

和有关安全管理部门。

5)应急通信联络

遇到紧急情况要首先向项目部汇报。项目部利用电话或传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采取相

应救援措施。各施工班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计划,列明各营地及相关人员通信联系方

式,并在施工现场、营地的显要位置张贴,以便紧急情况下使用。

§6.2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论证审查及实例

6.2.1脚手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论汪审查

参照本书第1章1.5节中相关内容。

6.2.2专家论证审查意见实例

某学院数理大楼工程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审查报告

××年××月××日,论证专家组应×:K建筑工程公司的邀请,依据建设部《危险性

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及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对该公司编

制的某学院数理大楼工程脚手架安全专项施二[方案进行了专家论证审查。现将论证审查意

见书面报告如下:

1.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审查的经过

(1)专家对脚手架搭设现场进行了查看。

(2)施工企业编制方案的技术人员向专家组介绍了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情况和施工

企业自查情况。

(3)专家组成员分别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专家论证审查意见

专家们对已编好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并结合现场情况提出了论证

审查意见,综合如下:

(1)该方案部分构配件的设计、计算和验算,没有说明编制所依据的标准、规范。采

用的数据,如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标准值取值的来源没有注明,无法判断数据的准确性

与可靠性。

(2)没有连墙件与墙体连接的大样图。

(3)鉴于该方案没有经过专家论证审查前已经部分搭设了脚手架的情况,建议暂停搭

设,待方案按专家意见修改并按规定的程序重新审批后,对已搭设的脚手架按新修订的方

案进行调整。

3.其他意见

(1)按专家论证审查后修订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编制人、审核人和企业技术负

责人签字后,报送监理单位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

(2)经签字后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报送给建设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备案。

184

(3)本报告作为某学院数理大楼工程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附件。

4.专家签字表(见表6—4)

论证方案名称:某学院数理大楼工程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表6—4

本次论证专家组长签字:

××××年××月××日

185

第8章 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8.1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8.1-1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幕墙装饰工程。

8.1.2主要编制程序

参照第l章1.4节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8.1.3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应包含设计要求,如建筑结构类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尺寸、总高及层高,结构及构

件的截面尺寸,悬挑等特殊部位的尺寸;地基土质情况、地耐力值,施工的作业条件,混

凝土的浇筑、运输方法和环境,脚手架的类型,幕墙的类型,主体结构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情况等。

2.主要编制依据

(1)《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

(2)《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 46)。

(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

(6)《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

(7)《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 139)。

(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lO)。

3.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1)幕墙装饰工程安装施工事故的主要类型

1)脚手架整架倾倒或局部垮架。

2)脚手架整架失稳、垂直坍塌。

3)建筑幕墙坍塌。

4)人员从脚手架(吊篮)上高处坠落。

5)落物伤人(物体打击)。

6)不当操作事故(闪失,碰撞等)。

7)施工机具伤人。

8)玻璃爆裂或玻璃碎片。

9)现场火灾。

10)中毒窒息。

273

11)雷击触电事故。

(2)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1)脚手架(或吊篮)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

①构架缺陷:构架缺少必须的结构杆件,未按规定数量和要求搭设连墙件等。

②在使用过程中任意拆除必不可少的杆件和连墙件等。

③构架尺寸过大、承载能力不足或设计安全不够与严重超载。

④吊篮悬挂机构承载力不足、配重不够准确、钢丝绳设计安全不足、安全保护装置不

到位与超载等原因。

⑤地基出现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2)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

①作业层未按规定设置围挡防护。

②作业层未满铺脚手板或架面与墙之间的间隙过大。

③脚手板和杆件因搁置不稳、扎结不牢或发生断裂而坠落。

④不当操作产生的碰撞和闪失等。

⑤在吊篮中作业时未系安全带。

3)不当操作事故

①用力过猛,致使身体失稳。

②在架面上拉车退着行走。

③拥挤碰撞。

④集中多人搬运或安装较重构件。

⑤架面上的冰雪未清除,造成滑落。

4)落物伤人(物体打击)

①在搭设或拆除时,高空抛掷构配件,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

②架体上物体堆放不牢或意外碰落,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

③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

5)其他伤害

①在不安全的天气条件(六级以上大风、、雷雨和雪天)下继续施工。

②在长期搁置以后未作检查的情况下重新投入使用。

③作业面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没有保持安全操作距离。

④机具使用前没有进行检修或操作不当。

⑤玻璃爆裂或玻璃碎片伤人。

(3)危险源的监控

1)对脚手架(或吊篮)的构配件材料的材质,使用的机械、工具、用具进行监

控。

2)对脚手架(或吊篮)的构架和防护设施承载可靠和使用安全进行监控。

3)对脚手架(或吊篮)的搭设、使用和拆除进行监控,坚决制止乱搭、乱改和乱用

情况。

4)对建筑幕墙的组件、构件、材料的质量进行监控。

5)对建筑幕墙的组件、构件、材料的安装质量进行监控。

274

6)加强安全管理,对施工环境和条件进行监控。

4.安全技术要求

(1)一般规定

1)确定建筑幕墙安装工程的设计方法和需设计计算的项目。

2)选用合适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设计和计算参数。

3)必要时应对需进行实物(架)试验的单项(件)或整体作出规定。

(2)构造要求

. 1)建筑幕墙安装施工用脚手架(或吊篮)构造要求

①采用外脚手架施工时,脚手架应经过设计,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②采用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时,应双排布置,并对脚手架的平立面布置;纵、横向水平

杆布置;立杆布置;连墙件布置;门洞处构配件布置;剪刀撑和斜撑布置;斜道布置;脚

手板与栏杆、护栏的要求;安全网布置;防电避雷措施进行设计。

③采用吊篮施工时,要有对吊篮和挑梁的固定方法,对吊篮和挑梁、吊绳、手扳和电

动葫芦进行设计计算,并绘制图纸。

2)建筑幕墙构造要求

我国主要的建筑幕墙有玻璃幕墙、金属板幕墙、石材板幕墙和彩色混凝土挂板幕墙等

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应对建筑幕墙的构件、组件、材料的构造要求,建筑幕墙防

火保温防雷系统进行阐述,还应画出构件、组件的安装节点大样图。

(3)设计计算

1)建筑幕墙安装施工用脚手架(或吊篮)的设计计算

①采用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时,应在对荷载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纵、横向水平杆的强

度、挠度,扣件抗滑承载力,脚手架稳定性,脚手架最大搭设高度,连墙件稳定性、抗滑

承载力,地基承载力进行验算,编写设计计算书。计算方法可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

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第5章。

②采用吊篮时,应对吊篮和挑梁的连接强度、吊绳的强度、手扳和电动葫芦进行设计

计算。

2)建筑幕墙安装工程的设计计算

玻璃幕墙应按维护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应按无地震作用效应和有地震作用效应两种情

况中的最不利组合对幕墙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挠度进行验算。

5.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1)施工现场准备

①施工前,首先要对现场管理和安装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和质量交底及安全规范教

育,备齐防火和安全器材与设施。

②在构件进场搬运、吊装时,需要加强保护,不得碰撞和损坏。构件应放在通风、干

燥、不与酸碱类物质接触的地方,并要严防雨水渗入。

③构件应按品种、规格、种类和编号堆放在专用架子或垫木上。玻璃构件应稍稍倾斜

直立摆放,在室外堆放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④构件安装前,均应进行检验与校正。构件应符合设计图纸及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

275

不得有变形、损伤和污染,不合格构件不得上墙安装。

⑤构件在现场的辅助加工,其加工位置、精度、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⑥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没。

2)施工技术准备

①熟悉本工程中建筑幕墙的特点,其中包括骨架设计的特点、安装的特点及构造方面

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研究具体的施工方案。

②对照幕墙的骨架设计,复查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对主体结构的预留孔洞及表面的

缺陷,应做好检查记录,并及时提醒有关单位注意。

③根据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最后调整主体结构与幕墙之间的间隔距离,以便确保安

装工作顺利进行,基本做到准确无误。

3)材料准备

①玻璃幕墙用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尚无相应标准的材料

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出厂合格证。

②玻璃的尺寸规格是否正确,特别要注意检查玻璃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有无受到损

伤,发现有裂纹、崩边的玻璃决不能安装,并应立即通知工厂尽快重新加工补充。

③金属结构构件的材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构件是否平直,加工尺寸、精度、孔洞位

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要刷好第一道防锈漆,所有构件编号要标注明显。

4)机具准备

①玻璃吊装和运输机具及设备的检查,特别是对吊车的操作系统和电动吸盘的性能检

查。

②各种电动和手动工具的性能检查。

(2)脚手架:工程施工要求

用于幕墙安装施工中的脚手架工程除应满足第6章6.1.3中“5.脚手架工程施工要

求”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采用脚手架施工时,玻璃幕墙安装施工单位应与土建施工单位协商幕墙施工所用

脚手架方案。悬挂式脚手架宜为3层层高,落地式脚手架应为双排布置。

2)放线和制作承重钢结构支架时,应搭建在幕墙面玻璃的两侧,方便工人在不同位

置时进行焊接和安装等作业。

3)玻璃安装就位后要注胶和清洗,需在室外另行搭建一排脚手架,特别要注意脚手

架的支撑和稳固。

4)各操作层高度都要铺设脚手板,顶部要有围栏,脚手板要用铁丝固定。

(3)建筑幕墙安装施工要求

建筑幕墙安装施工要求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进度计划要求。

2)与主体结构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的协调配合要求。

3)搬运、吊装要求。

4)测量要求。

5)安装要求。

6)安装工艺要求。

276

6.质量检查与验收

(1)材质要求

建筑幕墙用脚手架的材质要求详见第6章6.1.3中6.“(1)材质要求”的相关内容。

建筑幕墙用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尚无相应标准的材料应

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出厂合格证。

(2)建筑幕墙用脚手架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建筑幕墙用脚手架的质量检查与验收详见第6章6.1.3中6.“(2)构配件允许偏差”

的相关内容。

(3)建筑幕墙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1)安装建筑幕墙的主体结构,应符合有关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2)建筑幕墙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应符合下列规范与标准的要求:

①《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

②《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

③《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 139);

④《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

7.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

(1)幕墙安装施工安全管理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工具袋。严防高空坠物,

严禁穿拖鞋、凉鞋进入现场。

2)在外架施工时,禁止上下攀爬,必须由通道上下,具体参照第6章的脚手架工程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有关措施执行。

3)幕墙安装施工作业面下方,禁止人员通行和施工,必要时要设专人站岗指挥,或

设围栏阻止通行。

4)电焊焊接铁码部位时,要设“接料”,将电焊火花接住,防止火灾。

5)电动机械须安装漏电保护器,手持式电动工具操作人员须戴绝缘手套。

6)在高层建筑幕墙安装与上部结构施工交叉作业时,结构施工层下:疗须架设挑出3m

以上防护装置。建筑在地面上3m左右,应搭设挑出6m水平安全网。如倮架设竖向安全

水平网有困难,可采取其他有效办法,保证施工安全。

7)六级以上大风、大雾、大雪天气下严禁高空作业。

8)安装幕墙用的施工机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检验。吊篮须作荷载试验,电动

工具应进行绝缘电压试验,手持玻璃吸盘及玻璃吸盘机应进行吸附重量和吸附时间试验。

9)防止因密封材料在工程使用中造成人员溶剂中毒,故要保管好溶剂,以免发生火

灾。

10)脚手板上的废弃杂物应及时清理,不得在窗台、栏杆上放置施工工具。

(2)对现场环境的安全管理

1)当建筑楼层临近街道和人员往来频繁的交通地带时,应装设防护挡板或张挂安全

网,防止物件下坠伤人。

2)现场内的沟、坑、池、井和电梯井口、机笼口、楼梯口、阳台口、通道口及各种

预留洞口等其他危险部位,应设置防护栏并设危险标志。

277

3)一切脚手架或棚架、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告牌等,一经架设后,不得擅自拆

动,如需拆动时,必须经现场施工负责人同意。

(3)高处作业吊篮使用安全操作管理

参见《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参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5)电(气)焊割作业安全管理

1)作业前应认真检查电焊机、氧气瓶、乙炔瓶、焊具是否安全可靠,.检查电线(输

气管)是否有漏电(漏气)隐患。

2)作业使用的焊机具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规范和安全要求。

3)电流(气压)调整合适,并注意防火、防爆,防止人身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

产。

4)使用电(气)焊人员必须具有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严禁无证人

员上岗操作。

5)施工作业时,需注意观察作业面周围及上下无易燃物品,在确认安全后方可作业,

并使用接火斗减少焊渣坠落。

6)施工作业时,现场应按一人一机配备消防器材,并注意随时消除火灾隐患。

(6)脚手架:翻呈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

详见第6章15.1.3中“7。脚手架工程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的相关内容。

8.应急预案

(1)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危险性较大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应

根据8.1.3中“3.危险源识别与监控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救援方案,提高整个

项目部对事故的整体应急能力,确保发生意外事故时能有序地应急指挥,有效地保护员工

的生命、企业财产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把事故降低到最小程度。

(2)应急领导小组

在危险性较大建筑幕墙安装工程施工前成立专门的应急领导小组,来确保发生意外事

故时能有序地应急指挥。

应急领导小组由组长、副组长、成员等组成。

(3)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领导各单位应急小组的培训和演习工作,提高其应变能力。

2)当施工现场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救险的人员、器材、车辆、通信联络和组织指

挥协调。

3)负责配备好各种应急物资、消防器材、救生设备和其他应急设备。

4)发生事故要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控制事故的扩大和连续发生,并迅速向上级

机构报告。

5)负责组织抢险、疏散、救助及通信联络。

6)组织应急检查,保证现场道路畅通,对危险性大的施工项目应与当地医院取得联

系,做好救护准备。

278

(4)应急反应预案

1)事故报告程序

事故发生后,作业人员、班组长、现场负责人、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应逐级上报,并

联络报警,组织急救。

2)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应逐级上报,一般为现场事故知情人员、作业队、班组安全员、施工单位

专职安全员。发生重大事故(包括人员死亡、重伤及财产损失等严重事故)时,应立即向

上级领导汇报,并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3)现场事故应急处理

危险性较大建筑幕墙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有:机具伤人、火灾事

故、雷击触电事故、高温中暑、中毒窒息、高空坠落、落物伤人、玻璃爆裂或玻璃碎片伤

人等事故。

(A)火灾事故应急处理

①及时报警,组织扑救。当火灾发生时,当事人或周围发现者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119,并说明火灾位置和简要情况。同时报告给值班人员和义务消防队进行扑救。

②集中力量控制火势。根据就地情况,利用周围消防设施对可燃物的性质、数量、火

势、燃烧速度及范围作出正确判断,迅速进行灭火。

③消灭飞火。组织人力密切监视未燃尽飞火,防止造成新的火源。

④疏散物资。安排人力物力对没被损坏的物品进行疏散,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

⑤注意人身安全。在扑救过程中,防止自身及周围人员的重新伤害。

⑥积极抢救被困人员。由熟悉情况的人员作向导,积极寻找失踪遇难的人员。

⑦配合好消防人员,最终将火扑灭。

(B)触电事故应急处理

①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绝缘工具将电线挑开,放置适当位置,以防

再次触电。 。

②伤员被救后应迅速观察其呼吸、心跳情况。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呼吸、心脏挤压术。

③在处理电击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而做相应的处理。

④局部电击时,应对伤员进行早期清创处理,创面宜暴露,不宜包扎。由电击而发生

内部组织坏死时,必须注射破伤风抗菌素。

(C)高温中暑的应急处理

①应迅速将中暑人员移至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服,让其平卧,头部不要垫高。

②降温:用凉水或50%酒精擦其全身,直至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以促进散热。降温过

程中必须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当肛温降到38℃左右时,应立即停

止降温,防止虚脱。

③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能饮水患者应鼓励其喝足凉水或其他饮料;不能饮水者应

静脉注射补液,其中生理盐水约占一半。

④及时处理呼吸循环衰竭。

⑤转院。医疗条件不完善时,应及时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

(D)其他人身伤害事故处理

279

当发生如高空坠落、被高空坠物击中、中毒窒息、机具伤人和玻璃爆裂等而造成人身

伤害时:

①向项目部汇报。

②应立即排除其他隐患,防止救援人员遭到伤害。

③积极进行伤员抢救。

④做好死亡者的善后工作,对其家属进行抚恤。

4)应急培训和演练

①应急反应组织和预案确定后,施工单位应急组长组织所有应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

②组长按照有关预案进行分项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绔果进行完善。

③在确认险情和事故处置妥当后,应急反应小组应进行现场拍照、绘图,收集证据,

保留物证。

④经业主、监理单位同意后,清理现场,恢复生产。

⑤单位领导将应急情况向现场项目部报告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

⑥在事故处理后,将所有调查资料分别报送业主、监理单位和有关安全管理部门。

5)应急通信联络

遇到紧急情况要首先向项目部汇报。项目部利用电话或传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采取相

应救援措施。各施工班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计划,列明各营地及相关人员通信联系方

式,并在施工现场、营地的显要位置张贴,以便紧急情况下使用。

§8.2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论证审查

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论证审查详见第l章1.5节中相关内容。

280

第10章 网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10.1 网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10.1.1 网架安装施工方法的适用范围

(1)高空散装法:适用于螺栓连接节点的各种类型网架,并宜采用少支架悬挑的施工

方法。

(2)分条或分块安装法:适用于分割后刚度和受力状况改变较小的网架,如两向正交

正放四角锥、正放抽空四角锥等网架,分条或分块的大小应根据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而

定。

(3)高空滑移法:适用于正放四角锥、正放抽空四角锥、两向正交正放四角锥等网

架。滑移时滑移的单元应保证是几何不变体系。

(4)整体吊装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网架,吊装时可在高空平移就位或旋转就位。

(5)整体提升法:适用于周边支承及多点支承的网架,可使用升板机、液压千斤顶等

小型机具进行施工。

10.1.2 网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网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程序如图10.1所示.

图10—1 网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10.1.3网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应包括工程特点、建设地点和施工条件等内容。

2.编制依据

287

(1)《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7)。

(2)《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4)《钢网架行业标准》(JGJ 75.卜75.3)。

(5)《钢网架螺栓球节点用高强度螺栓》(GB/I’16939)。

(6)《钢网架螺栓球节点》(JG 10)。

(7)《钢网架焊接球节点》(JG 11)。

(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

(9)《碳钢焊条》(GB/T 5117)。

(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11)《履带起重机安全规程》(JG 5055)。

(12)《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安全规程》(JB/q、8716)。

(13)《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

(14)《焊接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法》(JG/q、3034.1)。

(15)《螺栓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法》(JG/q、3034..2)。

(16)《钢网架检验及验收标准》(JG 12)。

(1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18)《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

(19)《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 78)。

3.危险源及相关措施

(1)危险源类型

1)脚手架搭设不当造成的事故。

2)焊接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

3)起重机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

4)高强度螺栓连接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

5)钢丝绳使用不当造成的事故。

6)吊装过程中造成的事故。

(2)相关措施

1)一般规定

①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规,执行有关施工安全规程,同时结合施丁企业

实际,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和奖罚条例。

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职工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安全生产知识,对职工进行

安全生产培训,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③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做好高空作业的防

护。

④所有施工机械均要编制操作规程和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保证专机专人使用和保

管,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⑤做好防暑降温、防风、防雨、防台风和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288

⑥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

⑦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加强职工的文明施工意识。

⑧施工前对高空作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对患有不适宜高空作业疾病的人员不得安排

高空作业。

⑨根据工程特点,做好切合实际的安全技术书面交底。

2)支架的安全措施

①拼装支架必须符合稳定性要求,以确保安全生产。

②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做拼装支架,其结构形式应根据其工作位置、荷载大小,荷

载特性、支架高度、场地条件等因素计算而定。

’③拼装脚手板的操作层,应在操作层上设防护栏杆。

④使用活动操作平台,其安装必须牢固,设置防止活动架在滑移中出轨的挡块或安全

卡需经安全鉴定合格后才能使用。

3)起重机吊装的安全措施

起重机应在平坦坚实的地面上作业、行走和停放。在正常作业时,坡度不得大于3。,

并应与沟渠、基坑保持安全距离。

(A)履带式起重机安全操作措施

①起重机启动前重点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各安全防护装置及各指示仪表齐全完好。

钢丝绳及连接部位符合规定。

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冷却水等添加充足。

各连接件无松动。

②启动内燃饥应遵守以下规定:

内燃机启动前,应将主离合器分离,各操纵杆放在空档位置。有减压装置的柴油机,

应先打开减压阀。

用摇柄启动汽油机时,由下向上提动,严禁向下硬压或连续摇转。用手拉绳启动时,

不得将绳的一端缠在手上。

用小发动机启动柴油机时,每次启动时间不得超过5min。

③内燃机启动后,应检查各仪表指示值,待运转正常再接合主离合器,进行空载运

转,顺序检查各工作机构及其制动器,确认正常后,方可作业。

④作业时起重臂的最大仰角不得超过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当无资料可查时,不得超过

’78~。,

⑤起重机变幅应缓慢平稳,严禁在起重臂未停稳前变换档位;起重机载荷达到额定起

重量的90%及以上时,严禁下降起重臂。

⑥在起吊载荷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及以上时,升降动作应慢速进行,并严禁同时进

行两种以上动作。,

⑦起吊重物时应先稍离地面试吊,当确认重物已挂牢,起重机的稳定性和制动器的可

靠性均良好,再继续起吊。在重物升起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把脚放在制动踏板上,密切注

意起升重物,防止吊钩冒顶。当起重机停止运转而重物仍悬在空中时,即使制动踏板被固

定,仍应脚踩在制动踏板上。

289

⑧采用双机抬吊作业时,应选用起重性能相似的起重机进行。抬吊时应统一指挥,动

作应配合协调,载荷应分配合理,单机的起吊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载荷的80%。在吊装过程

中,两台起重机的吊钩滑轮组应保持垂直状态。

⑨当起重机如需带载行走时,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起重量的70%,行走道路应坚实平

整,重物应在起重机正前方向,重物离地面不得大于500mm,并应拴好拉绳,缓慢行驶,

严禁长距离带载行驶。

⑩起重机行走时,转弯不应过急;当转弯半径过小时,应分次转弯;当路面凹凸不平

时,不得转弯。

⑩起重机上下坡道时应无载行走,上坡时应将起重臂仰角适当放小,下坡时应将起重

臂仰角适当放大。严禁下坡空档滑行。

⑥作业后,起重臂应转至顺风方向,并降至40。~60。之间,吊钩应提升到接近顶端

的位置,应关停内燃机,将各操纵杆放在空档位置,各制动器加保险固定,操纵室和机棚

应关门加锁。

⑩起重机转移工地,应采用平板拖车运送。特殊情况需自行转移时,应卸去配重,

拆短起重臂,主动轮应在后面,机身、起重臂、吊钩等必须处于制动位置,并应加保险

固定,每行驶500—1000m时,应对行走机构进行检查和润滑。

⑩起重机通过桥梁、水坝、排水沟等构筑物时,必须先查明允许载荷后再通过。必要

时应对构筑物采取加固措施。通过铁路、地下水管、电缆等设施时,应铺设木板保护,并

不得在上面转弯。

⑩用火车或平板拖车运输起重机时,所用跳板的坡度不得大于15。;起重机装上车后,

应将回转、行走、变幅等机构制动,并采用三角木楔紧履带两端,再牢固绑扎;后部配重

用枕木垫实,不得使吊钩悬空摆动。

(B)桅杆式起重机的安全操作要求

①起重机的安装和拆卸应划出警戒区,清除周围的障碍物,在专人统一指挥下,按照

出厂说明书或制定的装拆技术方案进行。

②安装起重机的地基应平整夯实,底座与地面之间应垫两层枕木,并应采用木块楔紧

缝隙。

③缆风绳的规格、数量及地锚的拉力、埋设深度等,应按照起重机性能经过计算确

定,缆风绳与地面的夹角应在30~’~45。之间,缆绳、桅杆与地锚的连接应牢固。

④缆风绳的架设应避开架空电线。在靠近电线的附近,应装有绝缘材料制作的护线

架。

⑤提升重物时,吊钩钢丝绳应垂直,操作应平稳;当重物吊起刚离开支承面时,应检

查并确认各部无异常时,方可继续起吊。

⑥在起吊满载重物前,应有专人检查各地锚的牢固程度。各缆风绳都应均匀受力,主

杆应保持直立状态。

⑦作业时,起重机的回转钢丝绳应处于拉紧状态。回转装置应有安全制动控制

器。

⑧起重机移动时,其底座应垫以足够承重的枕木排和滚杠,并将起重臂收紧处于移动

方向的前方。移动时,主杆不得倾斜,缆风绳的松紧应配合一致。

290

4)焊接操作的安全措施

①所有电缆、用电机具设备的拆除、车间照明等均由专业电工担任,要使用的电动工

具,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值班电工要经常检查、维护用电线路及机具,认真执行《施工

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标准,保持良好状态,保证用电安全。

②氧气、乙炔、二氧化碳要放在规定的安全处,并按规定正确使用。车间、工具房、

操作平台等处设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电焊、气割时,先注意周围环境有无易燃物后再

进行工作。钢结构生产与安装过程的每一工序所使用的氧气、乙炔、电源必须有安全防护

措施,定期检测泄漏和接地情况。

③为了防止电焊弧光伤害人的眼睛,应采取防护措施,如戴好墨镜、防护罩等。

5)高强度螺栓连接时的安全措施

①现场用电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施工

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等的规定,高强度螺栓施工机具的接电口应有防

雨、防漏电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人员触电。

②高空操作人员使用的工具及安装用的零部件,应放入随身携带的工具袋内,不可随

便向上向下丢抛,手动工具如轮扳手、梅花扳手等应用小绳拴在施工人员的手腕上,拧下

来的扭剪型螺栓梅花头应随手放入专用的收集袋内,避免坠落伤人。

③做好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尽量设计和制作标准化的高强度螺栓施工用安全吊

篮,要求吊篮安全牢靠。

6)钢丝绳的安全使用措施

①使用的钢丝绳,应有钢丝绳制造厂签发的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的证明文件。当无证

明文件时,必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起重机使锄盼钢丝绳,其结构形式、规格及强度应符合该种类型起重机出厂说明书

的要求。钢丝绳与卷筒应连接牢固,放出钢丝绳时,卷筒上应至少保留3圈,收放钢丝绳

时应防止钢丝绳打环、扭结、弯折和乱绳,不得使用扭结、变形的钢丝绳。

③钢丝绳当采用绳卡圃接时,与钢丝绳直径匹配的绳卡的规格、数量应符合相关的规

定。最后一个绳卡距绳头的长度不得小于140mm。绳卡滑鞍(夹板)应在钢丝绳承载时

受力的一侧,u形螺栓应在钢丝绳的尾端,不得正反交错,绳卡初次固定后,应待钢丝绳

受力后再度紧固,并宜拧紧至0使两绳直径高度压扁1/3,作业中应经常检查紧固情况。

④每班作业前,应检查钢丝绳及钢丝绳的连接部位。当钢丝绳在一个节距内断丝根数

达到或超过有关规定的根数时,应予报废。

7)吊装过程的安全措施

①所有构件的堆放、搁置应十分稳固,欠稳定的构件应设支撑或固结定位装置,堆放

高度超过自身高度的构件,其并列间距应大于自身高度。

②索具、吊;县要定时检查,不得超过额定荷载。焊接构件时不得留存、连接起吊索

具。

③钢结构制作中,半成品和成品胎具的制造和安装应进行强度验算,不得凭经验自行

估算。

④噪声必须限制在98dB以下,对于某些机械的噪声无法根治和消除时,应重点控制

并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以免给操作者带来伤害。

291

⑤当进行射线检测时,应在检测区域内划定隔离防范警戒线,并远距离控制操作。

⑥起吊构件的移动和翻身,只能听从一人指挥,不得两人并列指挥或多人参与指挥,

起重构件移动时,不得有人在本区域投影范围内滞留、停立和通过。

4.施工要求

(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根据网架结构的节点形式、网格形式、起重机性能、现场条件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

小拼、中拼或大拼方案,测量方案,拼装顺序,选择网架的施工方法。

2)材料准备

①网架安装前,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对管、球加工的

质量进行成品件验收,对超出允许偏差的零部件应进行处理。

②网架结构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应检查其出厂合格证、螺栓抗拉荷载及硬度检验报

告。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分规格、数量配套供应到现场。

③网架结构安装前应对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进行检查,各项检查指标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检查焊接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检验报告及中文标志等,

对重要钢结构采用的焊接材料应进行抽样复验。

3)机具准备

作业用机具应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在作业前应到场。常用作业用机具见表10—1。

常用作业用机具一览表 表10—1

4)作业条件准备

①根据正式施工图纸及有关技术文件编制的施工方案已获得批准。

②对使用的各种测量仪器及钢尺进行计量检验复验。

③按施工平面布置图划分好材料堆放区、拼装区。在材料堆放区内,构件应按吊装顺

序进场。

④场地要平整夯实,并设排水沟。

⑤在拼装区、安装区设置足够的电源。

⑥将高空拼装支点的纵横轴线及标高测量好。

292

⑦检查成品件、零部件的几何尺寸、编号、数量(包括加工的附属零件)。

⑧做好有关测试及安全、消防准备工作。

⑨对参与网架安装的人员,如测量人员、电焊工、起重机司机、指挥人员等要持证上

岗。

(2)制作与加工的技术要求

1)一般要求

①制作单位要进行图纸会审,与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充分沟通,了解设计意

图。

②制作单位应检查工厂和工地的工艺条件,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③制作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构件详图设计,以便于加工制作和安装。

④要求制造单位根据施工图及合同对钢结构质量、工期的要求,编制钢结构的加工工

艺方案,并自审合格后,经发包单位代表和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⑤制作单位直组织必要的工艺试验,如焊接工艺评定等试验,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

⑥制作单位应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钢材、焊接材料、组合件(焊接球、螺栓球、封

板、锥头、套筒)等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

⑦现场制作与加工的构件、材料进场后除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外,还应按合同要求和有

关现行标准在建没方、监理方的见证下,进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样、检验和验收,做好记

录,并向建设方和监理方提供检验报告。

2)节点的放样技术要求

焊接球节怎和螺栓球节点有专门工厂生产,一般只需要按规定要求进行验收,而焊接

钢板节点,一般都是根据各工程单独制造。焊接钢板节点放样时,先按图纸用硬纸剪成足

尺样板,并在样;皈上标出杆件及螺栓中心线,钢板即按此样板下料。制作时,钢板相互间先

根据设计图纸用电焊点上,然后以角尺及样板为标准,用锤轻击逐渐校正,使钢板间的夹角

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合格后再进行全面焊接。为了防止焊接变形,带有盖板的节点,在点焊

定位后,可用夹紧器夹紧,再全面施焊。为了使焊缝高度达到6mm,分成两层焊接。

3)杆件的制作技术要求

①网架的钢管杆件及球节点按制作方案进行加工。球节点通常由工厂定点制作,而钢

管杆件往往在现场加工,加工前首先根据下料长度来加工。注意下料时要预留焊接收缩

量。影响焊接收缩量的因素较多,如焊缝的尺寸、外界气温的高低、焊接电流强度、焊接

方法、焊工操作技术等。通常收缩量不易留准确,在经验不足时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做实

验确定,一般可取2~3.5mm。

②螺栓球节点的网架,杆件由钢管、封板或锥头、高强螺栓组成,其主要工艺过程

是:钢管下料坡口并编号一钢管与封板或锥头、高强螺栓配套并点焊_÷全自动或半自动二

, 1 、

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2级焊缝)_抛丸除锈f sa2÷级l_+涂装一包装。

、 厶 ,

③空心焊接球节点网架,钢管与空心球焊接球全焊透连接时,钢管应开坡口、留间隙、

加内套。以实现焊缝与钢管的等强连接,否则应按角焊缝计算。大型网架为了减小焊接应力

与收缩变形,应尽可能采用全焊透连接,且应按《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7)中规

定的接头坡口形式和尺寸。

293

④钢管下料、倒坡口采用管子切割机床一次完成。

⑤杆件组装:按翻样图规定取配对的钢管、锥头或封板以及高强螺栓,在胎具上拼

装。

⑥杆件连接焊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或手工电弧焊。

⑦杆件与锥头或封板焊接的焊条采用E4303,焊丝采用H08Mn2silA。杆件施焊应按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和《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

规定执行。

4)支座与支托的加工

(A)支座的加工技术要求

①支座加工按下述工艺过程进行:支座的肋板和底板下料_支座底板钻孑L_+支座肋

板与底板、肋板与肋板、肋板与球的组装焊接_防腐前处理(除锈)_+防腐处理(涂

装)。

②支座的肋板和底板的下料采用气割下料。

③支座底板采用摇臂钻床加工。

④肋板与底板、肋板与肋板的焊接采用CO:气体保护焊或手工电弧焊焊接,焊接材料

为焊丝H08Mn2SiA,焊条FA303。肋板与螺栓球(焊接球)的焊接采用手工电弧焊,选用

:E501 6电焊条焊接,焊接前预热处理,然后分层焊接,要求焊缝保温缓慢冷却。

⑤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前处理和防腐处理。

(B)支托的加工技术要求

①支托加工按下述工艺过程进行:支托管及支托板下料一十焊接。

②支托管下料采用管子切害《机下料。

③支托管与支托板的连接采用E4303手工电弧焊焊接。

④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前处理和防腐处理。

5)支座的检验

支座、支托都是在球加工完毕的基础上进行制作加工,其主要过程是:钢板切割_÷钢

板间底座或托架焊接_与球焊接_÷表面处理,其检验的主要内容有:

①钢板间的焊接:均为角焊缝,应达到3级以上焊缝质量,焊缝高度应满足设计及规

定要求。

②与球的焊接:采用E50系列焊条,焊缝的高度应达到3级以上要求的高度,且必须

满足设计要求。

③底座支托板的平整度应不大于3mm。

④螺栓球弦杆孔(或腹杆孔)与底座底板或托板的角度位置误差应不大于士20’。

⑤螺栓球中心与支座底板中心偏移应不大于±5mm。

6)封板、锥头、套筒的检验

封板、锥头、套筒由专业工厂生产,一般只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收。

7)构造要求

详见本章lO.8节中的相关内容。

(3)网架安装的施工工艺

详见本章各节中的相关内容。

294

5.施工安全的有关验算

详见本章各节中的相关内容。

6.安全质量检查

(1)安全检查的目的

1)通过检查预知危险、清除危险,把伤亡事故频率和经济损失率降低到尽可能低。

2)通过安全检查对施工(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预报和预防。

3)通过检查,发现施工中的不安全、不卫生问题,从而采取对策,消除不安全因素,

保障安全生产。

4)利用检查,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

度。

5)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6)可以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工

作。

7)了解安全生产状态,为分析研究加强安全管理提供信息依据。

(2)安全检查的内容

安全检查内容主要是查思想、查制度、查机械设备、查安全设施、查安全教育培训、

查操作行为、查劳保用品使用、查伤亡事故处理等。

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可参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对建筑施工

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

(3)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

1)工地(项目)每周或每旬由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定期的安全大检查。

2)生产施工班组每天上班前由班组长和安全值日人员组织的班前安全检查。

3)季节变换前由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和安全专职人员、安全值日人员等组织的季节劳

动保护安全检查。

4)由安全管理小组、职能部门人员、专职安全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电气、机械

设备、脚手架、登高设施等专项设施设备、高处作业。用电安全、消防保卫等进行专项安

全检查。

5)由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安全专兼职人员和安全值日人员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

6)对起重机等起重设备、吊装用的脚手架、固定作用的缆风绳等设施、设备在安全

搭设完成后进行安全验收、检查。

(4)安全检查的要求

1)应根据检查要求配备力量,特别是大范围、全面性安全检查,要明确检查负责人,

抽调专业人员参加检查,并进行分工,明确检查内容、标准及要求。

2)每种安全检查都应有明确的检查目的和检查项目、内容及检查标准、重点、关键

部位。对大面积或数量多的相同内容的项目可采取系统的观感和一定数量的测点相结合的

检查方法。检查时尽量采用检测工具,用数据说话。对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不仅要检

查是否有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还应进行“应知应会”的抽查,以便了解管理人员及

操作工人的安全素质。

3)检查记录要认真、详细,特别是对隐患的记录必须具体,如隐患的部位、危险性

295

程度及处理意见等。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应记录每项扣分的原因。

4)要尽可能认真地、全面地进行系统、定性、定量分析,进行安全评价,以利于受

检单位根据安全评价研究对策、进行整改和加强管理。

5)对检查出来的隐患进行处理。

6)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应该进行登记,作为整改的备查依据,提供安全动态分析,根

据隐患记录和分析,制定指导安全管理的决策。

7)安全检查中应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引起整改单位重视。对凡是有即发性事故危

险的隐患,检查人员应责令其停工,被查单位必须立即整改。

8)对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检查人员可以当场指出,进行纠正。

9)被检查单位领导对查处的隐患,应立即组织制定整改方案,按照“三定”(即定

人、定期限、定措施),立即落实进行整改。

10)整改工作应包括:隐患登记、整改、复查、销案,即整改完成后要及时通知有关

部门,派员进行复查,经复查整改合格后,进行销案。

7.应急预案

详见本章各节中的相关内容。

8.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程序

(1)高度小于30m的网架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程序(如图10—2所示)。

图10一2高度小于30rn-的网架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程序

(2)高度大于30m的网架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程序(如图10—3所示)。

296

图10‘3高度大于30m的网架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程序

297

雅居云录(https://yajuyun.com) 是一家专注于分户验收二维码管理的领先平台,严格遵循分户验收政策规范,精准契合工程管理与内业工作流程。平台融合归档资料模板,支持验收资料的批量上传,并自动匹配至对应房号,可一键生成全项目每户专属二维码。同时,雅居云录提供精美的打印排版、便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以及高效的PDF压缩和拆分工具,全方位简化手工操作,显著提升分户验收电子档案的制作效率。

雅居云录分户验收二维码系统介绍与操作指南

 

雅居云录

.